A-A+

小岗村,中国农村需要这样的典型

2025-02-23 观点 评论 阅读

小岗村,中国农村需要这样的典型。

  

随着胡锦涛视察小岗村,关于小岗村的话题又热闹了起来。我专门查了一下有关小岗村近况的一些报道,似乎感到,这个号称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村”的村,其变化,其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天翻地覆”,那样“突飞猛进”,或者至少早已进入了小康。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无非是:楼房不是太多,村中依旧还是土路,只是为迎接领导视察而由上边拨款,近两年才修了一条柏油路,建了一个“改革开放纪念馆”,像样的企业几乎没有,青壮年也得外出打工,等等,除此之外,可圈可点的东西并不多,即使是这次胡总书记走访农户时的背景也谈不上闪亮:住房不够漂亮,围墙不够完善,连墙上挂着的几串黄玉米和红辣椒,接待客人的小桌和板凳,也显得极为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头30年,这个村近400口人,饥寒交迫,水深火热,吃尽了贫穷落后的苦头,年年吃救济,户户闹饥荒,没向国家交过一粒粮。从中不难看出,因为人员素质,协作精神,自然条件,文化程度,等等局限,在这样一个人心萎靡、一盘散沙的薄弱底子上起步,其步履将是何等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若不是那18户村民当年冒着吃官司、蹲大狱的风险,趟出了一条“大包干”的阳光大道的话,尚不知道小岗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如今,不,早在“大包干”初期,小岗村就很好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可谓是一个划时代的了不起的跨越。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占8亿多,可耕地资源也不是太丰富,吃饭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粮食问题、三农问题压倒一切。有了粮食,饿不死人,我看就是成绩,民以食为天嘛!不是一直主张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吗?完全有理。假如全国的农村都能像小岗村一样饱暖,那该多好? 小岗村在那么一穷二白、破烂不堪的基础上都能创造出衣食无忧,还有余粮卖给国家的人间奇迹来,别的村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小岗村无疑是践行伟大“猫论”的成功典型,为否定集体化的优越性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推行,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尽管他们本身并没有真正富裕起来。但他们的行动强有力地证明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要比毛主席主张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大农业思路,简捷得多,高超的多。虽然只是粮食产量到达一定高度后很难再继续增长,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化肥、农药等勉强维持相对高一点的产量,但是好处在于,全国人民的身上都产生了抗药性,免疫力,抵抗力,适应了咱们的食品多种附加成分结构,多亏有像苏丹红、福寿螺、多鲍鱼、地沟油、毛发酱油以及激素、色素……等形形色色的一系列一系列的经历和锻炼,一星半点的药毒尚奈何不了我们,否则这次三聚氰胺在奶中如此普遍含有,就不可能这样轻易度过。况且,广大农民在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横行肆虐的考验面前,表现出了特别能忍受、特别能吃苦的坚毅和镇静。

  

然而,有些人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还不满足。他们要求太高,有的甚至胆敢对改革开放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是不能容忍的。我还注意到,小岗村近来也在试图搞合作化,股份化,招引投资,我觉得这可能是一条凶险之路,灾难之路,因为小岗村有小岗村的特色和实际,小岗人的显著特长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而不适合合作联动,共同奋进,前30年就是明证,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一味攀比华西村,或南街村,搞什么合作化模式,势必要吃二遍苦,遭二茬罪,走回头路,拉历史倒车。要知道,倒退是没有出路的。要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沿着“大包干”的康庄大道,永往直前,决不回头。

标签:问题   这样   农村   就是   大包干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