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102:谈笑风生情怀比肩天地
几个月来,写了很多文章,以致自己想回头一一阅读自己写的文章,都感到需要付出蛮多时间。有人要我推荐写的主要文章,说实话我颇以为难,一是他可以根据我的文章题目选择其所感兴趣的,二是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思想有价值的流淌,没有为了写作而写作的世俗动机,因此无所谓轻重,自己不会厚此薄彼。也有出版社联系我出书,我总是不太积极,再等一等,想更加充实的多产出一点。
坦率的说,对孔子的认识,仅仅是在几个月之内升华的,以前只是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著名的孔子格言,觉得是人生的大道理,但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思考。俗话说教学相长,我是在雨果书店连续五个月义务的为大家讲座《论语》时,对孔子的思想自认为有了真知灼见的认识,这个过程中,参考了国内不少研究孔子的专家,发现他们的思想深度不及我的认识,有兴趣者可比较彼此的文章,因为这是由文章的思想来说话的,简单举例大名鼎鼎的胡适,二三十年代写的中国哲学史,对于孔子思想的介绍是杂乱,而且停留在浅度的牵强附会的字面理解,应验了一句古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孔子的话最能打动我的,最能和我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问题,和孔子思想的相遇,让我产生了思想火花,我信仰一样的赞颂孔子,是因为孔子是中华文明本源的“道”的精神最优秀的代表,孔子的伟大就是“道”的精神在照耀着他。
我每一篇谈话,都投稿新浪网、搜狐网、、天涯网、豆瓣网、中华网、教育在线、凤凰网、新华网、网易、炎黄春秋、中央党校求是、中国共产党七一网,有些网站是选择性的发表了我的文章。这么多网站同时投稿,我文章的阅读量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新浪、凤凰的阅读量是经常上千和数千的,因此累计起来我文章的社会阅读量已经突破百万。
如此阅读量,相对来说,评论就少多了。
比如阅读量最大的新浪网(文化漫谈、财经纵横)、凤凰网(传媒天下等),我的文章尽管常有置顶(尤其是新浪文化漫谈),但是鲜有评论,社会反应是关注的,又是淡淡的,也没有恶语相加,这种维持的阅读量似乎是在默默地承认我的写作。
开始一阶段,对我的文章有所评论和反应,后来也淡淡而去,但是阅读量没有见少,然而我还是重视的,因为它纯粹是一个思想和精神的园地,尽管它的倾向性很强,这种鲜明特色,也使社会关注,我发现转载我文章的其他网站,来自于的较多。但我提个意见,的版面设计,略显粗糙和粗犷,而思想理论探讨是需要精深,设计如若精致一点更加衬托思想的珍贵,当然更多的带有感情,在听从生命的呼唤呐喊。
搜狐网文化漫谈对我的文章比较厚爱,版主经常把它列为精品,而且每篇版主都会身先作一个评论,在此深表谢意。
天涯网和中华网,我的文章阅读表现出不平衡,有时候一篇文章阅读量达到五六千,有时候不足一百,而且他们的评论好像是聚会性的,偶尔会爆发出来。天涯迷经常将我的文章列为推荐转载对象,如此推广,本人乐于从命。
豆瓣网我的文章是放在苏州雨果书店主页,没有文章阅读统计量的功能,也没有看到对我文章的评论,但有一个数据可供参考,2011年春节前关注雨果书店的人大约千人左右,而现在上升到三千多,他们都可以在我文章发表第一时刻阅读到。
教育在线是我主动联系同学 朱永新 先生,提出在上面连载我的谈话。老师的工作我一向十分敬重,特别是中学老师,对人的一生命运具有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十分感谢教育在线给我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文化窗口,可能因为开了个后门,教育在线对我比较重视,对我的思想水平也有颇高评价。教育在线直接面 向广大 老师和学生家长,读者群体的文化兴趣和追求更加强烈,而我的文章也是大谈特谈文化,但有些意外,发现有些读者对孔子特别感冒甚至水火不容,原以为老师队伍中更有才俊厚爱孔子,这使我非常遗憾,更加感到中国文化使命任重而道远。
网易我原以为是和新浪并驾齐驱的热门网站,但我的文章阅读量两者相比,网易文化论坛只及新浪文化漫谈的几分之一,不知何故。偶尔有对我的文章评论。
新华网应该属于官方网站,我的文章不是每篇都能够发表的,我的文章阅读量有上千的,但常常是上百,对我的评论不多,偶尔有,鼓励为主。
七一网站(社区论坛观察思考),从新闻上得知,可以直通中南海,因此我积极主动的联系了他们,审查比较严格,我的文章有所选用,主要关于中国文化思想,但发现我的文章题目和栏目中相邻文章很不协调,因为它们都是很实际的围绕党建工作。阅读量上百,虽然没有评论,也颇感欣慰。
炎黄春秋网站,我每篇文章阅读量四五百到上千,他们也是有选择的采用,但还算宽松,尽管笔者思想我行我素,和他们的基调不甚吻合。开始的时候,有无聊的粗话评论以示不速之客,后来不见了。
求是网站(理论面对面),是不久前联系上的,缘于发现求是网站有人转载我的文章。《求是》是中国理论的一面历史旗帜,对我的文章是有选择性的采用,相比其他网站而言,我的文章在求是上的阅读量恐怕是最少的,常常不足一百,但是发现几则评论,却对我有高度赞许,在此表达知遇谢意。
选择在网上发表文章,一是传播效率很高,二是更加贴近读者,他们的意见和情绪我马上能够接受到。总体来说,我已经发表了一百多篇谈话,有人网上留言鼓励我,有人希望我加强和网友思想交流,也有人和我讨论问题。
实际上我最需要的是有人争论和批判我的文章,但是非常遗憾,尽管我批评了国内一些名人,而且是在严肃的重大意义上,但是至今还没有任何人愿意认真深入的和我进行有意义的争论。今后我仍然有兴趣评论国内著名学者,溢美的话就没有必要说了。
只有在批评中,在揭露思想理论矛盾中,中国的文化才能得到健康的营养。社会没有批判精神,就如同一个城市没有清洁工人,没有人去打扫卫生。开始的时候,有极个别对我的文章辱骂性的评论,我的价值观得罪了他,对流氓习气,本人不会理睬,这种情况好久不再发生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社会在矛盾中发展,如若矛盾的一方发展过头了,社会就必然走上歧路,甚至危如累卵,强弱都是相对和转换的,一方过于强大,它的下一步趋势就必将衰弱下去,这是普遍的哲学规律,老子的道德经通篇都是这个简单的道理,而社会的主流文化能够主动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社会就会维持住太平盛世,中国古代文化不就是追求这个至极的真理吗?我的文章就是适应这种文化的历史呼唤,而以责无旁贷的自觉意识,去努力扭转中国日益积重难返的文化的盲目和极端功利的失控趋势。
也有个别人认为我的文章是为苏州雨果书店做广告,首先说明雨果书店一开始就是一项以绵薄之力不问回报的公益投资,既然是公益的,是看准了社会文化价值意义,如若雨果书店从中收益,读者爱屋及乌,于社会文化锦上添花,岂不多多益善!关键是去判断“广告”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本人在新浪上有个博客,如若与我互动思想,评论最好留言在我的博客当中,便于我有效率的进行答复。
草根网,是在2011年3月刚刚发现的,当即毛遂自荐,申请加入建立文章博客,承蒙他们批准。该网站的思想领域,作者阵容,管理效率,我都是比较满意的。人以群分,文以载道,草根网坚韧的在实践这个比较艰难的文化凝聚事业。
“人能弘道”这句话容易理解,“非道弘人”这句话就不是那么直白了。我的理解,“道”大家都会承认是好东西,而且都喜欢头上有“道”的光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就知道有一句政治术语,叫“政治骗子”,意思是不怀好意的用动听漂亮的“道”(真理)来打扮和伪装自己,但是骗子的真面目势必会被识破,狐狸会露出尾巴。
借着“道”的名义,但却表里不一,挂羊头卖狗肉,实际企图是自私的想弘人(弘己),结果往往是名不符实,身败名裂,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和“道”的关系,必须是真心实意的去信仰“道”,才能一心一意的去弘扬“道”,而不能对待“道”如同叶公好龙,也不能对待“道”不求甚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不能借助“道”去欺骗人,拉大旗作虎皮,去达到个人自私自利的目的。
有了这种弘道的精神(而不是可怜微不足道的弘人),就有了天命的思想动力,就不会有精神忧虑,千难万阻不过是路途上的奇观异景,即使知音如同高山流水,仍然谈笑风生情怀比肩天地。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