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现今“粥棚”
探访现今“粥棚”
有一台戏每到春节前夕都是一定要在全国各地上演的,今年自然也不例外。这台戏上演究竟已经有多少年了,记的不太清楚,至少也有十多年了吧。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是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十分突出的产物,它的创作和上演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为目标的。
关于戏的名称各地略有不同,有的叫“发放春节救助物资”,有的叫“救济困难群体”,有的则叫“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戏的情节也大同小异,就是每年由政府拿出一笔钱来,集中采购过年用得着的物资,而后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人员设点进行发放。被救助者凭从居委会或村委会那里领取的票证到发放点上去领取。所发物资各地也大体相同,如我所在的城市对城镇居民发放的物品多年来都被简称为“5个5”,即每位被救助者5斤肉,5斤鱼,5斤鸡蛋,5斤食用油,50斤大米;对农村救助对象则是“3个5”,即肉、鱼、鸡蛋或者食用油各5斤。据报载,今年城镇人口所发物品的总价值是160元。
今天是我所在的城市开始发放的第一天,据说全市共开设了114个发放点,将有10.8万个困难户分别到这些点上去领取这些救济物资。也许是出于对这件事情的关心,或者是出于对穷人的同情吧,我就近到一个点上去进行了探访。
在该点上发放物资的是几个年青人,有男有女。当时天正下着雨,街上的风也有点大。他们一个个在寒风苦雨中瑟瑟着。其时约莫上午11点,只听一位20多岁的女子站在一个台子上对前来领取物资的人说道:“你们都快一点沙,莫慢腾腾的,我从早晨8点钟就在这儿站起,腿子都站酸了。”说话间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有一位小伙子看来是负责发放冻猪肉的,我注意到他的手已经冻红了。看来,物资的发放者们也的确是够辛苦的。
我注意了一下所发放的物资,同往年我多次看到的一样,几种物品都是事先按额定份量包装好了的。从成色来看,无论是大米,还是鱼、肉、蛋、油,看上去都还新鲜,不像有质量问题的样子;从品质等级上看,则都是下等货无疑。比如鸡蛋,都是红壳蛋;猪肉的肥膘比较大,要是在菜市场里卖,许多人是不会买这么肥的猪肉的;大米也是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那一种。
我猜想(主观武断地猜想),这样的一些东西,那些富豪们是绝对不屑一顾的。因为这些东西常常跟诸如某某醇、某某脂,以及肥胖等等联系在一起。因为富豪们的身上通常是不缺油脂的,而他们的命则是金贵的,他们的外在形象又特别重要。所以,他们是断然不会去接触这些丧门星一样的东西呢的。
受救助的穷人则不同。字典词典里都有一个词语叫做“贫贱”,贫和贱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贫必然就贱,贱也常常是因为贫,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今天自然也不会例外。君不见多年来一个矿工遇难死了,常常也就是花上个几千元到万把元了事,有的老板干脆就将他们送到荒郊野外去悄悄地、草草地埋掉算了。现在,要过年了,当局竟想到了他们,还组织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给他们发放这么些的物资,这已经是很“亲民”、很开恩了。作为穷人,大过年的能有这些东西贴补一下,年就要好过一些。难怪当局控制下的宣传舆论一直以来都把此举描绘为“民心工程”,描绘为“德政”了,看来这些宣传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我探访的那一个时段所见,来领取救济物资的多为有些年纪的人,他们有男也有女。我问了其中一位的致穷缘由,他说是因为他们的企业转制了,他与企业“算断”了,他就下岗了(失业的一种中国说法)。他因工龄长,算的钱还比较多,有近两万元,别的许多人还不如他呢。那点呆钱早已经用光了,可是新的工作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就沦为了贫困户,沦为了被救济的对象。他所说的那个企业我知道,是一家市属中型企业。当年搞文明礼貌月活动时我曾经去过那里。那时该企业的状况还比较好,后来因为改革的需要,那家企业就转制成民营企业(私有化的中国叫法)了,企业归了私人老板,原有的工人都“算断”了。他是其中的一员。我问他其他的人今天的状况如何?他说就他现在所知道的,他们有好有差,差的居多,境况好一点的是个别的,领取救济的人不在少数。谈话间,他明显地流露出对从前的留恋和对现在的无奈。
我指着他手里猪肉的肥膘问他觉不觉得发的肉肥了点。他说,过年还就是想有点猪油吃,那些大路菜只有把上点猪油才好吃。集贸市场上的猪油贵,买不起,这肥膘正好拿回家去炼油呢!看来,穷人和富人的思维就是不同啊。
不知为什么,我从救济物资发放点出来后,走在大街上,回顾刚才之所见所闻,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些救济灾民的粥棚。比如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里乔致庸为救济灾民而开设的粥棚。虽然今天发放的并不是稀粥,前来领取物资的也并非灾民,发放点也不是设在低矮的棚子里,而是设在高大的量贩店外宽大的屋檐下,可我还是这样想。那缘由,大概是因为灾民和穷人虽有许多的不同,却也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吧。
我进一步地想到,一座城市(一座并非贫困地区的省会城市)竟设有114座“粥棚”来发放所谓“送温暖”的物资,有10.8万户约50万市民要依靠政府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救济物资才能过年,那全国该有多少“粥棚”,该有多少这样的贫困户啊!我不禁要问一句:这样送去的“温暖”真的会使这些穷人们感到温暖么?建立在这样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基础上的社会真的能够实现和谐么?这样的社会现实就真的如某些“精英”们多年来所大肆宣称的那样是“很合理”的么?而这样的“粥棚”在中国大陆上到底要开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