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8年的浮夸风,钱学森没有任何责任
有人说钱学森的文章,助长了58年的浮夸风,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钱学森比较早的谈到“作物产量”问题,是在1958年4月2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这篇文章中,在“现在谈科学规划,应该把眼光放远”这一节中谈到:“在科学研究上,七年的时间不是一个太长的时间。我们现在应该想想,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内容统统实现以后,下一步又要干什么?要干的事,在科学研究方面应作好准备,到时候我们就能跟得上去。”
很明显,钱学森是在谈规划问题,主张规划问题眼光要远一点。
接下来,钱学森谈到:“在这一点上,我是外行。作为一个搞力学的人来说,不免总是从能量方面来考虑。最近我算过这么一个粗浅的账,就是地球上一个单位面积上,受太阳的能有多少。假设我们说一天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只照八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小时太阳光照上去,如果我们只计算1%的能用来转变为植物有效利用的能,这个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那么就可以在一亩面积上年产约八千市斤的淀粉。当然这里面有许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但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去考虑。关于农业生产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如人工气象的控制等。当水利方面已经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的时候,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不太大的自然灾害。但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是不是就不能控制呢?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再说我们的农业动力问题,在这方面看来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是所谓生物能的利用,也就是使粪便和杂草醱酵产生沼气。这个过程基本上是炭水化合物的分解,分解后产生的东西差不多一半是沼气,一半是二氧化碳。如用这种混合气体当然不太好烧,沼气虽然是很好的燃料,而二氧化碳不是很好的动力燃料,它夹杂在里面只会减低燃烧速度。因此,就要想出办法把沼气和二氧化碳分离,用纯沼气作为内燃机的动力,这就可以解决我们缺乏石油资源的困难。同时,二氧化碳也有用处。二氧化碳对植物来说是一种肥料,是不是能考虑在暖房里把空气中充上二氧化碳,使植物的生长可以更好一些。同时二氧化碳可以用来培养小球藻,而小球藻又含有相当多的蛋白质,至少是很好的饲料,可以喂猪。”
“像这一系列的问题,就不仅是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问题,而是把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知识怎样应用到农业上去,使农业生产也成为一个工厂似的,在控制的条件上来生产。这也可叫作农业的工业化。这个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是高度综合性的,其中有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各个研究部门都同它有关。”
“也许有的同志会这么想:这些新技术,今天我们来谈是不是太远一点?今天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们的思想很容易落在现实的后面。我们国家里的事情总是走得很快,而科学研究不应该是生产的尾巴,应该走在生产的前面。所以讨论科学规划的时候,应当从长计较。”
(《人民日报》全文网址:http://rmrbw.cn/columns.php?action=columns)
以上这些,进一步显示了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些能量转换方面泛谈,目的是为了强调“科学规划,应该把眼光放远”这个观点,并没有下“作物产量”方面的断言。
1958年6月16日报纸的短文《粮食产量会有多少》,同样是从能量转换方面谈“作物产量”方面的前景,尤其是文章中特意谈到,“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更是点明了文章的性质是对“作物产量”的前瞻,没有鼓吹浮夸的意思。
有人说,“钱学森名气大,说话分量不一样”。其实,“名气大”是以后的事情,钱学森55年回国,随后就搞导弹方面工作,身份是保密的,3年以后的1958年,知道钱学森这个名字的,只限于科学院和个别院校的范围,在社会上的名气并不大。
那么又有人要说了,“毛泽东都相信了钱学森的计算,是李锐说的”,但是,李锐的那个是个“孤证”,是无法验证的,不能作为证据,而且这个孤证,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伪证了,1958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毛泽东在参观中国科学院时,钱学森对毛泽东说:“我不懂农业,只是按照太阳能把它折中地计算了一下,至于如何达到这个数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还有错误。”毛泽东笑着说:“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看到了吧?“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这个语气中国人都能听懂吧?很明显的,毛泽东此时才知道钱学森说过“关于能量转换与作物产量”的话题,而且是在钱学森承认“计算方法也还有错误”的时候知道的,这就把李锐的那个孤证打个稀巴烂了。
讨论了这些历史过程,我们就知道了,1958年,从“身份”方面说,钱学森根本无力推动浮夸风;从“影响毛泽东方”面说,也是子虚乌有,这样就剩下唯一的结论了:对于58年的浮夸风,钱学森无任何责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