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记忆底层的清明节

2025-02-22 观点 评论 阅读

春天是个不确定的季节,忽冷忽热,节气在这变幻中以千年的顽固沿袭下来。今年的清明天气就很热,但草没有绿。翻遍记忆,依稀记得早些年清明时节有草萌花蕾的印象,1975年就是这样:那是我能够完整地回忆起的印象中最早的一个,当时我9岁,上小学三年级。  

少年时家中的清贫使许多孩子记住了元宵节、中秋节和春节,因为当令可以改善伙食。除此以外,我们也盼着运动会、农田劳动、看电影等所有集体活动,因为要自带午饭,家长难免给予照顾,多少改善改善。清明是个例外:早起,只用一个上午便得回校上课。但是我们仍然兴奋、雀跃,是春天的气息沁入心脾激起童稚的心跳,催活沉重了一冬天的大脑,也可趁机换下厚笨的冬装——祭扫烈士陵园,学校要求统一服装,草绿上衣,蓝色裤子,每人戴一朵白色小花。行程是这样的:早6点排队统一由学校出发,步行到龙首山北门入园,过天桥(木制有漏洞略摇晃);祭扫烈士墓;游览动物园;绕到南门下山;回学校上课,每人写一篇作文。当时有一篇好作文中出现“滚滚辽河水巍巍树棠山”的句子,印象极深。  

以前“龙首山”这个名称比较陌生,人们通俗地叫“猴山”。老辈人称其“大疙瘩”,学校都称其为“树棠山”,因为山上有座高耸的陈树棠烈士纪念碑,那执枪战士的形象成为每个男孩子心中绝对的崇拜。有家长搞建筑的,说碑的避雷针隐藏在战士持的枪刺里,大家猜测之后,羡慕人家有学问。烈士纪念碑距烈士墓地有一段路,纪念碑前是举行仪式:少先队入队、宣读倡议书等活动的地方。烈士陵园在刚过天桥南侧向右前方几十米的位置。一片翠绿的松柏,下面两列坟基,前排的有水泥墓碑,碑上刻烈士的名字。后一排是土丘,下面掩埋的是无名烈士。而陈树棠烈士的墓据说是衣冠冢,因为他是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每年来这里,同学们默哀之后,听学长讲解当年烈士们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事迹,然后敬礼,将胸前别着的白花献在烈士墓上,上千朵覆盖成一片,像雪。整个陵园肃穆、庄严,绿松衬托下,几副花圈格外鲜艳。由于常年正规管理,陵园中的草地清理得比较好,既不露土,也不显荒芜,尽了辽源人民对埋于异乡的忠骨的敬仰、尊重和追思。毕竟几十个鲜活的生命为了解放我们家乡而牺牲在这里,他们用鲜血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受益的却是辽源这块土地和我们。当时这里的松树非常茂盛,远远看去,墨绿一片。  

1976年的清明节没有祭扫烈士陵园,再以后年级高了,就去矿工墓。也不记得是哪年,这片烈士墓地被迁走,松柏也没了,留下秃斑,很丑。尽管这样,后来每次登上龙首山,我都凭记忆绕开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不敢也不能用脚踩在上面,那会打扰烈士的英灵,更是极大的不敬!前几年晨练,我多次站在纪念碑下,仰望着熟悉的塑像,虽然没有少年时的热血激荡,心中也总难平静:有烈士的英灵守护,我们是平安的。2004年,听说连这仅存的纪念碑也要迁走,我匆忙去照了一张相片,作为纪念。正南向北看,晨光中老道修的楼阁粗而俗地挡着精致的纪念碑。全景对比下,右侧耸立的塑像显得瘦弱而无奈。有传言说,是王老道建议搬迁的——那可太卑鄙无耻了——我不相信:第一,解放中国的确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是老道。第二,老道绝对不能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平安,也没必要他们去做。所以,我宁愿相信这个传言是谣言。辽源市城区北面是烈士们新的安息之地,五百多万元的投资,钱们尽了自己的力,表现出现代建筑所应有体征:水泥、石块,崭新一片。只是少了历史所应有的沧桑和凝重。搬迁呢,还好,毕竟没有人敢直接扒掉它。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中华民族传统历史中,不敬祖先是重罪!武王伐纣宣言中第一大罪恶即言其“不祭祀”,所以流传下来清明节用以纪念先人。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虽然不能再时时进入眼帘,但是它们早已扎根在我的心中——35年前开始。(2009年清明)  

标签:烈士   纪念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