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沈逸:现实的“货币战争”?

2025-02-21 观点 评论 阅读

沈逸:现实的“货币战争”?

  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阮次山先生有一句台词,大意是说:世界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新闻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关联。引发广泛热议的《货币战争》一书,其实遵循的就是这一逻辑:在假设存在国际金融财团阴谋通过控制国际货币体系来统治全世界的前提下,作者演绎了数百年间以罗思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寡头操纵货币,控制全世界的一幕活剧。

  用阴谋论的框架来演绎一个故事无疑是有助于增加销量的,不过,《货币战争》一书确实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真正认清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如何界定国际金融活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货币战争》描述的图景,大抵没有超越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对于“帝国主义”的描述,区别在于,列宁并无意去认定哪个“具体”的金融寡头有着操纵国家乃至控制世界的野心,而是普遍性的提出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在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之后,金融寡头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垄断地位,并对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

  谈到当前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非常重要的一组现象就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府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上述现象的分歧:中国政府倾向于认为诸如中美贸易顺差等问题是由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西方国家则倾向于认定这些现象是由于中国政府人为扭曲人民币汇率造成的。

  如果从历史发展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整体的市场化程度毫无疑问的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西方国家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集中指责,恰恰发生在中国市场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其基本的逻辑,可以发现核心问题是,西方国家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由此可以推断,除非对外贸易顺差得到消减,否则西方国家仍然会坚持认为人民币汇率过高,极而言之,人民币必须升值到让中国的国际贸易顺差降低到令西方国家满意为止。

  尽管世界已经来到了全球化的21世纪,西方国家对待贸易分歧的态度,并没有在本质上超越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以邻为壑”的基本思路,即将国内经济矛盾导向一个外部的敌人,尽量通过让本国货币贬值,来提升出口,降低本身承担的国际经济责任。

  从短期来看,这类政策见效显著而且容易赢得政治资本;但历史已经证明,这类政策最终会引发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这样的灾难性后果。尽管现在的国际经济体系基本已经不用担忧因为这类经济政策而引发政治冲突乃至世界大战,但是大幅度的世界经济动荡仍然将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当今一些西方大国实施“以邻为壑”的政策是否源于国内金融寡头有意挑起货币战争的图谋,但如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所证明的那样,经济全球化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隔岸观火而不受损伤。覆巢之下无完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汇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