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是,为什么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近期,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指出,“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
但是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将“支部”确立为党的基层组织形式并非始于一大,而是始于四大。这是为什么呢?日前,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中共四大与党的支部建设”研讨会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海派文化中心召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到会致辞。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主旨发言中提到,中共四大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贡献,可以说是“顶天立地”。“地”就是支部建设的历史起点。建党初期,党的支部建设问题并不明确,但从四大开始,强调组织问题是我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三人可以组织支部”的概念。“天”就是党的中央机构。四大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称为书记,中央的委员长改名为总书记,且全党唯一。此外,四大还是党团党组的起源,各级党委从中央到地方,都要设立组织部、宣传部、工农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指出,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首次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党的小组改为党的支部,将原来章程中有“五人以上可组织一小组”,改为“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由此,支部正式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形式。为什么直到四大才确立支部制度呢?张云认为,一大时党员人数较少,而且一大的主要议题是制定党的纲领、决议和工作计划以及选举中央机构,关于基层组织等事宜还未提上议程。二大、三大虽然在党团组织等方面有所进展,但总体上党的组织发展工作迟滞于党的实际革命工作。而随着形势发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善和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就成为四大的一个重要议事日程。而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也对中共四大确立相关议题有重要影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大伟教授对于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单元形态作了详细梳理。他指出,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其中并没有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只是规定“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组”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单位首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机构体系中,成为党章规定的基本组织单元的最初形态。到了中共三大,“小组”取代“组”成为党的基本组织单元。而四大则首次将“支部”定型为基本组织单元。
四大纪念馆副馆长童科认为,四大确立的支部制度,是我党早期组织建设实践与制度探索之间不断互动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首先,有利于规范当时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混乱的状况。其次,创设支部制度、加强支部建设,有利于党的组织发展和群众政党建设。中共四大后,由于支部在全国城乡的普遍建立,推动党领导的群众组织迅速扩大,到中共五大前,工会会员已达280万,农民协会会员更是近千万人。中共四大也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宣传性的政治小团体发展转变为真正的群众性政党的重要转折点。此外,中共四大确立的“三人以上成立一支部”的组织原则也沿用至今。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共四大是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的历史起点、是建立健全支部制度的历史起点、也是党探索支部建设理论的历史起点。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曾经是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进一步挖掘史料,研究上海城市支部的革命实践,对于中共早期支部研究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文内图:王珍 摄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