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乡是英雄冢,美人温柔乡,自古英雄冢
【原文】
14·2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安于。居:居家。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于居家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政义】自古温柔乡,本是英雄冢
人们思念故土,除了因为自小就牵系的那份亲情、童年的无忧无虑,更重要的是因为背井离乡后产生的那份孤独、无助。人离乡贱,货离乡贵。拥有本乡本土那份熟络的人际关系,早已习惯了的生存方式,应对困难的程度肯定低于背井离乡。故乡、故土、故居、故人,亲人、祖业、熟悉的事务,意味着守成的安逸。调动固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应对一切挑战,没有威胁、没有危险。天,总是原来那么大,地,还是原来那么宽。无所谓“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儿”,小富即安,老守田园,有什么不好?这种生活,在道家看来,可谓知足常乐,却与儒家不断进取的思想截然不同。
网络上有个老外,虽然不是中国出生,却说他热爱上海,甚至超过了他的母国。因为他觉得“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家乡就在哪里”。这与苏轼“吾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是惊人的吻合。像《红河谷》、《北国之春》这些世界名曲所讴歌的思乡情感一样,不同民族也都不乏热爱故乡的情怀,都有相似之处,这也许是人性的共同之处吧!
按马斯洛人性需求理论,人都会有追求生存安全的情感需求。热爱家乡,留恋故土,这本来也是一种无可指责、无法挑剔的情感。但是不能走向极端。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一个跳不出井口的蛤蟆,能见到多大的天?一个离不开家的男人,能有什么出息?
儒家主张修齐治平,要积极进取。为了家国大业,为了造福天下,为了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当所有取舍。放弃安逸,克制人性弱点,克制享乐欲望,这些都是仁人志士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热爱家园却又胸怀天下的豪迈诗篇。
《列女传》中有个《乐羊子妻》的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名臣乐羊子尚未出道,处于求学修业时期。一天,他拣到了别人丢失的金饼,回家给了妻子。妻子不满地说:“我听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何况拣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想媳妇了,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织布,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这么长时间了,想念家人,没有啥别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我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布,那么从前织布的功夫就白费了。您要积累学问,要成就自己的美德,却中途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七年都没回家。
无论是个人修养的进退,还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只有在居安思危中才能奋斗拼搏。满足于眼前享乐的,终究会磨灭其斗志和生机。孟子在《尽心》篇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历经磨难而厚积薄发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热炕头儿上炼不出英雄汉。那些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经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蜕变出来的?人的拼搏精神和他从事的伟大事业一样,也都是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规律中升华和成真的。
放弃安逸生活未必能成功,而沉醉于安逸生活肯定不会成功。满足于安逸是惰性,战胜安逸是理性。二者之间,儒家的主张从来都主张进取。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