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是什么意思,三军是哪些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责任编辑:柳晨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军,通常是指陆海空三军,那么古语中的“三军”,指的又是哪“三军”呢?请看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快乐广角版报道——
三军的前世今生
很多古语都会提及“三军”,譬如,犒劳三军、整顿三军、三军可夺帅,等等。何谓“三军”?且听小乐给你细细道来。
“三军”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朝是最讲究礼的时代,军队有多少人都给你规定好了。各诸侯国最初分封时一般都是1个军,但是随着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大搞军备竞赛争夺霸权,其军队人数不断增加。
首先敢大胆站出来搞军队改革的是齐国。
管仲担任齐国丞相后,将齐国军队分成3个军,并且制定新的军士选拔制度。那时候军人主要是士,因为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可以参军,普通农夫奴隶连服兵役的权利都捞不上。
士分十五乡,每乡分十连,每连分十轨,每轨有五家,五乡设一帅,从中选拔一万一千人。三帅三军,三万三千人,分左中右,这就是所谓的“三军”。
小乐猜想,这样选拔军士,估计是考虑到这些人都是乡里乡邻,都是熟人,打起仗不好意思不互相照应。
但是,周朝规定,诸侯军队主要功能是协助周天子保卫疆土以及征伐异族和叛逆,军队数量有严格限制。为此,齐国操练军队是打着狩猎的名义隐蔽进行的。
后来,晋国在外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归国后当上国君(即晋文公),为了对外用兵,也将军队扩充到3个军。他称这3个军为上军、中军、下军。
随着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各国纷纷将军队扩充为3个军,只是名字不同。如楚国称左军、中军、右军,吴国称上军、中军、下军。
秦始皇雄才大略,他统一中国后,大规模扩军。据记载,秦时北方的蒙恬大将统兵30万,南方也有50万占据岭南地区,关中约有20多万拱卫咸阳,各地区另有常驻守军。
到了三国时代,“三军”又称步兵、车兵、骑兵或水兵、步兵、骑兵。《六韬·战车》记载: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
随着时间演变,三军的称呼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据记载,唐、宋以后,三军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并以担任作战任务的不同进行划分: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中军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是作战的主力;而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
另外,古代三军统帅并不叫总司令,春秋战国时期以卿统军,秦汉为太尉,魏晋时期叫做大将军,南北朝时改称大元帅,明清两代为兵部尚书。
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军,则通常是指陆海空三军。
(火箭军某部 任方正整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