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学生读知青岁月有感

2025-02-21 观点 评论 阅读

 

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最看好的知青类小说。开始看着不怎么样,慢慢越看越有味道,那铺满着东北味道的文字,那充满时代意识的岁月,还有那些生动鲜活的知青,让我仿佛穿越到了他们身边,和他们感同身受,苦乐与共,不仅真心佩服知青们的勇气和非凡壮举,也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句话在本书中被反复提及,起先,我认为这种“再教育”似乎就只是吃苦头,无数青少年,在该有梦想的年纪,却在看不到尽头的劳作中麻木了心灵,而且远离父母,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这样的成长得是多么的痛苦无奈啊!然而,在李少华的笔下,这群来自哈尔滨的初中或高中生,来到了西沟村,遇到了非常热心的村民,知青们都像刘琴所说的那样过三关:思想关、劳动关和生活关,这每一关,都得到了村民像李支书、曲阿婆、老齐叔、治保主任刘臣等等的帮助,既让这群年轻人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也在不断磨砺中迅速成长!刘琴、战丽、张铁军、李小艳、陈小明、刘志坚、范小虎、牛新城这八个知青代表各有特点,他们既是同学,更是生活中彼此帮扶的战友!这一点非常难得,最让我感动!张铁军帮助刘琴隐瞒怀孕和接送刘琴去隔壁县生产,范小虎帮助李小艳摆脱王书记的骚扰,刘志坚和范小虎为谁去当兵展现高尚情操,李小艳对陈小明的包容和鼓励等等,看得我时而肃然起敬,时而拍手称快,时而感叹这群年轻人思想觉悟之高!打心底的佩服他们!

书中也刻画了李支书这个非常有威信,而且打心底里关心帮助知青,将他们视若子女的好书记!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对村支书这样的人物都是充满敬畏的,80年代能当村支书的人,那绝对是村民都信服的人物,他们大部分都有当兵经历,都做过基干民兵连长,家庭出身也非常好,最关键的是,他们几乎都是农业上的一把好手,什么问题他们都能解决,处理村民问题也是得到双方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当我看到书中所描写的这个李支书后,不由得让我产生了热切的认同,当然,人无完人,李支书和曲阿婆年轻时候犯下的过错,也在年轻时就接受了惩罚,不能一辈子当做道德败坏的人,马书记就很有知人善任的眼光,他能重新启用李支书,就是对待人才的正确方式。

刘琴后来得到李支书和老齐叔的帮助,去大学读书,张铁军去公社当革委会副主任,李小艳去北京学医,刘志坚去当兵,战丽被选拔担任村支书,劝回了陈小明,带领村民盖起养猪大大棚,并在李支书的帮助下,成功躲避了洪水。结尾处,李支书因病去世,张铁军救了老齐叔,战丽认清了王书记的真面目,留下了似乎意犹未尽的不是结局的结局,知青的岁月明显还要再过几年才结束,还得面临知青返城这个历史问题,作家仅仅写了知青岁月最光辉的篇章,应该是有所保留,有所遗憾啊!

整部小说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作家的语言。写得那么像,那么鲜活,把东北农村里的那些俚语俗话写得好有生活气息,把农村里那些生活和劳作的场景描写得那么真实可信,可见的作家的生活积累之厚,对语言表达的研究之深,早已不是文字雕琢的境界,而是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写作的返璞归真。

本书在番茄小说上有133万多人阅读,评分也高达9.5分,看来大家的评价都非常好!应该推荐给更多人。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