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老兵,一人在国外可以离婚吗
一提到国民党军队,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老打败仗,尤其是抗日战争,前期丢掉了大半个中国,后期1944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纷纷告捷时,面对实力严重下滑的日军,却依旧打了一个正面战场第二次大溃败——豫湘桂大溃败。
到了解放战争中,国军本来在兵力、武器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3年不到就被解放军逆转,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解放战争后期的解放军中,原国民党军队投诚来的人占了一大半,尤其是很多技术兵种的班排长都是国民党的老兵,有的还接受过美国军官的训练。这些人到了解放军中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而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样一批人,此前打不过日军,换了军装后却能和美军硬刚。
其实要单说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那还是不弱的,无论是抗战初期的德械师,还是抗战后期的美械师,战斗力都是很强悍的,这些部队都能获得外军的认可。而杂牌军,虽然装备差、编制乱,但是在一些恶战中,比如藤县保卫战中的川军,依旧打得非常顽强,让人敬佩。
即便是在解放战争中,像新一军、新六军、74师、18军……这些部队的战斗力也是获得了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认可。尤其是18军,这支从辛亥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在解放战争中表现得非常强悍,这导致在18军上抓的俘虏相对少一些,甚至不少人是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投降。
可见国民党军人并不怕死,那到底是什么限制了他们的战斗力呢?
很多人会把原因归结为装备差,装备确实是一大因素,但并非主要因素,国军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旧能打出几场不错的战斗,而且抗美援朝战争前期,尤其是一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并没有得到苏联的多少援助,但却在正面打赢了美军,所以装备不是决定性因素。
也有人觉得是实战经验问题,事实上,在抗战初期,日军大部分士兵都是没上过战场的新手,而国军中大部分是打了多年内战的老兵,但结果不尽人意。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军部队大多都接受了抗战的洗礼,尤其是精锐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训练充足,而且几乎士兵都是经历过和日军的正面厮杀,相反解放军方面,缺装备缺训练,士兵都是没啥文化的农民,指挥员也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结果呢。解放军前期确实屡战屡败,但国军打到最后还是打败了。
在军队作战中,最难的是“撤退”,指挥撤退的难度要比指挥进攻和防御大得多,而国民党军队中,进攻可以做到不要命,防守可以做到与阵地共存亡,但是一旦涉及到撤退,一般都是溃败。
最经典的就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集中了全国的精锐部队,士兵的士气非常高昂,即便是战役后期,国军依旧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意志,但是最后撤退的时候,却是全线溃败,各个部队没有相互掩护,而是发了疯似得往后逃,导致南京根本来不及设防。
按照国军的计划,应该是有序撤退,逐次抵抗,慢慢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为南京撤离争取时间。但是蒋介石却命令部队必须坚守一城一地,导致国军失去了最佳的撤退时间,当日军从杭州湾登陆时,国军主力瞬间面临被全歼的危险,于是只能仓皇撤退。
士兵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紧急下令撤退,士气一下就没了,胜利的希望被毁灭之后,就只剩下对求生的渴望,一个逃兵会带走10个,10个会带走100个……这就是“溃败”,一旦发生溃败是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的。所以逆风情况下稳定军心很重要,显然国民党军队不能稳定住,这也是一退就溃的原因。
另外战略指挥也是一大关键,国军打仗非常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但反观解放军作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连延安都可以战略性放弃,最后收回来,这就是战略眼光远近的问题。
同时这也可以看出解放军军心很稳,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一退就溃就是士兵不相信上级、不相信自己能打赢,士兵不怕死但怕输,这也和国军抓壮丁补充兵源的关系很大,军队从一开始就并非一颗心。而解放军士兵相信领袖,相信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能够听指挥,能够有一条心!而有这个区别的原因就是士兵的信仰问题,有信仰和没信仰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国军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抗战前就说过:不是“军队厮杀”而是“国民拼命“,只要唤醒农业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加之正确的使用和领导,理论上是可以击败日本的。可惜国民党没有人听进去,只看见了蒋百里《国防论》中建立德械师的意见。
国民党军队脱离群众,甚至有些部队对老百姓也是烧杀抢掠,为了筹集军粮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所以大部分国民党军队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但是同样的人到了解放军之后,回归群众,受到百姓拥护和爱戴,这一刻起他们就明白了,自己手中的枪是为谁而扛!所以即便是面对强悍的美军,也依旧能把他们退回三八线。
在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党也是一呼百应,天下拥护,但是当拿稳权利之后,他们却把信仰给丢了,最后也输掉了整个中国。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