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申论范文,有与无申论分论点
#公务员考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这一观点富有思辨性:器物有利的功能是以它虚空的部分为条件实现的;欧阳修的诗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虚实结合,以春山之“有”表现“无”之愁思。城市建设同样如此:城市搭积木、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极力求全,未必能够达到“有利”的初衷;敢于舍弃一些实物,给城市留足“空白”,才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通过公共建设的“有”,创造城市建设文明发展的“无”。
城市建设追求“有”,常常难以受到预期的效果。古今中外,许多城市的管理者都有地方情结,并且求治心切,在城市发展格局上贪大求全,既想要市面繁华,又想要洁净漂亮,更想要财政充裕。引来了商户,建起了街景,却没有足够的居民活动空间,在嘈杂和拥挤中失去了城市应有的人居功能。瑞丽花园内部景观的“有”,代价是居民活动空间的“无”;南平巷客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代价却是周边院落文化肌理和宜居环境的“无”。无论是发展商业还是只注重营造生态景观,对城市功能发挥和居民生活都有不利影响,管理者“求有”之心难以达到初衷。
城市建设善于“无”,可以收到更理想的治理效果。有的城市把握“人居”这个核心功能,不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大力推动文化公园建设,公共空间多了,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就少,政府的直接财政收入就会减少,但城市空间的拓展,能够盘活市民满意这个最大的无形资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换来长远的综合效益。S市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就有启发意义,在地面能做的文章有限的情况下,布局利用地下空间,以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吸引建设主体,借力社会资本,让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潜力倍增,收到了居民、政府都满意的效果。
以“无用”求“有利”的建设理念,昭示着共享发展的城市管理方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以“无用”求“有利”,昭示着共享发展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方向,城市发展应当追求全体市民共享的境界,在建设与管理上,既要有,也要无,将有与无相结合。城市空间要无,留出更大空白,提供大尺度、复合化、向公众开放的商业空间和文化活动空间;公共服务要有,对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人居环境要有统筹协调,当城市各阶层居民有宽广的空间互动交流时,人们的对立情绪就会减少,对城市的归属感就会提升。
居室需要中空,城市需要留白,用少量的无来盘活更多的有。城市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关于我:95后,体制内工作人员。去过私企、国企,立志于传播一些知识,诉说一些想法,引发一些关注。有茶有德有品有味,约否?我在微信公众号“一盏灯的修行”等你。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