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必须面对的矛盾

2025-02-20 观点 评论 阅读

“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必须面对的矛盾


“人民网”消息,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温家宝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在谈到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几点中指出:三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们要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

温总理说的“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教育的目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大于曾猜测,这是不是表示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方面有了新的打算和更高的目标?再联系到温总理强调的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且明确指出“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觉得这里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能不考虑的矛盾。

如果把“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中国的教育专家们只会走“重点学校”的路,从“重点幼儿园”一直到“重点大学”。只要有“重点学校”影子,就一定会集中优秀的师资,集中有限的经费来保证“重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生矛盾。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干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搞法破坏了过去曾经有过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酿成的苦果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把“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就有个选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选拔人才的方法,除了考试,还是考试。为了能在考试中成为“人才”,有经济条件的从小学就开始请家教,上补习班,考起试来可以一路领先,没有条件的“人才”只好无情地被淘汰了。在一次次的选拔考试中,记忆好的、勤奋听话的往往胜出,那些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又被淘汰一批。关键的考试,看的是总分,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人才”是很难过这一关的。所以,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真正优秀的已经有限,再想拔尖也心有余力不足了。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与考试制度下,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充其量是优秀的“考才”,拔尖的“考才”,这些年来的人才成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特别是,现在学生的学习竞争本质上是就业的竞争,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其说是想成为人才,不如说是想发财。他们从小接受的告诫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命运当然是个人的命运。所以,对他们来说,有了好工作,就成才了,能够出国就拔尖了。过去那些为祖国为人民的意识已经成为政治考试的标准答案,有几个真正放在了心上。这样的思想状况,哪能出得了中国需要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

不解决这些矛盾,想靠这样的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也许正是因为在教育目的上走偏了方向。所以,究竟应该怎样确定我们的教育目的,实在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大问题。

标签:教育   人才   拔尖   特别是   培养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