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强力解散“人民公社”的原因(“1984一号文件”的由来)
为了暂时好过,积累恶果,然后都“留给后人解决”。目前情况险恶,不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怎么解决现实问题?
1、经济上:假业绩当时未能得到中国农民普遍信服。
农业集体合作能产生规模效应,中国农民普遍得到了农业集体合作带来的物质利益。1976年到1980年,所谓“包产到户”的宏观绩效,是当时集体舞弊做出来的假业绩:
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统计资料汇编》上最原始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977-1980年,也就是万里同志任安徽省书记、带头推行联产承包的4年里,在全国粮食增产12%的背景下,安徽省粮食产量下降13.7%,人均粮食产量1976年全国是305公斤,安徽是370公斤;到1980年全国320公斤,安徽297公斤。历史真实是1980年安徽省农业比1976年下降7.7%。
再看下述两组数据:
1979年,“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冲垮100条大石坝,颗粒无收的耕地180亩,冲塌了113孔窑洞,倒塌房屋77间。灾情十分严重,但,大寨人没有气馁,他们不要国家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一年时间,就医治了这场毁灭性的灾害。大寨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逐渐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这在当时困难重重、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他们的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大寨向国家“交售”粮食175万斤,小岗总产13.3万斤,还有脸拿来吹。假业绩当时未能得到中国农民普遍信服,故需要强力废除。
然而,废除“人民公社”,在经济上最大的恶果,不是少产了农作物,而是保墒作业荒废,导致干旱化、荒漠化、沙化。按目前情况发展下去,到2015年,华北浅层地下水将全部疏干,八十年代在华北地区按当时生态选择物种种植的防护林,已全面枯死,北京北线沙丘距市区仅200公里,西线沙丘达永定河一线,三年之内,就会集结完毕,在某次沙尘暴中冲入宛平城。国军、日军、美军、解放军,对此都无可奈何。华北产生百万平方公里巨型地下水漏斗,巨型漏斗造成西北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中没水,种植的树木长不活,不被刮成了荒山秃岭那才怪呢。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