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为了春晚 我期待“下一个”

2025-02-19 观点 评论 阅读

为了春晚 我期待“下一个”  

除夕夜,一家人大半打牌、看牌,我坚持看央视春晚。牌桌那边笑声不断,我在电视机却基本没笑,其间还打了几次瞌睡。不过,有赵本山出场的小品,我倒是认认真真地看了,被寄予厚望的小沈阳好像不怎么出彩,他说的话我基本没听懂。  

看到赵本山止不住的咳嗽和笑场的情景,看到这个《不差钱》成为赵本山春晚小品中的最差品,我内心升起一股英雄末路的苍凉感。  

为了表达对赵本山的最大敬意,本人写了一篇随感,发在我的凤凰博报上。想不到,2万多点击率、160多个跟帖,是骂声一片。我本是在赞美赵本山,却招来赵本山的“粉丝”一顿恶骂,这本身也够“小品”了。  

认真仔细地分析一下这些跟帖,从内容上分基本上是三句话,一是看春晚就是奔着赵本山来的,二是这些来赵本山的小品无人能敌,三是《不差钱》再差也是今年春晚笑声最多的节目。从情感上分基本一只有一种情况,谁说赵本山、赵本山小品的话,听着不顺眼就骂。  

看到这些“粉丝”的狂热,我是很为赵本山担心,忍不住对赵本山 “粉丝”再说几句。  

赵本山改变了春晚,春晚也改变了赵本山。赵本山改变春晚是晢时的,春晚改变赵本山是永恒的致命的。赵本山表演功底还在,可赵本山小品却变成了小沈阳的“扮相”。所以,请不要再往高里忽悠赵本山了,赵本山是人不是神,人会老心会累。  

春晚离开了赵本山还叫春晚,赵本山离开了春晚还叫赵本山,两者从此就没有了关系。可“粉丝”们,包括赵本山自己,都好像“有一个梦想”,想让春晚的“小品王”成为赵家班子的“世袭领地”。我想,就此打住,会两全其美。赵本山在春晚有个还算精彩的谢幕,春晚也不必露出狐狸的尾巴,再好吃的东西,吃多吃滥了,没有不倒胃口的。  

赵本山出现在春晚之前的春晚有笑声,告别赵本山的春晚不会从此没有笑声。作为一个“粉丝”,我以前“追”陈佩斯,这阵子“追”赵本山,为了春晚,为了观众,为了赵本山,我期待“下一个”,就像这些年来全国期待赵本山下一个小品一样。  

2009年1月28日  

  

  

  

赵本山借《不差钱》涮了一把春晚  

我原以为,今年的春晚,本来是赵本山的晚春。看了今年的春晚,我的想法变了。今年的春晚,已经是赵本山的深秋了。到了深秋,严冬也就来了。小沈阳、毛毛根本救不了赵本山。  

赵本山能够“老死”春晚,是他原先不曾想到的,他知足了。在他老了去的过程中,相声没落了,小品红了。春晚开始是用歌舞、后来是小品挤兑相声。春晚成功地把相声边缘化,也不可救药地沦落到靠赵本山经营春晚笑声的地步了。春晚的笑声成了赵本山的“专利”,春晚也就成了赵本山的的春晚了。  

其间,坊间好不容易出了个郭德纲,为颓势的相声挽回了一点人气。想不到的是,首先站出来说不是的竟是一批相声界的过气腕儿,异口同声地郭德纲的相声“俗”,难登了大雅之堂,自然也就难上春晚。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与赵本山的小品相比,是俗的不相上下,但是绝对不比赵本山的小品“缺德”。如今年的小品《不差钱》同样沿习了赵本山小品的“缺德”系列。为上“星光大道”,想先请老毕吃饭,这本身已经有点邪门,忘了带钱包又买通饭店服务员一起忽悠老毕,就又有点不上品了。尽管“结果”是老毕买的单,挽回了一点这个小品的德势,但还是让人隐约看到了赵本山春晚小品的人生轨迹。  

不同于《买拐》、《买拐》等展示的是无良小人的小聪明,赵本山这次借《不差钱》涮了一把春晚剧组,为自己的人生出了一口气。  

当年,老赵也有过数次被春晚剧组拒绝的经历。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当年,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在东北小有名气,某次,姜昆把他的演出录像带捎给了春晚剧组,随后,春晚剧组首次邀请他赴京面谈。赵本山所在单位很重视此事,专门为他买了10瓶茅台酒作为送给春晚剧组的礼物。从小到大没有送过礼的赵本山,坐火车赶到了北京,可他一不知道怎么送礼,二不知道该把礼送给谁,结果因此得罪了人。可想而知,赵本山当时有多郁闷,他把自己关在宾馆,一天喝一瓶茅台,到了第11天,酒都喝光了,他干脆回东北去了。   

1988年,春晚提前录制了赵本山的节目。当时,赵本山兴奋地告诉铁岭老乡们:等春晚播出时,关注他在哈尔滨分会场的演出。结果因为录音不合格,赵本山的节目被临时取消了。   

1989年,赵本山再次被“忽悠”了。当时,他为春晚准备的小品《老有少心》顺利地通过了审查。可临近直播,某位编导说:这个小品东北土话太多,南方观众听不懂,能改改吗?赵本山就问他:“咋改?改成北京话?”这次,赵本山又打道回府了。三次被拒,直到1990年,赵本山才凭借小品《相亲》第一次亮相春晚。   

自1990年后,赵本山就成了春晚的常客,只在1994年那次,他没有露面。那年,赵本山因为家里有事,推迟了向春晚剧组报到的时间,而这却惹怒了春晚导演组,给赵本山开出了“封杀令”。   

如今赵本山“不差钱”了,那么 “差”什么呢?他用《不差钱》告诉我们,尽管他一直在演小品,但是并不“差”大智慧,“差”的是表现大智慧的时机。在赵本山春晚的深秋,这个时机显然到了,而春晚剧组显然没有认真对照春晚的历史“经验”,成就了赵本山的最后一击,还拉上老毕陪涮。  

当赵本山离开春晚,也合该是小品衰了,相声重新响起来的时候。  

2009年1月26日  

  

标签:小品   相声   没有   笑声   为了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