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被藏娇,唐宋市长也汗颜
在各大媒体上看到杭州西湖已经成为权贵苑池的消息,笔者不能不联想起杭州城的两位古代“市长”。一位是唐代的白居易,另一位是宋朝的苏东坡。和今天的人民公仆领导同志比起来,他们两位简直就是落后得不能再落后的封建官吏,可是与此没法俱进的是,那执政的理念却又好像倒了个个儿。因为从两位古代封建官吏在杭州西湖上的作为上看,可是老老实实地在“执政为民”啊。
先说说白居易。公元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824年,白居易调离杭州,群众自发地为他送行,白居易十分感动、他在题为《别州民》一诗中写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难留一湖水,与汝救四年。”他为群众负担重税而难过,也因自己未能为群众多办事而不安。
而与今天的杭州公仆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当时对西湖的整治在为权贵还是为百姓着想的问题上,作出了与今天截然相反的选择。由于旱灾,农田干涸,可钱塘县的县官却不肯把西湖水放出去灌溉农田,说放了水会影响湖中的鱼和菱。深知百姓疾苦,又以济世为己任的白居易,听到这话就火了,他责问县官,鱼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个重要?菱和稻米哪个重要?同时,白居易也暗自下了要在西湖里筑堤的决心。 大堤建成后,杭州人民为了纪念白居易,把杭州城西南通往孤山的白沙堤改名为“白公堤”,即现在的“白堤”。白居易还十分注重西湖的环境保护,保护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作出规定:谁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就要受到惩罚,如果是穷人就罚他在西湖边上种树,是富人就罚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更加秀丽。据考证,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当时自居易作的那条堤,但人们为了纪念自居易,还是愿意把现在西湖上的那条堤称为“白堤”。这种历史形成的误解,体现着人民的情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再说苏东坡。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上任时,原先由白居易疏浚过的六口井几乎废弃。他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以茅山河专门接受江潮,以盐河专门容纳西湖水,又造了坝闸,限制湖水的排放,然后潮水才不经过市区,同时修复六井,改进引水系统,他将竹筒引水改为烧的瓦管引水,老百姓可以直接饮用了。 他第二次到杭州时,西湖淤泥、芜菁、杂草已占三分之二,西湖不像西湖了,倒像一个臭水塘。官府的多数官员主张废了西湖。此刻,苏轼坚决主张要保留西湖。他说:西湖,对于杭州来说如人之眉目,弃之难看,他还向朝廷奏章,要求保住并疏浚西湖,并陈述若干理由,请求朝廷拨款。苏轼亲自到西湖实地考察,湖内的泥、芜菁往哪里堆放呢?西湖南北相距30里,绕湖来回需要一天。往湖外运输显然费时费工,苏轼想好了主意。他动员20万民工,大面积清除淤泥,没有汽车运输,全凭人工,东坡就决定把淤泥铸成一条近三公里的长堤,并建了“锁澜桥”、“望山桥”、“跨虹桥”等六座拱桥,拱桥下湖水相通,杭州人就称之为“苏堤”。而今苏堤的两边柳枝飘摇,绿树成阴。当我漫步在苏堤上,辽阔的湖水在微风的吹动下荡起层层波纹,轻轻地拍打着岸边,苏堤上的松鼠,各种鸟类在林中鸣叫穿梭,让人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里。苏轼不但疏浚了西湖,美化了西湖,他还为宣传西湖,提高西湖知名度立下了汗马功劳“……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被公认的千年来写西湖最好的诗,成为写西湖的千古绝唱。
唐代的白市长老百姓用“白公堤”来纪念他,宋朝的苏市长老百姓用“苏堤”来纪念他,如今的书记市长们假如要在西湖上留下千古声名,借助江苏宿迁改“骆马湖”为“马上湖”的灵感,恐怕可以将西湖从此改名为“富贵池”了吧。只是不知道当年的白市长苏市长和今天的人民公仆们天堂相会的时候,该是谁汗颜了。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