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人满为患”患的是啥“病”-
近日,健康报刊登了一封署名为“安徽合肥一读者”的来信《想进卫生院,七八年未如愿》。信中说,他是一名医学大专毕业生,自从毕业后就一心想进入家乡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但等了七八年,一直未能如愿。原因是乡镇卫生院的编制被非卫生专业人员所占,而且“人满为患”(健康报网2008-8-7)。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枢纽,在农村卫生服务以及“新农合”政策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目前这个健康提供者自己的健康却出了问题。既然已经“为患”,就应当明确诊断,照方抓药。
对待患者,中医和西所采取的方法不同。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西医则重视理化检查。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宏观、善于调理;西医则重视微观、精于手术。针对乡镇卫生院这个“患者”,西医的理化检查不易操作;仅对局部病灶实施手术,也恐难以奏效。因为有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就像“药品招标”,目的是为了降低药价,结果却南辕北辙,“越招越高”了。所以,卫生院的“病”,还是看中医大夫比较好。
一、诊断:1、 问诊:
主诉:长年全身乏力,近期出现头晕目眩、遍身浮肿(长期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不足;近期出现发展方向不明、人员超编。)
现病史:由于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卫生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卫生院长期存在发展方向不明、人才流失严重、服务能力有限等症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村卫生高度重视和“新农合”政策的全面实施,一些“聪明人”发现乡镇卫生院变成了“好单位”,于是各路人马不断拥入,致使身体庸肿、负担过重。近日,原有症状未见好转,又出现了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腰酸腿软,全身浮肿。曾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具体用量不详)。但因对依法行政“过敏”、对科学发展观“抗药”,故治疗效果欠佳。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卫生院的健康,不断增加对卫生院的财政支持,“新农合”的筹资额度和用于卫生院的报销比重也不断加大,但由于“体重”超标,病重药轻;再加上农村人口分散,乡镇卫生院的辐射范围有限,在县级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夹缝中生存,处境十分尴尬,经常感到“缺氧”。因“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听说中医讲究治病求本,特转来我院治疗。
既往史:患低钙血症和贫血多年,双眼高度近视。
家族史:类似症状在全国各地许多“兄弟姐妹”中存在。
个人生活史:喜食肥甘,厌恶蔬菜,不善体育运动。
药物过敏史:对“依法行政”过敏,无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过敏史。
2、望诊:神情疲惫,视物模糊,面色晦暗,形体肥胖,动作迟缓。呼吸困难,腹大如鼓,足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而腻。
3、闻诊:语言重复(郑声),常说的一句话:“卫生院地位十分重要,但政府投入不足。”睡眠经常打鼾,口气可闻及疑似氨味。
4、切诊: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肝颈回流征(+),莫菲征(—),肝右肋下二指,质中,脾未触及,腹水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寸脉浮而数,关脉濡而细,尺脉沉而弱。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略)。
辨证分析: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加之后天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肾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湿。脾肾功能失调,津液不化,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气上犯,则头目眩晕;水邪蒙蔽心窍,则时有郑声;正气不足,则全身乏力、腰酸腿软、视力减退;脾虚不运,则食欲不振、精神欠佳。舌脉证合参,患者当属正虚邪实云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阴水,阳虚水泛证)。
西医诊断:(1)肾病综合证。(2)低钙血症。(3)肾性贫血?
二、治疗1、治则:健脾温肾,化气行水。
2、方药:新方三妙丸加减。
3、药物组成:
(1)大黄30克(后下)。炮制方法:以“卫生管理责任”浸泡,阴干。可适当配合一些峻烈攻下药,如,凡是由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医疗事故,政府卫生管理责任人、医疗机构负责人应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2)实脾丸60克(布包)。炮制方法:以“乡村卫生一体化”浸泡,阴干。可另外加入一些淡渗利水药以分清别浊。因为乡镇卫生院的职能主要包括四项:一是乡村卫生协调管理职能;二是农村疾病控制职能。三是乡村初级诊断职能;四是附近居民基本医疗职能。因此认为,一般的卫生院设三个职能科室可能就够了:一是农村初级诊断中心;二是全科门诊;三是疾病预防控制科。院内可设观察床若干,但大部分卫生院不宜设住院病房。村卫生室属于卫生院派出的全科门诊,与卫生院内设科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只有把卫生院的职能理顺,实现乡村卫生“一盘棋”;更加重视村卫生室建,把优质医疗人才配备到农民群众身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卫生院的生存环境。
(3)肾气丸60克(布包)。炮制方法: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浸泡,阴干。可加入一些补气药,益气生血。首先要改善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待遇,在稳定现有农村卫生人力的前提下,不断吸引城市优质医疗人才到农村基层服务。其次是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尽快建立乡、村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科医院之间的卫生人才流动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
4、脱敏疗法:完善相关法律,提倡人民监督。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