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胡锦涛带领中国新的长征
《凤凰网》:胡锦涛带领中国新的长征
胡锦涛带领中国新的长征2006年10月20日 09:49
相关Tag [视点]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高潮来临前夕,胡锦涛参观了《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的大型主题展览。他说“举世震惊”的长征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诗篇”,长征精神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不知今后是否有“和谐新长征”的提法,但从“2020年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看,胡、温执政团队显然决心进行一次新长征。
当“长征”和“新”两个字眼频繁出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中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开始着手拨乱反正。时任中国科学院核心领导小组负责人的胡耀邦多次吹风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我们伟大的新长征’”。
到1978年执政党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中央高层不断强调“伟大的新长征开始了”,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现在,中国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和谐社会”建设上,官方媒体也在宣扬说,新的执政理念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可见,新一代领导人是要“强力作为”的。
低调务实显领导风格
不过,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群情激昂”相比,当代领导人显得低调务实。虽然朝核试炸占据了全球媒体的头版,但中共并没有刻意在国内媒体渲染刚结束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没有如海外媒体原先预料的会涉及高层人事变动,甚至没有对不久前被免职的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做出结论。曾经历过激情时代的人,抱怨六中全会缺乏怦然心动的激情。
少激情、多理性,其实正好显示了科学、务实的执政风范。世界上凡是有作为的政府,都是“做”大于“说”,缜密的政策理性多于激情的宣传言词。西方政治的热闹在于大选和日常辩论的公开性,政策出台和执行一样是“枯燥”的。专业人士的反复计算,社会各界的不断反馈,执政党的不停权衡,都与“激情”很少沾边。
在与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热闹看不上,就看政府是怎么做的,做的力度如何。在处理朝核危机中,中国政府使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只有一个“悍然”,但做得很扎实。高层说服,特使奔走,终于让联合国决议基本上按中国的战略需求得以通过。10年后人们蓦然回首时,也许会把中国政府努力让平壤政府“软着陆”并对日本宽严不误的政策,表述为“大手笔”。
同样,在国内事务上,除了几位专家学者对“和谐社会”思想予以评价外,中央政府似乎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六个督查组,对12个省区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依法进行督查;七部委联手分赴10省进行教育收费专项督查,保证教育经费到位,整顿乱收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渐明晰,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些低调、务实的“做”,是老百姓所欢迎的。如同长征,是走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正视现实露改革锋芒
官方媒体对社会现实的直视立场,同样表现出务实求真的魄力。对“特殊利益集团”的危害鞭辟入里,毫无遮拦地点出“金融、电力、交通、电信、能源等垄断行业”的名;对党内“小圈子”给社会和谐带来大祸害的刨根问底一样很尖锐,几乎撕破了制度问题上的薄纸窗。
如果这种“讲真话”的舆论风气一直延续下去,从中央媒体吹到地方媒体,那么巴金老人会在天堂微笑,老百姓会在家里高兴,中南海也少一份对“虚报谎报”的担忧。
稳扎稳打创政改新局
这两起不大不小的人事调整所透露出来的“为官新道”是:操守有问题要查处,职守有问题也要查处。在过去,下台的官员多是贪污腐化,贪钱一大堆,贪色好几个,对官员在职守上的要求似乎并不高,操守上清白已相当不错。但现在,要求操守和职守上双重优秀,具有“不作为就下台”的强制意味,连“另有任用”的空间都不预留。
不要期待中国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激动人心的政改措施往往经不起实践检验。但是可以期待一批务实求真、洁身自强、敢于面对大众、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新人登上政治舞台,去逐步改善政治运行方式,创造兼顾国民性和世界潮流的政治制度。
“和谐社会”新长征很可以是以这样的步骤展开:首先清理教育、医疗、垄断行业、利益集团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领域存在的问题,调查现存体制的缺陷;其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锐意进取的新人将进入各级领导层,纠正缺失,参与新体制的创设;到明年中共十七大召开时,新的政改措施可能会呈现公众面前,构成“新长征”的主线路图。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能形成政改蓝图,速度算是非常快的。从欧美政治变更的经验看,一个政党形成完整的执政纲领,一般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
笔者估计,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国的政治生态可能会发生一个微妙的变化:讲“和谐”的人会越来越少,可能限于中央领导人、学术界和媒体;去落实和谐社会思想的人会越来越多,各级党政部门的负责人可能会更多地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他们的发言中甚至不提“和谐”二字,而做出的事会体现“和谐”精神。
那些等待提拔的中青年干部请注意,务实的领导人不会看你“说”什么,而要考察你做了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凤凰视点)
陈冰(伦敦) 作者是旅英中国资深媒体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