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一遇”不过是遮羞布
“X年一遇”不过是遮羞布
钟 声
不论是涝灾、冻灾、大地震还是眼下的西南大旱,总能见到主流媒体及其狗仔们编造“x年一遇”的说辞,似乎这是天灾甚或天意。殊不知,稍加认真分析便将发现,这不过是资改派的遮羞布而已,绝掩盖不了他们祸国殃民的人祸实质。
去秋今春以来,一场罕见的干旱席卷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且由于预报不及时、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等原因,旱情仍在继续。其中固然有天气的因素,但无须我辈草民细说,也无须在灾区龟裂的土地上信誓旦旦地狂号:“不让一个灾区人民喝不上水”,只要到河南林县的红旗渠边一走,便很有可能为之一振,找到大旱所以酿成大灾的罪恶根源和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忆往昔,历朝历代都把水利建设作为富民兴国、巩固江山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注重水利建设,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等一系列有利于全民抗旱排涝的措施,还身体力行地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如果说享誉世界的红旗渠迄今仍在发挥无可比拟的抗旱作用,与之同期兴建的诸多水利设施大都由于失修、损坏、荒废或弃之不用,而西南大旱所以酿成大灾与此关系重大,光怪天灾而讳言人祸,尤其是以“x年一遇”做遮羞布来掩盖人祸的卑劣做法,不觉得极其可笑而可憎?
诚然,远水不解近渴,大灾当前,后悔药没地方买去,重提红旗渠的成功经验确实于事无补。但人无远虑,乃有近忧,西南大旱的惨痛教训业已昭示,在火烧眉毛顾眼前的同时,必须找出其根源以求彻底解决之法。否则,今年可以“x年一遇”的天灾蒙混过去,明年、后年或长此以往呢?到头来深受其害的还不是人民和国家?
是啊,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然再像毛泽东时代那样举国大兴水利建设极其之难,仅资金匮乏一项就可使当今望而却步。但他们何不反思一下,被他们污蔑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的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和各级人民政府何以能拿出那么多资金并舍得花在实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的水利建设上?而今,何以不惜把改革取得的所谓“巨大经济成果”用来购买美国债,却不愿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建设上做较大投入?而这,不刚好是西南大旱最终酿成大灾的罪恶根源?!
什么三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以智利大地震死亡802人和中国汶川大地震遇难68858人相比,以及人家的建筑物少有彻底坍塌而汶川震区多成一片瓦砾、废墟和忽视震前预报相比,走资派及所豢养的资改派还有何颜面再拿“x年一遇”遮羞?再想想2008年号称“50年最冷的冬天”的南方冻灾中暴露的我国早已研制出的“线路融冰”成果惨遭下马或遗弃的丑闻,有良知者能没有人祸甚于天灾之感?
走资派及所豢养的资改派先生们:此次西南大旱实为天灾,更为人祸,即你们多年推行私有化改革所造成的罪恶结果!户自为耕、人自为作的几成散沙的农民,谁肯去搞那些短期内见不到效益的水利建设?崇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们,谁还会去爱惜和维护那属于集体所有的抗旱排涝设施?而这些曾经造福于他们的水利设施一旦失修、损坏、荒废或弃之不用,与此次西南大旱酿成大灾且仍在继续没有重大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千万别再拿“x年一遇”当遮羞布了,因为那样只会越遮越丑,不仅解决不了实质和根本问题,甚至只会备遭举国不齿和反对。况且,在“三年自然灾害”的问题上,你们可从未说过“x年一遇”而只说那是人祸。
改革三十年 饮水思源闲话北京的84座水库
作者:铃兰台
看到新华网上一篇歌颂改革开放的文章,“从一本农民账册看农村巨变”,讲的是一个农民在改革前后个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巨变”的个例。我搞不懂,单个个例就囊括了整个中国“农村”的面貌吗?可见标题本身,就是个问题标题。李嘉诚成巨亨,不等于全国人民都成巨亨,同样李嘉诚小时候捡过垃圾失过学做过苦工,不等于当时的全国人民都是这个状况。新华网的文章犯幼稚了。
这不是说我反对歌颂改革开放,不是的,因为我的受益者。改革开放确实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为什么会有高速的发展呢?论说起来会很长,要言之,一是发展规律,二是最高层的引导实用对路。根据各种标准的测定,中国在1975年前后从农业国转变成为了工业国,这个结论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工业国的意思就是机器代替人力和信息的全社会化。按照发展经济学,从工业化的初期到中期,经济增长普遍会呈现“S”型爆发的规律。1978年后的中国完全吻合这个规律。党引导正确的方面,是把全国人民赚钱致富的劲头全调动起来了,人人变得活络、变得挖空心思,这自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活性化,带来高速发展;至于许多消极的东西,套用一句主流说法,对于发展中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云云。
“从一本农民账册看农村巨变”让我联想到了北京的水源地。由于关心奥运期间的水供给,之前看过一些资料。大多数北京人也许并不知道,在1949年以前,北京周边是没有一座水库的,北京人喝的几乎都是“苦井水”,那个苦和咸啊!解放了,尤其到“大跃进”时期,北京在周边建起了大量的水库。多少座呢?84座水库。这个数字一定会让很多人吃惊。当然,不可能没完没了地修,北京建造的最后一座水库是白河堡水库,是在1983年6月建成的。此后迄今为止,北京再没有建一座水库。在城市供水方面,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全北京建成了8座大型水厂,解决了全市的饮水供应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加建了第十水厂,是全亚洲最大的。
亚洲最大的水库 —— 密云水库
现在的问题,北京管用的水库只剩下了约35座。官厅水库污染严重,成了枯竭的水源地。首都人的生命之源现在全仰仗着密云水库。这密云水库是哪年建的?答:1958年(开工)。新华网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居住在北京吧,他 / 她们每天喝着清澈甘甜来自密云水库的水,得来全不费工夫,会不会联想起点什么?会不会“饮水思源”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大到什么程度呢?随着人口膨胀和经济增长,首都的水现在又不够了,开始了南水北调的工程。2010年,北京人就能喝到从南方调来的水。
“南水北调”谁提出的?资料上说是毛泽东本人。毛泽东在1958年初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并且提出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还提出了从白龙江(就是汶川附近的雅江水系)调水。毛泽东会打仗,对水利也如此的精通吗?确实,正在实施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从丹江口水库取的水。神了!丹江口水库开始是没有的,在毛提出“南水北调”远景规划后才在汉江水系上建成。至于西线从白龙江调水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是计划中未来的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建成为南水北调埋下了“第一桶金”,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一路北上,沿途经过的水库和人工水系,全都是毛时代建成的。这真的让人感动,其中包含了多少农民的无私奉献啊!!!没有前人的这些奉献和泽荫后世和辉煌成就,今天想从零开始搞南水北调,无异是做梦。
这些造福后代几辈人的弘大事业,后代们在享受着快活着之余,全不提了;不提也就算了,还要不断制造污染,还要恶贬。没有人计算过北京周边这84座水库如果放到今天,该是多大的工程、需出多少的人力和物力、需拨多少的银子、又能出多大的GDP,没有。我从资料上知道,北京的十三陵水库那全是义务劳动建成的,且仅花了半年的时间。天!放到今天又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人们对于同样一个时代,会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从而得出不同的评判呢?我想,人不能忘本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实事求是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个忘本的不实事求是的民族,即使有出息,也不会有多大、也不会走得多远。
铃兰台 2008/10/02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