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驳:自信与极端自大是完全不同的品质——兼评《恰同学少年》

2025-02-16 观点 评论 阅读

世间的所有事,都是有度的。当一项品质,处于一定程度时,会成为一件好事。但超过一定程度,则会成为一件坏事。自信与极端自大的关系,也近乎此。
——不知楼主认真读过〈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并理解了没有,如果那样做了,估计你就不会这么“自信了”。

近代中国命运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两个阶段。原来还自诩为天朝上国,把其他一切国家视为蛮夷。但鸦片战争中国尝到了惨败的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败,后来又败给邻居小国日本,再后与八国联军的较量中又失败。这种持续不断的失败,足以使中国人心理遭到严重伤害。他们中许多人变得十分自卑,对中国前途感到渺茫。许多人放弃追求了,只想听天由命。许多人开始责骂中国传统文化,翻开历史古纸堆,寻找当前中国接连二三失败的原因,指出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害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总之,除了严复、容闳、梁启超等极少数人,面对中国接连二三的失败,还有一颗平静、清醒的心灵之外,绝大多数人的心灵早已失去平静,无法用客观、实事求是的眼睛看世界;他们要么充满着报仇的欲望,除此之外便再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要么干脆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什么也不想追求和向往。
——为什么独独撇开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伟大启蒙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新青年〉等?这些文章杂志、著作里面体现出的基于调查研究的科学、理性与民主的光辉和经得起实践与时间检验的真理与自信恐怕是楼主目前不能理解或根本就没有了解过的。请你首先仔细阅读了上述文章并基本理解了之后,再来“自信”的断言“无法用客观、实事求是的眼睛看世界;他们要么充满着报仇的欲望,除此之外便再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要么干脆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什么也不想追求和向往。”——而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人所追求并取得的成就你要么不了解、要么辨别力还过于“自信”。

人的头脑是天生的幻想家。生活中遭到失败,他们就要在头脑中臆造出一个胜利来。甚至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生活中遭到失败越沉重,他们就愈加提高自己在精神上的胜利。于是,在中国在遭受一连串的失败后,就出现了两种心态.一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认为自己民族现在虽然不好,但“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把过去时代曾经有过的辉煌当作向他人炫耀的资本。一种是极端自大。拒绝承认自己仅仅是民众中一员,思维紊乱地夸大自己的地位,把自己当做“救世主”、人类救星;拒绝承认现实世界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而无限夸大人类精神世界的能动作用;拒绝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存在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逻辑思维、怀疑精神、调和主义,而用形象思维、独断论、你死我活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问题。表面上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极端自大,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看,两者却是相通的:都是在民族竞争惨遭失败后,产生出的夸张性、近乎病态的心理,而不是民族竞争胜利后,产生出的坦然、平和的心理;都变得“充满自信”,而不再“自卑”、不再“痛苦”,达到了灵魂自我麻醉的功效;都拒绝科学,拒绝理性,拒绝做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而用自己主观的、空想的、违反社会规律的、丧失宗教信仰的观念,来推演现实;都是极端固执己见,只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正确,不认为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正确,只可以批评别人,却不可以别人批评他;都是心性狭窄,只追求自己的自由,却容不下别人的自由;都是对于权力有很深的欲望。总之,都不是真实的自信,而是虚假的自信。是在民族竞争失败后,旧的内心平衡与和谐被打破,新的内心平衡与和谐尚未建立,而产生出的畸形心理。是极端自卑感,以反乎其常的外表,来展示自己。
——我感觉楼主正是在自我批评/表扬。可以说,你看似懂得了一些尼采、洛克、密尔、孟德斯鸠等人的东西,也处处言必逻辑、理性、自由、调和,可是言语之中充满着你自己竭力批判的那种思想与精神状态却不自知。你无处不在犯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与教条主义错误,建议你至少先去认真读了并基本懂了〈资本论〉、〈毛泽东选集〉之后再来发表评论,否则会再出孙大圣在如来手上翻筋斗的过于“自信”的洋相。

章太炎便是这样一个学者。他固然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倡导人们应该解放思想,指出了物竞天择,但他的思想却最终陷入了误区而不能自拔。误区之一,便是极端自大的倾向。他主张“唯我独尊”,号召人们凭借个人主观精神去挑战一切;主张人“强力以与天地竞”,这些都极大地夸大了自我的作用,极大地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显然,与生活的现实相违背,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相违背。章太炎的这种极端自大的思想,虽然给人一时精神上的振奋,却决不能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变得和谐协调。造福不了社会,却误导了后来许多学子,真是过大于功!
——对于章先生我所知不多,故不置评,但真正的精英总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而不是照单全收、按图索骥。马恩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摒弃了其唯心主义,毛泽东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精髓但不寓于教科书而是具体实践具体分析……

《恰同学少年》不久前在央视上映。热爱思考、对祖国和民族有责任感的人,会对照历史事实,来评判电视剧内容的真假。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用思想的视野审视剧中人物,评断剧中人物的眼力、才华和人品。电视剧第三集有这么一个片断:在湖南一师招生考试中,后若干名的名单都已公布,但围绕前三名中谁应是第一名,负责评卷的袁吉六和黎锦熙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当时包括杨昌济在内的许多教师,认为黎锦熙的观点是对的。但在岁月流逝了九十多年后,人们重新审视这场争论,则懂得了这场争论中,对的是袁吉六,错的是黎锦熙和杨昌济。评价一篇文章写得好坏,居然用了九十多年的时间,历史与湖南一师开了一场不小的玩笑。
——我想起四百多年前的布鲁诺,百多年前的爱因斯坦,他们坚持或发明的理论都是更接近绝对真理的真理,但是当时大多数人/很多人(包括所谓精英)根本就斥之为异端或歪理邪说,但历史会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谁是掌握真理的人。我就认为对的是黎锦熙和杨昌济而不是袁吉六——也许因为你只待在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没有去过内地、农村,甚至没有去了解过沿海多少企业、繁华是随时可能迁走的国际游牧企业于过眼云烟、没有了解到多少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毛泽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你恰恰没有认真调查就妄下结论。

杨昌济是《恰同学少年》剧中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人格、意志、学问,均是同时代人的佼佼者。但杨昌济也有突出的缺点,即他的思想人格有着极端自大的倾向。在杨昌济的文字中,有以下言句:“横尽虚空,山澡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唯我,竖尽久劫,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唯目前。”这就大大夸大了“我”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抹煞了客观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用于个人修养,而不是用于实践,或者无可非议,但如果用于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或指导别人以此言句去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则必然成为祸害:会使个人的行为走向极端,或者使自己四面树敌,或者使他人、民众的利益遭到巨大损害。杨昌济的从教自勉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表面上看,气魄浩大。深入地分析,发现这样的自勉联,并不值得人们推崇。不懂得历史是亿万人共同创造出来的,寄希望于圣贤再出,寄希望于帝王将相般的人物再现,体现出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二是更不懂得今天的时代说到底要靠民主、靠自由,要靠宪政、靠共和,却寄希望于救世主这样的人物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从思维的水平而言,杨昌济落后于洛克、孟德斯鸠、密尔等人,不止几百年,只能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旧时代文人。总之,由于思想、人格上存在着极端自大倾向,思维水平又落后古旧,杨昌济既无法判断中国社会何去何从,也不能使自己的教育事业产生利国利民的积极效果。
——我觉得楼主本段最后的评价过于武断、偏颇甚至无知。什么是“使自己的教育事业产生利国利民的积极效果”?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谁的教育下出现了整个民族精神的逐渐崛起,难道不是杨黎等人的而是西洋教出来的国民政府大员?!或者今天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利国利民的积极效果?!请给我举出实例来。——我想起“乐不思蜀”的典故。看一下今天的中国现实,就知道,再按这种教育战略走下去,只能是人亡政息、无蜀可回。其次,也看出楼主对杨黎等人教出来的学生的思想与实践缺乏足够的了解/悟性,所以再次建议楼主先读〈毛泽东选集〉再来置评,否则容易导致不自觉地自我批评。

尼采是现代思想史的一位重量级人物。尼采批评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异化现象;指出要重估一切价值;触及到对人类无意识的研究;指出科学不能为人生提供真实的意义;指出学者与哲学家的区别;指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指出人应努力实现自我超越;提出要“成为你自己”。这些观点都是很有建设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思想资源。但是,尼采的思想和人格又具有重大局限性。比如,对宗教信仰的伟大意义的无知,对基督教文明的全盘否定,对博爱、仁慈等德性的贬低,都是过于极端、过于肤浅的,是后来人应当严厉批判的。尼采还有一个重大缺点,即思想、人格上的极端自大。在他的自传中,充满着以下字眼:“我为何如此智慧?”“我为何如此聪明?”“我为何便是命运?”他又说:“在我之前没有人知道正确的路,向上的路。只有在我以后的时代,人们才有希望、有事业,有达到文化之路。”这些极端自大的言论、思想,是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人类文明史群星灿烂,每一个人无论怎么了不起,所贡献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一个在思想文化领域有所贡献的人,他的智慧和才华也不能完全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而应主要归功于自古代以来的人类文明积累,归功于时代提供的机遇。过于自大,只能使自己的内心失去平衡,损害了他自己的幸福,同时也使自己的理论为居心叵测的人所利用,在社会发展中带来不良的后果。尼采的事例告诉人们,即使是才华卓越的学者,谦卑也是一种美德,极端自大仍然是愚蠢、虚荣、丑陋的标志。
——确实如此,如果才华还算不上卓越却对前人妄下断语的话。

统治别人、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是人性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之一。在专制独裁制下的民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固然不可一世,傲睨万物,不把任何一个民众放在眼里。在民众中,也会有一些野心勃勃的人,觊觎着君主的定座。或作“彼可取而代之”之言,或作“我花开后百花杀”之诵。此种野心勃勃的民众,可谓自信乎?非也。是极端的狂妄自大。其动机是个人的政治暴利,其途径是不择手段,其后果是不惜置无数生灵于荼炭之中。这种野心勃勃之人,一旦其阴谋得逞,登上君主宝座,会同前任君主一样,同样视民众如草芥,视知识分子为仇敌,同样要求无数人跪拜在他面前,要求民众向他高呼:万岁!万万岁!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恬不知耻!是扔掉一切道德良心、扔掉一切宗教信仰后的胡作非为!
——我不知道谁扔掉一切道德良心?谁没扔掉一切道德良心?历史自有公论。非洲奴隶贸易、殖民地劫掠、印第安人的大规模灭绝、一战、二战及所谓“民主”国家诞生后的一系列战争及国内民族、宗教及种族等冲突与压迫,难道就是道德大大的高?!良心大大的好?!上述大多数悲剧与罪行都是那些“民主”下的民主国家的善行?!

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不喜欢“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什么是自信?自信是爱心,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民族,也爱其他民族。自信是不把权力、财富、声名看得过重,而是没有权力、财富、声名,内心仍很踏实,因为他有信仰,有学识,有正直善良的心灵。自信是遭到别人误会、伤害时,不是以牙还牙,而是能够宽恕他人。自信是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敬畏道德,而不是目空一切、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自信是承认自己的微小、软弱、有限,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可骄傲自大。自信是不压制别人的意见,不压制不同的个性,不压制不同的力量。自信是自己胜利了,并不看不起失败的人,更不会去侮辱他;自己失败了,并不嫉恨胜利的人,而真诚为胜利的人祝贺。自信是对自己的家人、朋友、社区、带来负责,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自信是以坦然的心灵对待别人,不撒谎,不玩弄权术,不出尔反尔,不掩盖事情真相。

唯有这样的自信,才是坚实的,经得起人生境遇起起落落的考验。这样的自信,才真正算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人类博大、善良、理性的胸怀和智慧。这样的自信,才堪当民族振兴、民众幸福、社会进步的重任。
——如果依你这种“自信”去治理国家社稷、参与全球竞争,恐怕布什会笑掉大牙请你替掉切尼,安倍会感激涕零向你参拜,陈水扁更是会推荐你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从这里可以基本看出,你要么基本不了解世界史与中国史,要么就是不长记性,或者逻辑思维有问题。

自信与极端自大,外表相似,但究其实质,却迥然不同。前者是美德,包含着谦和,包含对他人的怜悯,包含着对科学的尊重。后者劣德,意味着狂妄、自私、对科学的无知。在浮躁、肤浅的时代,人们往往错把极端自大当做自信。在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时代,我们理当摒弃自大,把热爱真理、善良、谦逊、爱心等美德当做自信。这既是以往岁月的宝贵经验,也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戈尔巴乔夫、赵括,纵横古今中外、侃侃而谈,但由于方法论(可能)不对、调查研究不够、不求甚解及立场等原因,造成的是自以为是的结论与民族、国家悲剧,你上演了一出自我批评的生动教育课。
——最后列出建议你看的必要的书单:1)美国东亚地缘战略:底线和极限(张文木著,有网文,其中可以了解到一些中美近现代史)2)海权论(马汉著,里面分析了各欧洲列强的殖民经验及对美国的建议);3)〈全球文明史〉(里面对西方民主国家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精简论述)4)《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孔华润著,里面有翔实的美国外交史,从中也助于你对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有助于你客观评价并理解毛泽东等人的伟大贡献)5)〈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里面可以看到真正的理性与思辨的光辉——你千万不要只吃肯德基、麦当劳就断言中国没有丰富、精深的饮食文化)6)〈新美国历史》(埃里克·方纳著)

标签:自信   极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