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谷歌的矛与美国的盾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谷歌的矛与美国的盾

文/吕伟明

谷歌嚷嚷着退出中国是件不大不小的事。在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上表示,由于面临来自中国内部的网络攻击和不愿意继续接受搜索结果审查,谷歌将重新评估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在我看来,且不论网络攻击是否子虚乌有,单就不接受搜索结果审查来说,谷歌是没有任何反驳的理由的。

其实,我与谷歌感情颇深。我用谷歌大约已近十年,谷歌对我的用途也不仅在于查询一些必要的资料,随着谷歌功能的日益完善,许多衣食住行上的杂事儿都可以用谷歌帮忙。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当今世界,谁也不能以有生之年通晓一切学科了,人们须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情况,较早地确定学习方向,首先要确定大体的方向,然后再逐步确定今天的专业。平均使用力量,门门一百分,还不如对某些学科钻研得更透一些。谷歌就扮演了一个超级百科全书的角色,既利于“专”,也利于“博”。可是,当我看到谷歌与中国政府的抵触,以及背后美国总统的强硬表态,却不得不生出谷歌变成政治工具的感觉,当我们发现一本百科全书只是一种政治工具,便难免对这百科全书的客观性产生怀疑。当谷歌与白宫联系到一起,“网战”立刻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捎带着将我们这些消费者也卷了进去。

说实话,这几年我对网络监管体会得越来越深。我在新浪、网易和凤凰的三个博客也曾有文章被自动删除,那时我就很不理解,本来我们是一片赤诚的报国之心,要为国家建言献策,可为什么只要牵涉几个敏感词语,便将这些心血作品统统扫进垃圾箱?至于如此神经兮兮吗?而且,问题是,每个网管的审查标准还不一样:我的《十忧中国》在新浪残缺不全,却发在了网易;我的《中国政改:未来的生死存亡之路》侥幸发在了新浪,却在网易被设置成了私密博文。从这一点来说,网络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拥有莫大的权力,个人的好恶甚至可以决定着一篇文章的生死。我很反感,我相信许多伏案劳作的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不平则鸣,可没有让你大鸣大放的地方,为什么不生气?没有理由不生气。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理由。我们生气常常是因为我们头脑里被灌输了过多的偏激言论。网络是个人意志自由发挥的地方,个人的随意性特别大,一句很平常的“某某某,你妈叫你回家吃饭”竟然一夜之间成了全国性的流行语,可想而知,言论在网络上的流行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也经常在一些爆炸性新闻下面跟帖,发一些爆炸性的言论,久而久之,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爆炸式的愤青,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随便玩一个恶作剧,留言说张三有点儿女性化,第二个好事者马上跟帖,无论是不是认识张三,就振振有辞地说张三肯定是个妖艳女子,到了第三个人那里,就能发出一张PS的照片来,详细介绍张三于某年某月某日做了变性手术。三人成虎,谎言传到第四个懵懂的人那里便成了真理。这就是互联网的卑劣一面。所以,每个政府都要监督互联网,如果没有监督,那么一些唯利是图的运营商会让互联网成为罪恶的渊薮,会让小孩子随便一点击就看到成年人都无法接受的内容。在以点击率计算的暴利面前,商人只是商人,没有道德观驻足的地方。

更危险的是,中国毕竟还处在一个强敌环伺的世界上,谷歌地图搜索能将中国的所有军事基地一览无遗,可以将每条飞机跑道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谷歌的理想便是让这个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没有秘密可言,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搜索引擎。但是,谷歌这样做已经触动了国家主权的底线。为什么这样说?中国官方发言人对此已经做了答复:淫秽色情信息、黑客攻击、网络欺诈及“传播谣言”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政府和网络媒体应当承担舆论引导责任。谷歌是美国的企业、搜索引擎的霸主,自身的垄断地位和庞大的信息量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也是美国政府进行干预的缘由——谁垄断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信息战的主动权。

或许有人以为这是耸人听闻。互联网和信息战又有什么联系?其实,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信息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对此已经了如指掌,玩得不露声色。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个例子来:

第一个,是同盟国引诱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息战。当时,同盟国的宣传极力散布德国士兵屠杀比利时平民一说。孩子们被砍掉双手,婴儿在刺刀上抛来抛去,修女遭强暴,尸体被亵渎,这些都做为被德国蹂躏的土地上的可怕故事,从欧洲战场传到美国。但是,当时跟随德军的美国记者却坚称不曾见到任何事实。美国名律师克拉伦斯·达罗出价1000美元,给任何一个能让他看到被德军砍掉双手的孩子的人,结果没有人为此得到这笔钱。战后真相大白:屠杀是被同盟国人为编造的,但这些谎言已经造成了破坏,美国人听信了同盟国的宣传,把德国看成是魔鬼的化身,而间接导致了美国参战。

第二个,是克林顿政府发动的针对塞尔维亚政府的宣传运动。当时,美国情报局暗示为数40万名阿尔巴尼亚穆斯林被塞尔维亚人屠杀,而另一些政府官员援引的数字则显示从10万名到22.5万名不等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失踪或可能被杀。但当西班牙法医艾米利奥·帕热兹·普约尔被派去搜寻塞尔维亚人暴行的证据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没有发现一个——没有一个集体墓地”,而且“科索沃最后的死亡数字最多为2500人,这包括许多离奇死亡,任何人也不能特别地为此受到谴责。一场用谎言引燃的战争至今使巴尔干半岛沸腾着暴力与仇恨,一个敢与美国叫板的塞尔维亚领袖米洛舍维奇多年后死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狱里。

第三个,是西方媒体颠覆一个国家的实例。1989年,东欧剧变,美国政府亲自批准了“铲除喀尔巴阡山天才的行动计划”。西方通过媒体拼命歪曲发生在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的所谓“镇压血腥惨案”,捏造出当时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屠杀六万人民,积蓄十亿美元不正当财产”的谎言。据当时西方媒体说,当地民众与罗马尼亚秘密警察发生冲突,政权滥杀无辜,百姓死伤无数。在他们播放的电视片中,反复出现无辜平民“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镜头。而事实上镜头中出现的尸体大都是从停尸房里收集来的,根本不是在所谓“冲突”中死亡的无辜平民。但恰恰是蒂米什瓦拉地区无中生有的“血腥事件”,成了推翻齐奥塞斯库的导火索。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和夫人在逃跑途中被擒,未经任何审判,就被射杀在农庄土墙边。西方媒体轻轻松松就用一个谎言推翻了一个国家政权。

列举出以上的三个事例,是为了说明在互联线控制全球舆论以前西方信息战的恐怖。而今,西方控制下的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能起到多大的破坏效果可想而知。诚然,互联网有其脆弱的一面,经常有些不良分子盗走别人的银行账号,抑或一时兴起替别人更换主页,这都很正常。但是,一旦互联网被别有用心的人作为颠覆工具,那将对所有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威胁。谷歌在举着长矛跃跃欲试,被中国政府强硬回击之后,美国政府立刻举起了盾牌,他们为什么这样默契?谷歌是世界搜索引擎的龙头老大,好比是世上最锋利的矛;美国政府领导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如同世上最坚固的盾。只是,这世上最锋利的矛与最坚固的盾组合在一起,能让整个世界俯首帖耳吗?我想至少现在不会。可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我们用互联网搜索到的都是谎言,那么,我们又怎么让身边的所有人都相信那不是真理呢?

2010年1月30日0点41分

标签:美国   我们   一个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