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意义
浅谈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意义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
衣 兵
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当年,名之曰史无前例,实在是非常之确切。这样的文化大革命,是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名之曰“文化”大革命,实在是非常之贴切。这场革命要解决的主要是文化问题,根本是革掉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官僚主义文化,其实质是封资修文化混杂的剥削阶级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共产主义文化相对立的、不相容的,是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文化的命。这个“文化”实际上是指意识形态,绝不是“文化程度”意义上的的“文化”,更不是需要什么“白卷英雄”。因而,这样的文化大革命,是触及灵魂的,其核心在于“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这样的革命的宗旨是“行无灭资”,是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和共产主义新风尚。这样的革命,在中国是第一次,更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只有彻底摒弃了私心杂念、心中只有人民利益的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领袖才能发动,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理解,只有广大的劳动人民才会衷心拥护并积极参加。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初,之所以说,对于这场运动,许多老干部、老同志很不理解、很不得力、很不积极,就是认识到了这些人的思想还停留在民主主义的历史阶段,有不少人存在着“打天下、坐天下”“当官做老爷”的思想,说到底就是“与当年的李自成、洪秀全闹革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他们的心目中,革命成功就是“自己当权”“改朝换代”。这样的人当权,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与当年封建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城头变化大王旗”,仍然摆脱不了被压迫、受奴役的命运。正是为了防止出现这个问题,建国前夕,毛泽东郑重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进京之时,又郑重提出“进京赶考论”,形象而深刻地说“我们绝不能做李自成,做了李自成,我们就失败了。”建国后,面对部分干部出现的“李自成、刘宗敏式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更多的“刘青山、张子善”,挽救更多的干部、防止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享乐主义、命令主义甚至蜕化变质,先后发动了“三反”(与“五”反结合进行)、整党整风、“四清”(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运动,发动群众揭露问题,对全党进行教育和整顿。应该说,这些措施是取得了许多成效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毛泽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深刻的理论思考,面对美帝国主义等西方敌人的和平演变战略,面对一些党员和干部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条件下不能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股劲、那种拼命精神的问题;联系苏联发生的修正主义路线错误,毛泽东决定,发动群众,采取“四大”的方式,开展文化大革命,解决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实践证明,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是行之有效地,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的伟大创举。这样的革命,不仅对于端正党的政治路线,而且对于规正、端正国家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革命,不仅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是第一次,而且在外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伟大意义在于:阐明了作为革命党的共产党,坚持不断革命是永葆其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先进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只要)通过不断革命,才能(就能)防止自身蜕变为资产阶级政党;才能(就能)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战胜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和各种类型、各种方式的进攻,不断获得巩固和发展;才能(就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社会理想。总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宝贵实践,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能力
一、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方向性、规定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是社会革命的最高阶段,不同于以往的封建制对奴隶制的革命,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更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封建王朝的更替,甚至也不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于其对象是人类历史上各类私有制(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和私有观念、剥削意识、腐朽价值观,因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空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临的资本主义复辟和社会制度倒退的危险性、可能性也是空前的。有鉴于此,毛泽东同志在人类历史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指导共产党(在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之前,一直具有革命党的性质,否定这一性质的观点,实质上修正主义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也是及其有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和革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武器,对于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1966年—1976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大革命这种新型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和具体实践,昭示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试验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形式。
二、在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历史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毛泽东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的理论贡献,远远大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只不过这一理论贡献的伟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尚不为人们所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步,这个意义必将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其对国际共运所具有的巨大的政治指导价值和无限历史进步价值,必将在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在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新纪元的意义
人类经过不断发展进步,由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经过反对奴隶制的革命,发展到封建社会,又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所谓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指,一方面,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在政治制度上、在意识形态的主导方面,都已经具有共产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上,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分配制度上,还不能实行完全的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目的是在劳动尚未出现成为所有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党员等先进分子已经视劳动和为人民服务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历史条件下,鼓励和提倡劳动】,按需分配为辅(对于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革命战争年代,当和军队内部实行的按需分配,具有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的性质,是低层次的、满足基本工作和生活必需层次的按需分配);在文化上,由于国际上还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及其文化的强大存在,国内还有小生产在每日每时地产生着资产阶级思想、还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残余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由于国内外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乃至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存在和渗透,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这就需要彻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创造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离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将必然地复辟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文化大革命形式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是不可能逾越的,也是不能绕开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