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重评文革反思改革--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下)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重评文革 反思改革 (下)   

---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以文化角度为切入点,认为在全球人类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解体和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形成之中,在社会主义革命深入中,传统文化的解体与重构中,文革和改革是一个连续的自然历史进程。通过对比分析,提出未来三十年的革命任务:不再是血腥的暴力革命和狂风暴雨般的社会运动,导致政治权力的破坏与重建,也不再是放弃社会底线,以生命和环境为代价,无休止以GDP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而是重评文革、反思改革,寻求政治和经济协调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巩固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成果,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文革 改革 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  

  

题 记:只有革命的理论,才有革命的行动。先有马克思主义,才有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先有毛泽东思想,才有中国革命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  

  

五、重评“文革”: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方位  

  

历史就是在偶然性中获得一种必然的,纯粹抽象的思想文化更是如此。文化发展某种意义上,是人为选择的结果,更是人类偶然创造的成果。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爱因斯坦就没有相对论,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中国革命。没有文革,或许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文化。  

重评“文革”,不是去辩《决议》中关于毛泽东同志三七开的多少,不是去评经济建设成果,不是猜毛泽东当年有什么阳谋或阴谋,而是要透过历史时空,用三十年改革实践为参照,以社会主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为坐标,从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为三个维度,重新确定文革的历史方位,继承成功的历史经验,汲取苏联毁灭的教训。  

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还是中国封建主义的“天赋皇权”,都无法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无论是西方宗教文化,还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无不是为维护私有制,维护统治秩序、进行阶级压迫的工具。但20世纪以苏联为首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劳动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以自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动,动员了数亿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  

1、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千百万人民群众--自阶级对立的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创造社会财富却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们,第一次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第一次站立起来,第一次感受在经济和政治上做自己的主人。在广泛的社会领域内的实践第一次真正打破了阶级的不平等。  

2、超越私有制、在全社会建立公有制。与几千年的私有制和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公有制在全社会建立的尝试,确实展示过在事实上铲除经济、政治不平等的最深厚的根源,以及使生产不再仅为"资本的增殖"服务,真正成为满足绝大多数人生活需要。   

3、实行计划经济。把计划作为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引入国民经济管理,这是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当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深陷危机之时,计划经济实践却创造经济奇迹。  

4、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改善。在资本主义社会陷于严重失业,和尖锐的社会分化、阶级不平等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实践第一次创造出全社会成员普遍的社会福利和充分的就业。中国曾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民福利、充分就业和从未有过的安定社会。  

5、建立了世界上最广泛、最发达的普及教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次把教育,特别是接受中、高等教育由少数富有阶级的专有特权,变为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权利和义务,基本消灭了文盲现象。在中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底子较落后,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总人口中不算高,但普通劳动者家庭所获得的教育机会和权利,是旧中国无法比拟的。  

6、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男女平等。第一次造就了在社会制度上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平等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中。  

7、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互助友爱的新社会风尚。资本主义效率源于人的贪婪和致富的欲望,崇尚个人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关心集体、社会、国家和他人,追求公正、平等友爱,成为人民共同价值准则。  

文革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中,针对苏联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认识到“单有经济战线上(生产资料所有)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并且是不巩固的。……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上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新造了“政治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概念,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框架中,在经济向工业化转变的进程之中,一次人为的文化选择现象,其价值不仅在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巩固,更在于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全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实践!这或许是称之为“文革”的根本原因。  

文革是要唤醒了民众,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把政府的权利运行置于在了人民的监督之下,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是要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要落实大众民主权利、创造大众民主思想文化,形成大众民主价值秩序,共同创造大众民主文化的群众运动,实现“新人新世界的理想主义”。  

文革的某些批判错了吗?《大动乱的年代》(王年一著,河南人民出版社,88年版)某种意义上忠实的纪录了文革,认为“既没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也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更没有弄清楚什么是修正主义”(前言,P7),““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理论”从来没有对修正主义作过准确的解释”(P442),认定“问题出在对什么是“资本主义”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走资派”这个概念是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一度被称为“走资派”的人,并没有哪个主张过中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只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事实上,什么是“走资派”,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从来没有正确的解释”(P446)等, 但89年国内政治风波、91年苏联解体不正说明毛泽东的所说的修正主义不仅存在,而且力量还很强大,并能实现资本主义的复辟吗?毛泽东批判政策执行中的形左实右,不就是现在改革中的“打左灯,向右转”吗?什么是是资本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现在社会现实不是已做出最好的回答,还需要再说明吗?作为军事院校的教授和文革史专家,经历和研究了“文革”,都没搞明白“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那参与“文革”的广大的群众,又哪能准确分辨呢?!  

文革中文化建设没有意义吗?“我们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在各个方面的全部实践(P439)”,“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进行改革时间最长的领域。以《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为理论指导,以一系列最高指示为补充展开了教育革命。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思想是文化大革命理论中最富有想像力的部分。不仅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原则上,而且在教学方法上,招生、考试等方面都有大胆改变现实的主张。但是其中大量的主张却是充满偏见与偏激的。如否定文科大学,轻视知识,从工农兵中选拨学生等。……总之,在“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口号下,使用文化大革命理论的许多分支理论系统化、深化了。”(P238),但首次提出“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要“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提出“民办公助的学校和民办教师,国家补助应是主要的””(P234)。“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提供的可靠资料,我国文盲和半文盲竟有2.258多亿人!(P437)”,我不知道“文革”前中国有多少文盲,但我知道建国初,小学生就是知识分子,全国人口从约4亿增长到十亿多,增加了近6亿!这2.258多亿有多少是“文革”中产生的?20%左右的文盲率在全世界各个国家中中比一比,是高还是低?不要说同期的印度,现在印度文盲率是多少?在我们不足8万人口(80年代初)的山区小县,从文革前一所完全中学,几所高小,到79年发展起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3所,八年制学校20所,十年制学校1所,小学338所(注:数据引自《隰县教师进修五十年》P25),村村办起了小学,农村第一次有人通过工农兵推荐方式上了大学!这难道不是中国自古以来,世界上最广泛、最发达、最公平、最成功的普及教育吗?这不是文革之功,难道还是文革之过?  

在《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70、7、21《红旗》第8期)提出“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实行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教师队伍,“对原有教师坚持边改造、边使用,建立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教师队伍;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校办工厂,厂带专业,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把大学办会社会上去”“使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走《五、七指示》指引的道路”;“坚持把政治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彻底改革教材,大破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打破旧的教材体系,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以工农兵的需要为出发点,三大革命为源泉,编写无产阶级新教材;实行新教学法。结合生产、科研任务中的典型工程、典型产品、典型工艺、技术革新等进行教学。打破过去把基础课与专业课截然分开的界限,突出重点,急用先学,边干边学。改变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方法。(P233)  

抽去“文革”中时代的烙印和话语环境,这不就是新世纪以来的新课程改革吗?而“文革”中走的更深入、更全面,不仅关注到开门办学、改革教材、革新教学法等教育问题,更要以社会主义政治为中心,工农领导为保证,三结合教师队伍为基础,解决了为谁服务、为什么主义服务!现在教育改革思想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吗?现在北大、清华不是成为留美预科班吗?大部分成为美国人,去建设伟大的美国了!这样的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买办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精英主义,论文造假、学霸、贵族学校等,不是四处横行吗?那时的教育是人的精神解放,现在的教育却是大山,是压迫!教育需要革命,不是改革,不是改良!  

文革失败了吗?如果说文革是一个完整过程的话,即,建立大众民主的思想文化---价值秩序---制度秩序,也即文革三步曲,前两步已经完成,后一步因否定文革而中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工人农民的阶级意识和组织程度,尚未成熟到可以取代官僚集团、实现大民主的程度。但是毛泽东从没想过“毕其功于一役”,他早就说过文革要搞多次,要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且还可能复辟,文革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目的。到现在,“文革”、“毛泽东”这些字眼还不是某些人挥之不去的恶梦,还是悬在他们头上斯摩达利剑。如果这样是失败的话,那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岂非败得更惨?历史本就如此,如鲁迅所说,历史就如煤的形成,当初用了大量材料,结果却只有一小块。  

“文革”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论的超越,是在人类理想主义的指导下,一次社会主义新文化创造的伟大尝试,其大众政治、群众运动等,远远走在历史的前面。  

如果说列宁把科学共产义的政治理论,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变成一种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现实,那么毛泽东的贡献则在结合中华文明基础上,把科学共产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终极理想,变成近十亿人口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伟大实践!  

“文革”是中国文化的思想火花,是人类文明的火花,虽然一闪而过,但划过人类新文明曙光前的夜空,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前进的方向。  

历史将证明,只有对“文革”的继承,才能造就社会主义新文化。  

  

六、反思“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革命  

  

三十年的改革,主线是经济革命,不是政治革命!  

反思改革,决不是、决不能全盘否定改革,尤其不能否定经济革命成果,而是要拿出当年批判“文革”的勇气,在否定政治决定一切的基础上,否定经济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认清历史方向,以“文革”批判政治中封建文化的历史经验,批判“改革”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革命。  

没有百年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跨越。没有日本人的全面的侵华战争,就没有中国社会革命的加速胜利。或许没有三十年的改革,就不会促生新世纪信息时代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新文化革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完成经济革命之外,却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在失去社会主义政治专政高压后,传统封建主义官僚、买办文化的复活与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的渗透,让整个社会体验到了封建主义特权、等级文化在工业化时代的腐朽和没落,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的“金钱至上”对人性、对道德、对文明的摧残,引发了社会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对过去建设经验的重新认识。  

“毛泽东时代的信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道德观,等等,构成了毛泽东时代的价值体系。这种由多方面的价值观构成的体系,就是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因而这一套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心中的“上帝”” (《邓小平时代》,杨继绳著,P51)“邓小平留下的是一个没有“上帝”的社会”(P555)“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是唯利是图。如果把这个准则推广到人际关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所以还需要有道德、信仰、宗教的约束,这些精神上的约束中对人类劣根性的约束。信仰一旦崩溃,约束一旦放松,人们的物欲就如突然冲开闸门的洪水奔腾而出,一泄千里,四野横流。物欲的浊浪,冲垮了精神大坝,冲垮了制约人的劣根性的一切道德和法规。在市场交易中的市场准则,无限制地推广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利益成为驱动一切的力量”(P556)。经历了百年战乱,毛泽东时代的刚刚建起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又崩溃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了,社会价值失去了方向,社会产生了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任危机!各种宗教开始泛滥,西方成为幸福的彼岸,腐败成为无所不在,贫富分化成为现实,钱成了人生存的全部意义!出现了“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西方的“性解放”、“三聚氰氨”奶粉等。  

“文革”中思想领域内的“斗私批修”,“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战胜资产阶级利已主义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挖掉修正主义的根子”(P45),这不正是要解决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思想或文化根源吗?  

所以必须承认毛泽东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结合历史和现实,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的现实问题并不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造成的,而是在经济发展中伴生的资本主义文化主动渗透、封建主义沉渣泛滥、官僚主义失去临督的结果!  

改革的历史证明,在社会主义政治框架内同样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且能容纳更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物质基础不会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教条的、机械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得出的唯生产力论是有历史局限的,历史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  

改革的现实启示,在信息化时代,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在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即使有强力的政治制度、强大的经济基础也是不稳定的,只有真正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构建起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秩序,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跳出历史朝代 “盛衰周期率”。  

在新世纪,在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在教育实现大众化,在公民意识觉醒中,在民族主义重新兴起,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下,一场新“文化”革命之势,已经风涌潮动。  

在党中央的决策中,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中提出“代表先进文化方向”,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支撑点。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等,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大众中,借网络平台,针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中的“公共事件”,从“郎顾”之争,到打“周老虎”,从重庆打黑到“开胸验肺”等,还有近年来出现的通钢等群体事件,无数人都在参与、在评论、在思考、在关注,在交流,用手中的键盘,用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从历史到现实,从北京到农村,从教育到政治,从儒学到宗教、从经济到思潮等,在批判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在反思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下而上,展示出越来越轰轰烈烈的群众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  

其中“郎顾之争”就是标志性事件。郎顾之争,严顾之讼,巩杨之辩,其实就是网络文化革命一次预演,从方式、手段、方向、内容等方面,让“文革”以另一种方式复活,而且动员起沉没多年的力量,让张宏良、刘江华等人转向,意识的觉醒。郎咸平们巧妙地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战胜了恶劣的政治气候,挑战了政治威权化、经济威权化和权贵利益集团威权化,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扭转乾坤,扭转了斗争大方向,将走资派送上历史的审判台。鲁迅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就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记住,真正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三位公众知识分子:郎咸平,刘国光,巩献田。  

在这次伟大的文化革命事件中,群众在互联网上,运用大鸣、大放、大贴报、大辩论的形式,向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猛烈开火,向树大根深的特大贪污腐化分子猛烈开火,大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大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开创了新时期政治民主、学术民主和法制民主的新局面,为保护国家资产、股民利益和惩治腐败杀开了一条血路。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网络文化大革命事件中,尽管斗争十分的激烈,尽管持续时间达六年之久,尽管是战斗正酣有穷期,但捍卫了宪法的尊严,捍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尊严,捍卫了正义与真理的尊严,捍卫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尊严,为网络时代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革命运动进行了一次总动员。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改革中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此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回应。从文化意义上讲,科学发展就是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的协调,核心和本质就是“文化”革命,是人类社会东、西方文化交汇之中,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毛泽东再不能运用权力来控控制中国,但它(他)的思想还在控制着中国”(《邓小平时代》P37),的确!  

  

七、结 语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易有阴阳,极有两仪,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中国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成功,文革的曲折和改革的现实,又一次证明人类社会斗争的复杂性和文明进步的残酷性,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华文明文化内核的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大背景下,在一种新社会形态或制度的完整的确立过程中,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快速变革中,文革和改革都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其中文革完成政治革命,改革实现经济革命,二者在社会主义确立的历史进程中是统一的。文革的创造尝试和改革的顺其自然,两个阶段展示出的社会现象差异,正说明对新生社会主义认识不足和文明进步的复杂性,更说明社会主义文化确立的艰难性和必要性。  

文革和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客观历史过程,在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生成或表现出的文化现象,就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文革所批判的正是改革所出现的,此意义上讲,改革的现实就是文革合法性的注解。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只要坚持社会主义革命,“文革”就无法回避,因为这是解决历史死结的一把钥匙!  

  

“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三大命题,均是在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革命的战略之下,现在要转移到文化建设者为中心战略目标上,首要的命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文革在政治文化上要建设的,改革在经济文化要批判的,就是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建设的核心,就是重评文革、反思改革的起点和历史指向。  

只有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才能化解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继续推动社会主义革命。  

  

八、后 记  

  

读空军上校戴旭《盛世狼烟》、听戴旭军事讲座,军事思想和军事需要革命,才能保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但不能忘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教训,更不要忘记苏联解体并非军事问题。唯军事主义的思想要不得,军事思想的背后是建立在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制度。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成功,超越了历朝历代的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民起义,是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国优秀文化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先进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创造之后的成功,是军事成功,更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成功。  

面对资本主义的新的一轮的发展挑战,面对资本主义在对苏联取得的全面的优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认识到仅有新军事思想和新军事革命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新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就不可能获得对对资本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全面优势。  

此意义上讲,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一座思想高峰,是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永不落的太阳。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九、尾 记  

  

自记事起,就曾听了父辈们讲述“文革”中北京下乡知青、串联、批斗等故事,当读初中时,就开始翻出家里偶有的《毛泽东选集》,最感兴趣的就是军队数字和寻找地图上的长征路线,其中把《论持久战》读成论持,久战!  

80年代末读高中时,就怀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高四那年,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红皮小开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当时就有一种直觉:三十年后肯定要重新评价文革!因有点神经衰弱,政治记不住,高考却考了近80分,全校第一。大学上的物理系,但参加的学生社团却是政教系主办的马列研读社,曾被选派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团去延安。  

参加工作后,虽处偏远山区,工作在最基层,但时刻未敢忘国,通过网络学习、研究、交流,终于在12月26日中国圣诞节完成了此文章,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纪念毛主席,继承革命前辈遗志,了结了二十余年的心愿。  

另参考了许多网友的文章,引用了其中的不少观点,不能一一列举,在此表示谢意。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讨论。  

  

09、12、26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08年  

2、特里尔(美)《毛泽东传》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  

4、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博客:http://ljh8848.blog.sohu.com/141281027.html  

  

标签:社会主义   文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