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医改,只能左走不能右行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医改,只能左走不能右行  

《中国卫生》2008年第6期,刊载了刘国恩教授的一篇文章“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医改”。读后,很受启发,受益匪浅。此文高屋建瓴,准确地概括了目前关于医改讨论的焦点是“补供方模式”和“补需方模式”即向“左走”和向“右行”之争。并开诚布公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鼎立赞成实行“补需方模式”。对此,笔者斗胆说一点不同意见,以便就教于刘教授,更主要的是给医改的决策者们参考。  

笔者认为,“补需方模式”并不是白玉无瑕。从理论上看,刘教授描述的关于“补需方模式”,十分完美。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尚有很多无法克服的矛盾。  

首先,看病难问题解决不了。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极其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统计,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几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里,权威的专科医疗机构,更是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里,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却严重地缺医少药。如果按照 刘 教授“补需方模式”运作,通过市场来调配医疗资源,那样,农村和中、小城镇缺医少药的现状将会长期继续。因为政府不去兴办,就很少会有人去干投资大回报少的“买卖”。医疗供给不足,看病难就无法得到解决,更谈不上“改善目前医疗服务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的目的。  

其次,看病贵问题解决不了。由于民营医院是自负盈亏、公办医院是差补单位,二者都在程度不同的追求经济效益,再加上药价虚高,大量新型医疗器械的投入和新技术的应用,造成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以至于到了普通人群负担不起的地步。如果实行“补需方模式”,让各医疗单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这个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更加难以解决。因为,要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创新,提高医疗服务的总供给能力”,没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就形成不了竞争态势。没有竞争,医疗价格怎么能降下去?在医疗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患者就会失去选择权。这个问题,“补需方模式”是解决不了的。  

三是看不起病问题解决不了。除上述原因外,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过低,贫困人群太大,在“补需方模式”中,大多数人会更加看不起病。那样“病有所医”就只能是个空想。我不知道刘教授到过农村没有,接触过40、50下岗工人家庭没有,了不了解目前工人的实际收入情况?据我所知,他们的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得病,不是因病致贫,就是因病返贫。这个现实必须正视。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补需方模式”,那是基于自己的国情。谁都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国民的收入普遍高,贫困人群只占国民人数的极少数,中产阶级和富裕阶级占大多数,而且人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健全,几乎是生老病死都由国家包保起来。发达国家橄榄形的社会收入结构,就决定了连其普通群众都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所以,医疗贵问题不会成为社会焦点、热点和令政府头疼的难点。而我国是金字塔型的社会收入结构,低收入人群过大、过多,如果医药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老百姓看不起病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严重。  

表面上看 刘 教授是在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医改,其实我觉得他主要还是在用市场经济的理论在指导医改。这就难免不会偏离医改的正确方向。 刘 教授是否注意了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不要忘了,医疗系统是个特殊的行业,医疗市场是个特殊的市场,它不同于商店、旅店、工厂的地方,就是它的“公益性”。因为它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无论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都不能成为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第一的经营单位。这是由其根本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医疗单位不是公益性的,人民群众就永远享受不到“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政府把钱直接“体现到每个参保的国民身上”,其效果就一定会好吗?不一定。我国对农村农民实行了税费全免和其他的优惠政策后,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等费用跟着“水涨船高”,结果党和政府给予农民的优惠,被吃掉了很大一部分。实行“补需方模式”,会不会也是这样?肯定也会如此!因为市场那只无形的调节之手,总是不会按照人们设计的模式运作的。而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就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医疗单位的公益性。  

因此,怎么样才能保证医疗单位坚持和发挥它的公益性?就成为医改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按照 刘 教授的观点,只有“自下而上”的竞争机制,才能保证医疗单位的公益性,而“自上而下”的补偿机制就会形成新的“寻租和制度成本”。我觉得这有点过于武断。其实,竞争的本质是优胜劣汰,它只能适用于企业,因为企业可以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想靠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来缓解看病难、解决看病贵,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你政府不兴办医院,医院要自求生存、自谋发展,不挣钱行吗?而且他们还会千方百计地谋取最大的收益。这是前些年医疗单位实行市场化改革已经证明了的事实!“自下而上”的市场化竞争的结果,只能是看病更难、看病更贵!  

当然,“大锅饭”有其“集权、寻租、人员外流、阻碍创新、关系导向等制度障碍”,这毋庸置疑。但不能因为生孩子有脏污就把孩子也扔掉啊?况且,我们要实行的是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制度,是比改革前的国民医疗制度更高级的社会保障制度,怎么能“一视同仁”呢?  

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看,实行“补供方模式”,倒是切实可行的、事半功倍的。因为只有回归了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切断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逐利的动机与条件,才能彻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让人们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并进而达到“病有所医”的民生目标。  

当然,实行“补供方模式”,必须事先就要想办法避免 刘 教授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弊端的产生(其实,只要制度设计科学,监督和管理到位,有的弊端是不会有的,那些所谓的弊端,并不是“公益性”的必然产物)。我想,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根据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需要,测算好公办医疗机构的数量,并按照就近、就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本地,疑难重病到省城或进京的原则,调配好医疗资源。二是要实行收支两条线,彻底切断医疗单位的逐利动机和条件,把医疗费用降到最低,减少政府和患者的负担。三是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行了“准公务员薪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像白求恩那样为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忘我工作,努力奉献。四是要把医改与药改相结合,建立起基本的药物供给制度,同时努力降低其他各种医用物资的价格。五是要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避免“优秀人员、技术、资源外流,从而动摇甚至摧毁我们希望建立的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阻碍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国力还达不到马上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形势下,可以采取两步走和“调动社会、个人、所有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的措施。所谓二步走,即先集中财力解决好鳏、寡、孤、独、痴、呆、傻和那些生活极端困难人群的就医看病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免费医疗。普通人群的医疗,应当采取个人、单位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解决。同时,放开医疗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参加建设,以迅速的丰富医疗市场,满足人们看病治病的需要。待国力达到了一定标准时,就立即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届时,“病有所医”的民生目标也就达到了,更不用实行刘教授所设计的“补需方模式”了。  

所以,医改,只能向左走,不能向右行!  

标签:医疗   模式   实行   单位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