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割了中国“血脉”?
谁 割 了 中 国“血 脉”?
春 秋 行 2007。10。12
自从国庆节之夜读了中国民族大学证卷研究室主任张宏良教授在九月三十日发表的《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财富浩劫——部分银行资产流失统计》后,心情恶极,再也好不起来。这篇金融调查报告是张宏良同志对其《中国银行已成为外资超级提款机》作的再次调查统计,当时他已为这种巨额财富的流失,忍不住潜然泪下。这次,他悲愤怒吼,“最让国人痛彻心肺的还不仅仅是已经发生的财富浩劫,而是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更大规模的财富浩劫。面对惊人财富浩劫,国家商务部的官员宣布,目前外资收购中国资产的规模还很小,要继续扩大规模;中央银行发表专文宣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目前中国的银行已经100%地由外资参股,继续深化改革,无非是要把所有银行都像北京银行、深圳发展银行那样整个送给外资。商务部是管商品的,中央银行是管货币的,他们两家如此表态,国人还有什么指望!为什么中国的政府部门就不能像其它国家政府部门那样维护本国利益呢?1997年美国龙星投资公司趁金融危机之际,低价收购韩国外汇银行股份,今年卖掉赚取了46亿美元,韩国举国震惊,首尔警车呼啸,美国龙星公司和韩国外汇银行的高管人员接连被捕,可是在一年损失就超过韩国十年损失50倍的中国,不仅银行高管人员没有被捕,甚至还发表文章向全国人民宣战:要继续“坚定不移动地深化国有银行改革”,要像当年卖光国有企业那样把银行也卖光。银行不同于其它行业,银行一旦落入外资手中,不仅整个国家经济,甚至包括整个国防都会被外人控制,国家主权将不复存在。”
张教授根据对国内若干中资公有银行的调查统计得出主要结果如下:目前中国100多家银行先后完成了由外资参股控股的任务,在这场竞相贱卖银行股的大跃进运动中,中华民族的资源和财富如长江大河般流向国外,形成了旷古未有的财富浩劫,下面的统计资料显示,仅仅十多家银行低价贱卖的资产损失就超过10600亿元,加上广发行、深发展、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的控股损失7000亿元,达到170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的损失。这个损失意味着拿走了我们2006年GDP增长额的六分之五,拿走了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四分之三,拿走了全国2年半的公费医疗(根据国务院医改调查小组的计算),拿走了全国2年多的教育经费,拿走了当年全国房地产的六分之五……这还只是十几家银行贱卖的损失,全国100多家银行损失会有多少!全国所有行业外资又拿走了多少!中国在连续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在耗尽全国资源换取财富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的现象?这份资料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
是不是只有少数专家学者在关心国家经济安全呢?绝对不是!在网上搜索一下:含有“经济安全”用词的有4877万页,含有“金融安全”用词的有1516万页,总计竟有六千五百万页之多。是不是人们现在才关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头等重大利害问题?也不是!是不是国内资金源枯竭,急需外资“输血”,万不得已委身相就?更是天方夜谈!国内正为外汇存贮过多、人民币存款额过大,流动性过剩而烦恼。到底为什么?举几个例子,望网友分析赐教。
中国建设银行“解放思想”,“走出去”先行一步:未上市,先作价0。94港元/股让外资以39。66亿美元(折约300亿元人民币)购走14。1 %股权,即整个中国建行只估值2128亿元。不久在港上市,发行价2。35港元/股,为外资购股价的2。5倍。当时,就有许多国内学者发出“贱卖”的责疑。可是,针对“贱卖”说法,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不同场合表态予以否认。与银行从业者含蓄的表态不同,出尽风头、广被怀疑捞得钵满盆满的“主流精英”吴敬琏的反驳非常激烈,说道,“我没有看出能说明贱卖的理由。”又恶狠狠威胁道:“我们要看看,鼓噪国有银行贱卖的是些什么人?”。但谎言和威胁掩盖不了血淋淋的鲸吞掠夺恶剧不断上演,中国建行近日又来个“返回A股”行动,国内发行价定为6.45元,是外资购股价的六倍多,九月25日上市,当天便涨到9.05元,如此这般,“国际战略投资者”(对国际金融大鳄的美称)伸一个指头,只一笔生意,便疯赚2600亿元,相当于2006年4200万退休职工全年退休费的62%。此时国内该股申购资金高达二万亿的天文数字,“引进”这区区39.66美元,就夺占了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骄骄者的中国建行高达14.1%的股权。而且,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美国银行可以通过期权购入的股本数目总数应该为52.70714亿股。根据期权的价值规律,这份长达5年的期权协议有可能为美国银行提供难以预测的获利机会。难道这就是“进一步改革开放”?以极低价贱卖国有金融资产的窃国卖国罪行,像瘟疫一样,迅速恶性漫延开来。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未能逃脱低价“宿命”:2003年底进入深发展的新桥以12.18亿元就掌控了一家总资产3800多亿元的银行董事会,当时连深发展员工都说,“如果政府允许,我们员工自己都可以掏出来”。以后,新桥在不到3年时间内在深发展上的账面利润已经超过100亿元;兴业银行(58.29,0.16,0.28%)引入恒生银行、IFC等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为2。7元(国内上市价为15.98元),而以兴业近期的股价计算,仅恒生银行的账面收益就高达350亿;2004年平安香港上市前,通过定向增发进入的汇丰获得超过1000亿元的账面利润。疯狂的暴利,引得世界银行也出来责疑,其 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揭露了冰山一角:“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该报告毫不客气地说,原始股投资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数原始股都被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投资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从中获益。”(部分资料引自网刊《环球视野》·174期)
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头一笔对外金融投资30亿美元,只得到发行价4.5%折扣,购得美国黑石集团公司没有投票权的9.37%股份,还引得美国国会诸多责询。其后股黑石股价大跌,令国家外汇首笔投资引起了争议。“黑石”(如今国内又改称百仕通)何许人也?内幕如何?有人以“国家首笔外汇投资巨亏5.38亿美元”为题发文披露(日期: 2007年07月30日 作者: 佚名 来源: 金融界网站):“由于类似黑石这样的有限合伙制公司架构,可以得到纽交所多项交易规则豁免。例如,可以不需要在董事会中聘任独立董事,甚至不用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的影响几乎为零。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不透明被认为是PE公司的终极‘杀手’,已经有评级公司将此类私募基金公司扔进垃圾级别。”
“中国外汇首笔投资之所以选择入股黑石集团,推动者就是梁锦松(Antony Leung)。梁锦松是曾在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及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任职的资深银行家,还曾担任香港财政司司长一职,于2003年被迫辞去财政司司长一职后,于今年1月加盟黑石集团,任中国区主席、高级执行董事,这也正是此前‘中国业务为零’的后者在香港开始私人资本业务的时候。”“而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梁锦松拜访了负责这个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筹备工作的财政部官员楼继伟,询问后者是否有兴趣投资百仕通旗下的任何资产。过了几周,梁锦松便拿回了一张30亿美元的大单。目前上述外汇储备管理机构仍处于筹备阶段。”“此后,从5月1日首次提出入股黑石计划,到5月20日交易安排公布,中国入股黑石的速度令世界惊叹。”“黑石IPO的融资规模为41亿美元,共发售了1.533亿股的股份。其中向中国出售价值30亿美元无投票权股份,这笔交易最初是在今年5月宣布的,中国的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 Ltd.)以每股29.61美元的价格获得了1.013亿股的股份,约占其发行后总股本的9.37%。”
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国家的经济血脉,金融资产是我们的经济血液,中国金融机构原先都是公有独资的(事实上是国有的),竟然如此惨烈“大出血”,并且还在“出血”。到底是谁割了中国的“血脉”?黑手早已招摇过市,至今大都应该还是高官厚禄、理直气壮的吧?由此联想到与此相关的两件大事,其时间特点,都是抢在“十七大”前通过:
一, 不理会爱国专家的呼吁,不愿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安全法规,急急忙忙提早一年,抢着和国际金融全面接轨。央视前些时候连连播出国有银行网点雇客排长队的“劣迹”,映衬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人民币业务服务之周全热心。当然了,净是些十万百万的大客户。如果取消外汇管制,人民币自由兑换(据称也快了),赃款洗起来、逃出去就方便安全了。
二, 《物权法》力排众议,苦等十三年,终于大功告成,通过了!起草人之一的法学权威“精英”人士江平宣称,“非法”财产也应得到保护。可以此《法》作个注脚。至于合法与否,只需银多,还不是此类人说了、判了算?
十月十日,从报上得悉,中共中央政治局最后两次集中学习:八月28日,第四十三次,题目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九月28日,第四十四次,题目是“扩大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笔者在想:第一,这两个题目放在三、四年前来学习,情况会如何?第二,讲习内容有没有人民群众严重关切、专家学者痛心疾首的中国金融大出血的情节?第三,要不要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法律措施,并紧急启动立法程序,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完善强化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止血惩恶,砍断那些割了中国血脉的黑手,追回人民的血汗钱,处罚违法犯规的国际金融大鳄。世界各国可都是这么干的!当然,这都期望于“十七大”之后的了。
最后,如果中国金融大出血种种触目惊心的事例、数据,不是事实,而是那些思想僵化、未解改革开放大义的书呆子们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颇之论;或是居心叵测之徒,唯恐天下不乱而泡制的耸人听闻之说,也请“接轨”之后年薪百千万元的“老总”们及其主管和喉舌们,比如吴敬琏辈,出来用事实申辩之,同时声明自己(包括亲属)未曾持有超低价甚至零价的,而今市值疯长的公有资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