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生态危机
食品安全与生态危机
“人造系统带来的大量二氧化碳、氮、磷、硫以及其他废弃物危害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空间不断缩小)发挥服务功能。可悲的是在我们这个垃圾遍地的工业化社会,面对物理以及化学反映的交相侵袭,自然生态系统是唯一能让我们免于被埋葬、被闷杀、被焚化的载体。”《最后的能源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食品安全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问题,是生态危机的
根本体现:前者体现为工农业用地的矛盾、后者则体现为相互投毒的境况。是一个有限地球资源与无限的“被需求”的矛盾,农林水等基本生态资源被无限压缩(价格打压及产量上的化工式生产、作物土地环境的恶化),而所谓的“新”、“国际”产品成为财(利)政(力)的源泉。只考虑把饼做大、而不考虑分配与公平的社会,最终将导致社会和生态的癌症,历史上的世袭制和自然灾害下的社会动荡正是缺乏社会保障和生态平衡的结果。
(所谓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不可解决,要知道像过去的产供销一体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就足以构建从原产地到市场的反馈监督体系,关键在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暴(力)利)
“奶业危机”背后的变态全球化
(人是怎样的哺乳动物呢?胸脯日益成为曝光、整形和赏玩的饰品,而成年人不断加入到跟孩子们竞购(牛)奶娘的队伍中,于是三聚氰胺、激素乃至一切乳白色的液体几乎都成了可吮吸对象……)大凡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人都知道,草—牛——人之间有一个能量金字塔的生态结构,在中国目前的人口规模与土地条件下,达到西方人均奶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管“西”奶如何国标也不能对世界人口形成充足供应,这是由生态有机构成来决定的。而在工业化进程中,有种草工程吗?恐怕引人关注的草坪只有足球场和高尔夫球场而已,然而这种奢侈品是不会用来产奶的,就像钢筋混泥土森林里的装点的绿色,不过是盆景,而绝无农用价值。虽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是水泥地可是斩草除根的(人造沙漠),对畜牧业的不合理需求导致沙漠化不断加深,沙漠化又加速了草原的消亡及气候灾难。长此以往,不但牛奶不可得,恐怕将来欲尝“百草”也不可得了。洋奴们咒骂“农业文明”(然后歌颂西方的“生物技术”),好像“海洋文明”是可以牛奶+牛肉的,但那些难道是从海里长出来的吗?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说到底是游牧(渔猎)民族与农业民族的差异,是温带经济与亚热带经济的差异,是物种比例与人口构成比例的差异。扭曲的全球化既然鼓吹要以虚弱的温带食物链来满足亚热带人口的庞大需求,“人造肉”、“人造奶”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这又让人想起蒙古人“牧马江南”的历史,因为草原生态危机,蒙古人曾设想把中原大地全部改为牧场,于是就有了对南人的种族清洗,然而温带经济是有它的自然阈限的,只不过造成人-地最优配置的农业文明的浩劫。人们常常谈到《清明上河图》里只出现牛车的事情,当草原民族垄断北方的时候,马就成了稀缺的战备资源,而牛则是百姓重要的生产工具,只有猪才是日常生活的润滑剂。虽然机械化替代了当牛做马的动物,但是人口的增长远远超出了自然生态的金字塔结构。首先是“番”薯、“洋”芋使中国人口突破了亿级大关,然后是化肥和杂交水稻使人口突破了十亿的数量级。依靠畜牧产品生存的主要西方国家的状况又如何呢,更长寿了吗?人口增长更快了?殊不知“前三十年”那样的被西方隔离的时期,恰恰是中国人口和寿命双翻番的时期,现在情况又如何呢?基础设施建设时铺天盖地了,但地质-气候灾害增加了!GDP是猛增了,但是绿色GDP呢,环境成本呢,西方的高消费、低污染从哪里来?如果全部地球大陆成为一个大草坪能养多少国标牛、羊,产多少奶、肉,能满足现在的人口需求吗?何况那样的温带星球该是怎样的扁平世界啊,荒凉的绿球,单调的白色饮料,带血的肉?人?
朱云汉:大转折--从金融危机谈四重历史新趋势的叠加
“因为中国和印度崛起,他们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及他们对地球资源的潜在需求,让很多第三世界知识分子都已看清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物质文明是没有办法在全球范围复制的,尤其是美国消费主义,是不能复制的。复制的话,我们就需要6个地球,而不是一个地球来维持这一个物质文明。后进国家没有选择,被迫找寻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来解决公正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的虚胖是建立于美圆殖民体系之上的军控金字塔)
上岛经理在“蓝山咖啡门”里道出了国际名牌产品的真相:牙买加那么点地方,它生产的东西怎么能供应中国的消费呢?实际上对中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大国来说,有多少国际产品能够满足她的需要呢?任何一个国际名牌首先是一个地方性产品,这正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题中应有之义。地方性的东西是一地生态及文化的结晶,而一地生态则是整个生态圈的有机组成。这种组成是对立统一的结果,因其唯一而占有其世界性的标杆,世界性并不是机械的统一,而是相对差异性。西方在人权上标榜自由、民主,然而总以它们的标准为唯一(实际上进口的绿色指标和食品添加剂的出口本身就是西方单向度标准的一体两面),这实际上是殖民的癌症。如果世界由单一元素组成,那所谓的世界性就只剩下单一,生态、有机、生命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核的隐喻。
15/在伊拉克种植,发动“第三次鸦片战争”
自从被美国占领以来,伊拉克人民在受骗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误食「全基因改造作物」。而伊拉克的土地也被欺骗种植基因改造作物。正是震惊全世界的总统《第81号命令》,而这一项命令确立了伊拉克将成为基因作物的大基地,也被认为为正式点燃了世界性的“第三次鸦片战争”(以基因食物取代了鸦片。) 总统《第81号命令》是无视联合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漠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也象征了美国正式发出对全人类攻击警告的通牒令,更敲响了即将统治全世界的第一钟。
在其中,突显出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基因库(Svalbard International Seed Vault),正是北欧民族的智慧象征,高瞻远瞩的最佳明证,也是留给下一个文明的最佳献礼!
自然界的各种高能粒子与辐射,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生命的基因改造工程,这就是进化。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经过人类一万年的农业起源,反复杂交培育出的种子是全球最优良的,是历经一万年的岁月磨练而成。 世界各地及阿拉伯石油国家的有钱人非常喜欢食用这类粮食,几乎不会罹患癌症及基因疾病。因为这些粮食的原始本质可以导正人体后天改变的错误基因。至于这些作物也几乎不怕任何虫害,主因是作物与昆虫已经取得了生存上的互助共识,这种现象与全转植基因作物刚好相反。
伊拉克的国家作物种子库,已经被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中轰炸夷平,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此曾经震惊并且悲痛不已。之后加速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成立,并且派了几百名顶尖的科学家前往中东收集更多种子,防止又被美国大兵搞砸。而人类一万年的努力,也很不幸被美国人一夕毁灭。目前只保存有少部分的种子尚在伊朗的种子库,这些种子是无价之宝,比钻石还要珍贵无数倍。 一种作物的改造,需要历经数千年去缓慢调整,是大自然的框架与规律。很多不入流的基因学家错以为可以改造驾驭大自然,这是幻想,是不可能办到!,因为重力场会决定一切的发展,无法违反结构的规则。
而全改造基因作物,远远跳出了自然的结构框架,用户在数代内一定会被灭绝,也就是子孙突然都无法生育,这种现象是大自然的框架约束力及导正能力,也是中央情报局及旗下数十家生化研究中心都非常清楚的现象。 基因作物可以被称之「断命鸦片」。而总统《第81号命令》让伊拉克人民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其一,生产「断命根鸦片」;其二,全部被屠杀或被饿死。 伊拉克人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种植「断命根的鸦片」。这就是针对落后人种的第三次鸦片战争的前奏曲。
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为人类未来开辟新天地
2010年08月12日22:08 来源: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 为期两天的中非农业合作论坛12日在京闭幕,与会代表探讨了全面开展中非农业合作的方式和途径,一致认为论坛的举行为中非在农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此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农业部共同主办,来自非洲18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驻华使节以及中外企业家共约350人出席会议。
真功夫家族内斗再升级 监事诉原董事长转移资产
瘦肉精案侦破过程披露 (饮鸩止渴,‘生化武器)
三大油气巨头高层大轮班
上海迪士尼首创新模式保中方收益
6省市蔬菜中检测出放射性碘-131
组图:告诉你真实的拉斯维加斯
如此作为 诺基亚衰落成必然
一方面,非洲的耕地、水资源、草场和渔业等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发展农牧渔业的良好条件,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000061,股吧)消费大国,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
此外,中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为非洲实现粮食安全和减贫目标提供了借鉴。“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先进实用、简单易操作、成本低,适合非洲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牛盾表示。
彭慕兰《大分流》: 18世纪欧洲和中国都遭遇了生态危机,为了减轻中心的生态压力,中心开始向边缘发展。但在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上,中国与欧洲面临着很不相同的形势:中国由于边缘地区的发展,使其没有形成像西方那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英国则不然,除了煤矿的地理位置距工业区比较近、煤层埋藏比较浅易于开发以外,殖民地提供很多条件为英国本土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像棉花、木材、糖的供应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心的生态压力,使英国不至于发生生态恐慌,最终使西欧摆脱了一系列生态方面的制约,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乾嘉的白莲教)他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殖民地棉花、糖、木材的供应,帮助英国节省下来的土地达到2500万到3000万亩,而当时英国的全部耕地也不过2300万亩,等于多了一个英国。他说,如果没有美洲,英国很有可能走上一条与中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同的道路。(咸同的太平天国)正因为拥有殖民地和煤矿这两大支柱,英国才逐步发展起来,使西欧和东亚走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最后的能源危机@简约的生活方式》:
大多数基本生活必需品应该在我们的居住地附近生产,日益减少的能源供应会降低现有的产品包装水平和商品运输能力,从而使经济去中心化成为社会的主要诉求。我们需要将社区、郊区和城镇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小型地域经济体,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当地资源为人们提供大部分必需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在郊区也可以饲养很多动物,可以建立水产-农业一体化产业模式,社区林地、果树、竹林、池塘和草地可以为社区提供许多物产,当地黏土供应可以满足所有陶瓷制作需要。同样可在废弃的汽车修理厂安放一个供四邻使用的小型锯台,这样人们就可以很方便地从当地森林取用木料,打制橱柜。
各个城市里拥有数量惊人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生产粮食以及其他生活资料。首先,要有家庭园艺,这是获取食物最有效、最丰产的方式。许多房屋的平顶可以用来种菜,让大多数人从城市迁到乡镇,可为城市留出更多的空间开辟为菜园地。
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部分生活资料可在居住地周围几公里范围内生产,事实上许多需求可以通过社区生产得以满足。诸如收音机和火炉等商品可在10至20公里范围内的工厂生产,一个小城市可能需要一个冰箱制造厂和维修中心。只有个别特殊商品需要从几百公里以外的大厂运来,极少数商品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例如,高科技医疗器械。各地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选址需要通过理性的社会决策,这样所有城镇和郊区都可以获得少量但够用的出口收入,用于支付为数不多的进口费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