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经济改革的成败及理论成因
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毛泽东靠马克思主义打天下给了我们和平年代,邓小平通过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问题的决议在世界范围内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各个专业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也需要成熟、完整自成体系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做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是一个方向或口号,不可能涵概所有经济学科。所以才有了著名的“猫论”、“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什么是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界至今都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改革理论。他们似乎永远也不能明白一个普通的道理,别人的发展过程远比照搬发展结果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因为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土壤等同化的过程。经济专业理论严重滞后于领袖的政治主张才是当今社会动荡的根本问题。
理论上的杂乱无章只能带来“拆东墙补西墙”的改革。农村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反而破天荒地依赖进口解决吃饭问题。工业改革用粗枝滥造的手工作坊靠偷工减料、没有社会保障击败了一个包括社保制度在内的完整的国营工业基础体系,造成了中国金融业至今仍是伤痕累累,使得“中国制造”成了世界范围假冒伪劣品的代名词;全民皆商更是开创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缺乏诚信时代。建设新农村就 是盖楼房;和谐社会就是官员腐败激起民愤,再对民众的法外开恩。理论界就今天一个惊人之句,明天一个妙语连珠,靠偶发性的语录指导如此宏大空前的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内需、投资、外贸是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内需的不断增长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力量,过度依赖投资和外贸不仅容易产生金融动荡,而且很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一、内需问题
作为农业人口占80%的人口大国,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内需扩大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纯收入过低使得远郊大片土地荒漠化、近郊成片盖房子。如今种地的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一年象征性地下几回地。如果一味加大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度,真不知道二十年后,农村是否还有人务农,而且从战略上讲也是很危险的。目前所面临的所有经济问题几乎全部来源于此。大部分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有的月收入少的行业只有三、四百元仍然乐此不疲。存在如此庞大的低价不要任何保障可以任意拖欠工资的准就业集团,就是那么众多的国企老总削尖了脑袋也要赶上改制末班车,摔掉老职工包袱,匆忙破产自己做老板的根本原因之一。弱势群体的扩大及其相互竟岗使得很多企业对职工福利保障漠不关心,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速度极其缓慢。农民已经变成没有什么新增消费需求的群体。甚至在一些白领云集的民营企业也出现了不遵守法定工作时间,女工不敢结婚生育等资本主义初期才有的丑陋现象。全社会已经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那些狗屁经济学家却在利用教育、医疗改革、房改盘剥他们的最后一块骨头。
我认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A:当前,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房地产开发已使可耕种的土地大面积减少。国际油价一路盘升使得进口粮食的吨成本增加30美元左右,所有的这一切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已经在着手加大粮食直补、禁牧舍伺、退耕还林等对农民个人的补助力度。但在实际发放过程中,存在平均分配、管理部门层层克扣的严重现象,每亩地不过二十元上下,对鼓励种地积极性没什么直接意义。我建议在继续加大补贴力度和范围的基础上。为防止垄断每个乡镇至少成立两家农业公司,政府只负责其资质和必需设备审核。主要业务是根据地方特色整合优势,为农民提供良种、化肥、机耕、浇水等全过程服务。国家则直接发放一定数额的代金券,农民可以根据本人的情况自由选择服务的企业、数量、种类等。完全脱离地方政府由经批准企业直接到金融机构领取现金。这样的规模经营即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供更高层次的廉价服务,又可以保证有限的资金真正能用在农业生产上,同时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也是中国农业告别高投入低产出耕作方式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一步。
B: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一些靠体力、手工工作的岗位人员奇缺,国内的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我们为什么不能搞劳动力输出和大规模移民在西部建立几个深圳那样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兴移民示范城镇呢? 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或最低工资保障是我们的15——20倍,按照中国民间衣锦还乡的传统,他们会把大把的美金寄回家。我们还会愁内需不足吗?还会存在就业竞争吗?国内平均工资水平能不涨吗?有人说,没有大规模输出劳动力是出于政治考虑,我觉得只要国内环境朝好的方向发展就不用担心,建国初期不有那么多优秀人物放弃国外优裕生活回国发展吗?而且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很有可能成为迅速提高国民现代经营理念、民主意识的一大契机。现在的问题是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中介机构少、收费超出普通人的承受能力、骗子多,国家是该规范或补助一下这个行业了。
C:精英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臆想编造严重脱离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新型住宅、沼气、生态园等表面文章。国家掏钱建一、两个试点并不难,但恐怕会和当初大城市里公务员的工资改革一样没什么推广价值。农民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不知道抽水马桶干净呢?个人以为我们只要把前面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农民的经济地位有了本质性的提高,他们会主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二、投资问题
一是缺乏计划浪费惊人的投资泛滥,造就了很多类似“烂尾楼”的“豆腐渣工程”。八十年代所谓引进具有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的设备,如今看来不过是帮发达国家把高消耗、高污染的淘汰企业转移国内来,有的甚至当时就是国际禁用的;没有充分利用毛泽东时期建立的完整工业基础做改革起点,错误地另起炉灶把发展乡镇企业当成政治运动来操作。毛时代积累的大量国营企业由国家财政集中使用的业折旧基金一句话,就被没收了充当发展基金,加上当时国企流动资金也改成“拨改贷”。这两项釜底抽薪的措施才是在后来国营企业无力更新设备被市场淘汰的根本原因。再有各级银行、信用社吸收的所有存款都被要求,胆子再大一点,鼓励私人贷款。由于缺乏基本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常识,这些企业除了极个别依靠当地亲属掌权的相关企业做市场的以外,绝大部分企业即使有很廉价的劳动力也很快变得支离破碎了。
为挽救这些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中国历史上近乎可笑的各种金融创新纷纷出炉,什么假担保、重复担保、联合互保在这一时期粉墨登场了。等到局面无法收拾,国家才开始紧缩银根、大规模撤消资不抵债的基层金融机构,对过去的不良贷款采取了挂帐停息、成立四大资产经营公司等政策。当初我看到的几百户乡镇企业如今剩下的恐怕地掰着手指数了,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接下来的事更可怕, 由于对国内实业投资没有信心,政策开始把国内投资的重点搁在公用事业投资上,并美名其曰:营造投资环境,但过度营造的环境是有偿的,每公里造价数百万元的公路只为运出“山里的柿子”,公用事业成本在大中城市的极速上升,进一步加重了普通人吃、住、行、医、就业、就学成本。对外投资呢?尽管国债发行的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外汇储备大国却在用尽可能多的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只可惜,一个美元贬值就赔了个哑口无言。
二是国民享有国有资产严重不公平。现在的高速公路、电信、银行、电力、石化、公立学校、医院等朝阳产业,多是国家投巨资兴建的大型骨干企业,赚不赚钱帐上暂时都不缺资金。电信、公路、电力等甚至一开始就靠社会集资形成巨额资产,不象老国企那样把折旧、流动资金全部上缴国家财政集中使用才是所谓垄断行业职工暴富的秘诀,可至少也该分一杯羹给投资人吧,更可气的是,有些新兴行业通过非法操纵折旧、改制、联营、上市等手段,把亏损变成赢利、赢利变亏损直接瓜分国有资本金。学校、医院、银行一翻牌变成了公办民助开始漫无边际地乱收费。这些实质上就是少数人侵吞优质国有资产和对国资公众所有人利益的无偿摄取,是造成劳动者两极分化的最直接原因。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专项资金的无偿投入,但由于缺乏成熟的资产保值增值制度,新建的固定资产既不需要计入国有资产向国家交一份钱,农口各单位又可以采用出租、强制有偿使用、对外服务等方式利用官商一体的垄断地位和质次价高的服务盘剥农民。这样农民原来免费使用的资源需要交钱,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大。加上没帐和贪污,若干年后资产的所有权和实物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投资屡屡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理念和具体操作人的综合素质造成的,和项目本身关系不大。
A:分税制财政体制应该向地方倾斜,不再逼地方为保位子在财政收入上年年超收造假,竭泽而渔了。适度对加大县、乡级政府的分成比例。这样,一些中小项目、原中央已出台的公务员增资措施等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自行安排,国家只要出台一个粗化的整体规划即可。凡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要全国一盘棋,拿出中、短期发展规划交给专业公司去经营,国家和地方双重验收,作为国有资产投资由地方政府负责接受使用,有收益的一律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上报中央,并下大力气保证国有资产的完好无损或增值。这样做完全可以避免了地方政府打着跑资金的幌子,把一半左右的资金浪费在官员们酒桌和应付每年十几拨的各级检查上。
B:建国后,国家曾不止一次的进行过清产核资运动,资料封存起来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应该尽快出台生产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生产经营性企业或事业单位必须向出资主体国家除正常的税收外上缴一定数额的利润,还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彻底消除同等劳动收入差异不断扩大的问题。国家在公用事业方面的无偿投资的同时,应该同时防止某些部门借机提高服务价格把新增国有资产带来的利润增加占为己有,从而继续加大百姓的负担;凡涉及民族长远利益的公众福利性投资应该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倾斜,百姓跋涉千里就医、就业、就学额外生活费的开支是以上行业百姓负担重的主要原因,随之而来的小城市发展缓慢也是高级人才不愿离开大城市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C:有幸听过几次国家各部委相关领导的讲话,各部委都沉积了数百亿的资金,要求下面报好项目。地方政府在资金上捉襟见肘忙于应付工资筹集发放,必然会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吸收民间资本投入本地区,河北宣化每一个入城路口都竖着一块几十平方的广告牌,上书:谁得罪投资人,谁就是宣化的罪人。政府屁股做坐在资方,劳资纠纷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伤害党群关系。中央财政应该用一定规模的资金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普遍用工成本,使普通百姓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再以此谋生。这样可以迫使企业家追求新技术、新设备,一些和国际价格接轨的产品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
三、外贸问题
一是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消耗、低附加值的领域,劳、资双方收入不能够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加,反而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劳动者的健康和养老岌岌可危,创汇能力、贸易顺差指标越高国家失血越严重。一浪接一浪的巨额反倾销税是直接用民族的血肉填充发达国家钱袋。二是面对日益贫瘠的资源我们至今尚未建立完整的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危险的很啊!南方关闭铟矿带来的国际连锁反应值得深思。三是受媒体片面报道干扰,一提到保护知识产权,国人只会联想的几个歌星的唱片,这是件很悲哀的事。那么多的国资或信贷资金被企业老总们用来捧“女戏子”还不够吗?现阶段尤其应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高、精、尖技术的保护力度。四是石油、粮食、钢铁等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及出口商品主要依靠美、日、俄、欧盟等世界列强,一旦国际局势紧张势必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内政局稳定。
因此国家必须尽快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包括认真对待民间学者在内重在保护科研、生产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执行细则出来;其次,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机械化投入;再次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并积极寻找能源替代品,尽快结束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的现状。减少生活领域奢侈品的进口数量,节约有限的外汇集中有限的资金引进些真正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设备。只有这样,国家的外贸形势才会发生质的变化。
除了上述三驾马车外,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突出经济问题是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社会救济、扶贫、救灾、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的拮据,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形象和社会稳定。前一段时间网上报道有外国人在北京撒钱,准备看中国人拣。这本身应该给国家形象敲响了警钟。古语云:饥寒所至,则不顾廉耻。不能永远指望道德来约束公民基本生活需求。
现在有什么困难政府都出面主办大型捐款仪式。我觉的不妥,一是很多事本来就属国家的责任完全推向社会对国家信誉是一种威胁,红十字会等民间机构出面似乎更妥当;二是助长了很多富人向政府狮子大开口的恶习,每次总是拿国家的部分长远经济利益的项目做交换。名利双收最终会导致奸商们狂妄自大觊觎政治权力。
国有、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社保资金上缴困难,示范效应使民营企业千方百计偷逃交费。由于监管不力,交费的无法与不交费的同行公平竞争。最后大家都不把职工的社会保障放在眼里。如果不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后恐怕更难了。按照媒体上专业人士的论述现在的一千元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三十几元。如此类推,如果社保资金不解决自身的增殖问题,即使交了费的人将来也危险。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下,现在高收入人群将来也只能享受社会平均水平的社会保障。现在的社保资金只容许10%左右的进入股市等高风险行业,危险是小,但收益更是微乎其微。
必须尽快加大社保类资金的征收力度。其一,严格区分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界限,提高企业设立准入门槛。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所有企业为职工建立完整的社保体系。其二,国企捐赠必须经国资管理部门的同意,不能等同于老总个人行为而披红挂花。任何企业或个人对社会的捐赠行为一律记录在案,作为企业诚信等社会责任等级的评判标准。等级低的企业不容许从事某些关系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相关行业。其三,某些特殊行业如烟草80%设为社保资金专营行业,把垄断利润全部补充社保资金。其四,对高收入行业和奢侈品消费开征社保附加费。
以上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对三十年经济改革从单纯的理论角度做了大概的阐述。其中的每一个话题,如果站在专业的角度上都可以阐述的更细致。
QQ:749659359 http://makesheepeyes.blog.sohu.com/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