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学术”外衣下的“理性走光”?
张维迎 “学术”外衣下 的“理性走光”——?
以下是一个普通网民在偶尔拜读“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大师的部分“杰作”后的心得——
1、在《张维迎对话中国企业改革》(新浪财经2003年12月17日报导)张维迎:在国外企业也采取这样的策略,我是老总,员工都是好几十年在这里工作,我下不了这个狠心。于是我把自己的职务免了,然后他就把该裁的就裁了,然后这个老总也走了,这也是一种策略。
——自己先丢“官”,还有权“裁人”?“免自己的职”“裁员工”“走人”是否有点像“挺顾”后又极力宣称“对顾不熟悉”的自相矛盾!类似的以“国外”为例的话头在“张专家”的宏论大作里可谓张口就来——这不仅可以显示“喝过洋墨水”的派头,而且等你证明“根本不是那回事”时,人家该“轻舟已过万重山”了——不过,人们难免会问:外国的经济学家在论述本国经济问题时是否也如此滥的以“洋”为“本”?!
2、在《张维迎:国企改革是国人的共识》(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8月30日报导)张维迎:“国企改革走到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最终在竞争性领域‘国退民进’的战略不仅成为国人的共识,还被郑重地写入‘十六大’报告中。”
——翻遍了 “‘十六大’报告”文件,连“国退民进”的影子都没!“专家”如此造谣惑众——是“学术”?是“真理”?还是“主流”的悲哀?亦或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风”?!如此“郑重”,难免不叫人倒抽一口冷气、浑身鸡皮疙瘩!
3、《张维迎:以大学逻辑改革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3月15日报导)张维迎:“北大的其他一些院系也在进行类似的改革。但是如我刚才讲的,最基本的东西没有突破,就是一个教师一进来之后,他就终身了。同时他又强调“一定要有一部分人是终身教授,他才有积极性和有压力去选聘优秀人才,才能保证大学不断地新陈代谢。”
——教师“终身制”不对,教授“终身制”合法?——尤其像他类“精英”就该“终身不可动摇! “州官”与“百姓”在共同的竞争原则上为何不能使用同样的规则——不会又照抄人家的“先进模式”吧?!为杜绝别人质疑,张大教授立马又“此地无银”式的缀上一句“注意:不要把这里的“终身教职”与“铁饭碗”等同,前者是给合格者的特权(privilege),后者是每个人的权利(rights)。”——洋文的翻解名堂多多,有“专家”拿它当“饭票”的,草民外行,只是有一点不解:“终身”的都不是“铁饭碗”,什么才叫“铁饭碗”?!好一个“合格者的特权”!
4、《张维迎:以大学逻辑改革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3月15日报导)张维迎:“像什么国家级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等等,其实都是官本位、行政评比的表现,也是学术水平不足的反映。”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可见它的奖励重在“工程”方面,如同“工程院院士”与“科学院院士”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科技”与“学术” 本质也是不同的。到底是张教授没搞清“科技”与“学术”之姓张姓李,还是压根就认定是“一码事”?该不会是以自己的“学术”(有人称之“推销术”)全盘否定他人的科技工程吧?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王选可是大大优化了咱中国人“吃饭”“读书”的大问题,不知“学术水平足”的张维迎先生这么多年来的“演说”“推销”给国家带来了什么——?
5、 在《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 不应该迎合任何人》(人民網>>經濟>>觀察 2005年12月23日)张维迎:“——比如伽利略,他是科学家,他证明,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但是当时的普通大众喜欢什么?太阳围绕地球转!伽利略说了与大众不同的观点,尽管被教会处死了,但他是真正的学者,代表真正的科学精神。”
——因坚持“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日心学说”而被教会烧死的不是伽利略,而是意大利人布鲁诺。伽利略虽承认“日心学说”,但并不敢坚持真理。鲁迅说过:“格里莱阿〔伽利略〕说地球在回旋,教徒要烧死他,他怕死,将主张取消了。”这段历史北京天文馆就有展示,属于中小学生的科普常识。张大教授连历史常识都没弄清楚就瞎慷慨乱激昂:“他是真正的学者,代表真正的科学精神”,哭了半天还不知道是谁死了。就这水平这治学态度,还左一个“正确观点不需要投票”,右一个“尊重科学”,究竟是可笑还是可悲?
6、《理性思考中国改革》(2006-3-11 11:07:01经济观察报)张维迎:“设想社会有甲、乙两成员,在原体制下,甲的财富是100,乙的财富是150。那么,如果在新体制下,甲的财富变为200,乙的财富变为300,我们说每个人的绝对利益都增加了一倍,但相对利益没有变化;”
——原来相差50,现在相差100,相对利益怎么没有变化?什么叫“没有变化”?就是我原来比你少(或多)多少,现在还是比你少(或多)多少——这不算“高等”数学吧?!
草民没“教授”头衔,想必张维迎先生是不在乎的,在此,俺也“厚黑”一回,请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与张大师对擂,看看结果如何——丁挑衅道:“国内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他们可以把最好的三五篇论文(无论发表或未发表)寄给国际上排名75-100名的经济系,申请副教授的职位,看一看他们能否在候选人的名单中排名前三位;或者是把他们最好的三篇文章,寄给国际上排名20-60名的学术期刊,看一看能否刊登。我非常希望有人做这样的尝试,如果有好消息,我非常愿意承认自己错了,愿意为他们庆功。” 笔者斗胆猜测:张维迎先生既然敢“站在大众舆论的对立面”,小小一个“丁学良”岂能放在眼里?何况,以张大师的“学术”,不能在英国的杂志上发表,拿到美国一定问题不大!否则,“华盛顿共识”就太没人味了!再说,“博士文凭”都难不倒“市场经济最成熟”的美国人,一篇“论文”算什么?所以,草民力劝张维迎先生千万莫错失良机……一定要让铁铮铮的事实把跟您过不去的同行“撂倒”!(2006/04/16)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