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是十七大重点——读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之思考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是十七大重点
——读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之思考八
胡锦涛6·25讲话没有谈到农村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应当是十七大重点。
这些年中国理论界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国的生产力落后,是“封建主义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没有分析。不知道革命前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意义,不知道邓小平提出这两个概念时,中国已经基本是工业国,如果撇开农村这一块,专家们不妨查一下,经济水平比起当年马克思认为有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的英国和美国怎样?当然“如果”是没有的,现实的中国农村这一块很大,人口占了80%,土地更广阔得多。相对从整体而言,可以说生产力落后;“封建主义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主义的说法,也是适用于农村,而在城市工业这一块,已经超过了马克思时候的资本主义国家,按马克思说的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已经够格了,没有理由去补资本主义的课。一些人说毛泽东时代搞平均主义,其实他们自己是更大的平均主义,不让工业和城市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由工业城市的社会
主义帮助农村较快过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要让农村拖住城市,大家都不搞社会主义。现在很多人不读马克思的书了,不知道工人阶级要领导并以国家的名义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指农村,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讲如何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社会化生产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国家。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其结束,在我来看,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党首先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首先指出“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他说“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了,也不会两极分化。”我从长长地引在段文字,是希望党在十七大上以此来检查我们所走过的路,符合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7年了,该用实践来检验是否真理了。
邓小平接着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这段话完全正确。现在,城乡差别拉大,工农联盟转为工农对立,是中国的根本矛盾之一。
农民的低收入使中国国内消费水平上不去,不能拉动反而拖住了生产发展,使中国经济不能不立足在国外,成为“世界加工厂”,“国际打工崽”。一万多亿的外汇成了储藏货币而不能转化为资本发展生产力,这实际是为外国、主要是为美国生产物质财富和为企业、主要是完外资企业创造价值。现在经济学家还在鼓吹牺牲劳动者吸引外商,为保住继续成为“世界加工厂”而与印度、越南等国家竞争,不懂得“世界加工厂”是新型殖民地,新名词叫“四肢国家”,它听命于“头脑国家”即新型宗主国。人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受资产阶级理论家愚弄。
工人阶级既然不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那农民就只能进城市劳动力市场来与工人阶级竞争,和工人抢饭碗。工农相争,资本家得利。工人苦了,大批地“下岗”,工资被压得很低;农民则更惨,现在许多悲惨的事情,大多发生在农民工身上。
大批农民进城市来找工作,生活很不稳定。他们不稳定,社会也不要想安定。城市的住房问题,城环问题,治安问题,弄得老百姓和政府都苦恼。而农村的地荒了,房空了,留下许多老人孩子没有人照顾。
……
党的十七大要要实事求是地检查农村包产到户这条道路是不是走到头了?考虑大批农民千里之外打工是中国农民的出路吗?
农村改革之初,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对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说:“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个也会巩固起来。”照此看来,以后农村分田到户的路子和邓小平讲的不一样;实践证明不对头。
看来邓小平对此似乎也有觉察。他在1987年3月27日就说:“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到了1990年3月3日,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
且不去说包产到户对不对,至少可以说早到头了,现在农民谁还给你包产?有好多人地都没有了,不种地了,跑到外地打工。邓小平说的对:“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所以,不管包产到户对不对,按照等小平的指示,早该进行“第二个飞跃”。实现高水平的集体化,建设亦农、亦工、亦商、亦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符合邓小平理论,更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真正的一脉相承。
现在这种在城市、主要是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发展工业生产,是资本主义形成的方式。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组织、帮助农村生产社会化,不走资本主义的城市剥夺农村的道路。
党为农民富裕做了不少工作,现在又在重庆、成都两市建立特区搞综合试验,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建立辐射的卫星城镇。这是一条路子,但不是实现高水平的集体化的道路。我想,还有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核心,建设亦农、亦工、亦商、亦学的社会主义的高水平的集体化的新农村道路。现在农村中有走这条道路的成功例子,而且是自主走出来的,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组织,去长期考察、研究、总结、宣传、帮助推广。
我认为,以发展农村工商业为核心建设新农村,是一条利农利工、新的经济持续发展的广阔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的东西在本文说不了,这这里只提出几个问题。一个实际的,以发展农村工业为核心建设新农村,为现在工业提供了一个大的市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立足于自己的基础之上,少受国外的干扰制约。一个理论的,人们的资本概念主要集中地盯在钱上,多数人不知道而少数理论家又忘记了马克思的理论:钱之所以成为资本,它必须要吸收劳动力,钱必须转化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本。劳动力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顺便说,美国没有移民,没有象中国等国外劳动力,不可能如此富裕),这是中国最丰富的财富,毛泽东最善于利用这个财富,而现在却成了让领导人伤脑筋的包袱。这是观念不正确。一个历史的,历史是城市都是才乡村里生长出来的,只要给一个“晶核”,这“晶核”就是工商业。请看渡口、深圳。当然,以发展农村工商业为核心建设新农村,也是很长的过程。
最后提一个想法请考虑:组织农民进行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治水治沙。治沙不要打拉锯战,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每年国家拿出上千亿
资金,组织上千万农民,在科技人员带领下,用愚公移山精神,战他个十年二十年,直到把沙漠变绿洲。中国人有这个精神,有这个人力,现在也有这个财力。每年投入的上千亿资金都是提高农民收入,都能转化成“拉动经济发展的内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