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大家好:
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与我们论文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包括我们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已经得到的一些结论,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不吝赐教。
近十年来,以计算机应用软件为代表的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必将最终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许多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将有可能变得十分简单——比如说,网络视频会议技术的发展使得与会者不再需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场所,也为一些重大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带来了便利,网络投票也将使得某些现场选举会议的召开不再是必需。这次,我打算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让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我们希望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然,许多工作我们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老师指点,有些工作的进行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
第一步,建立一个让参与者满意的社会交往模型(我们把它称为理想社会模型);
第二步,用软件实现这一模型;
第三步,为真实社会提供决策支持,当社会生活中出现一些必要的重大社会决策问题时,软件模型可以提供足够逼真的沙盘模拟。
下面我谈谈与这三个步骤相关的主要设想:
在第一步的数学模型构建中,我们认为,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社会理念——合适的社会交往理念与社会管理机制,这里有两件事需要重点考虑:
1,需要在伦理上确定,什么样的社会交往理念与社会管理机制才是全体社会参与者所需要的,或者说,系统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社会正义观;
2,需要在理论上证明,这种社会正义观是可以实现的,重要的是,这种实现过程不能依赖人性善恶的假定,而应该是基于理性人之间的博弈制度——换句话说,在系统假定的社会管理机制下,一个目标的实现,系统不需要假定参与者是多么的无私,而是假定参与者的价值观可以任意地多样化,即每个人为了自己的需求都会主动的、真实的显示自己的社会偏好,而最后的处理结果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得到满足。
第二步,软件实现。即如何用智能的软件人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参与者。
以杨芙清院士,梅宏,吕建等专家为代表的863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网构软件的概念,我们认为,这种软件形态的本质就是“模拟人类在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认知、思维方式”,结合我们提出的可能世界理论,可以认为,第一步中提出的数学模型是可以实现的。
第三步,真实社会提供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这一步工作暂时还没有展开,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有志之士的支持,一起服务于社会,最终实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进步。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步,而第二步与第三步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因此,我们下面重点谈谈第一步有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纵观历史,我们以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究其原因,以下两点是我们认为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的:
1“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 编译 人民出版社,1997)。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7,8)。
我们把上面两点看作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看作是理想社会模型的社会正义观,把这两点的实现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条的实现比较容易,我们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1970年10月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都提到一条:互不干涉内政,也即“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如果把这一条应用于个体交往的原则,即任何人均不得干涉其他人的人身自由,那么我们实现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也实现了第一条中要求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第二条的实现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各尽所能在满足第一条的情形下可以实现,但是,关于按需分配问题,因为涉及到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似乎很难解决,因此,我们常常认为这个条件的实现需要“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事实上即使再发达的精神文明也不能实现无条件的按需分配,因为这要求每个参与者不仅要清楚自己的需求更要知道其他全体参与者的需求(单纯的利他主义或集体主义在不知道其他全部参与者需求情况下是不能实现的,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有自己的方式去爱许仙,法海也有,但是两个利他主义者的理想注定有一个不能实现)。因此,我们认为,按需分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人人平等”。
“人人平等”同样来源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的某些原则的个体化处理。在本次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中,我们的论文“超公平分配模型”(Super Fair Distribution Based on Inpidual Preference)从理论上证明了:对于任意一个资源分配问题,在互不干涉及人人平等的条件下:如果所有人的看法都相同,那么存在一个公平分配;如果存在一些人与其他人看法不同,那么每个与其他人看法不同的都会得到超公平分配,而那些没有认知冲突的人则会获得公平分配;如果每个人都与其他人看法不同,那么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超公平分配。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资源分配问题,在人人平等的前提下,事实上可以实现按需分配——当每个人都仅仅希望得到平均份额时,那么最终每一个人都可能得到超过平均的份额)。
在参与者封闭的条件下,以上两个条件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但是,我们的实际社会是动态的,每天都有人死亡,也有人出生,我们必须要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为了实现“人人平等”原则的顺利展开,我们必须要实行的稀缺资源的公有制。 下面,我就重点讨论一下公有制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个命题逆否命题,即非公有制存在的缺陷问题,我们认为:非公有制剥夺了后代的公平参与权。这个问题很容易验证,比如现在社会广泛存在的富二代与穷二代问题,官二代与民二代问题,私有制导致的资源永久占用严重影响了社会共同富裕的理念,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任何企图利用税收等调节手段调节差距都将是扬汤止沸,舍本逐末,白白增加社会运营成本。
当然,即使实现了稀缺资源公有制,贫富差距依然会存在,因为我们认为,稀缺资源共有制并非是对个人私有财产的消灭,而仅仅是那些“土地”、“水源”等生活稀缺品所有权的公有制,而使用权则是需要可以私有分配的,然而,我们想说的是,公有制下的贫富差距不会造成参与者的不公平感觉。正如没有人愤怒谁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个乞丐也不会气愤谁中了五百万——真正让人气愤的是那些把所有大奖全部私分的某个体彩中心,也就是说,在公平环境下的贫富差距人类是可以接受了。
一方面,人人平等,互不干涉环境及公有制的运营需要一些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天灾人祸的事情也会常有发生,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需要对受难者给予足够人道主义关怀——因此,正常的社会运转依然需要政府的行政管理,这些行政管理可以减少人类生活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更有利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公平、稳定的社会生活则是人类的不变追求。那么,问题是,行政管理工作应该如何进行呢?
最近,一个叫郭美美的女孩把中国红十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郎咸平教授受命于危难之间(我们暂且称之为社会使命感),为挽回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专门为郭母女做了一次专访,采访中,郭美美把网民的愤怒归因为贫民对富裕阶层的“仇富”心理,这个观点显然是十分荒唐的。相信郎教授对这个问题也是十分清醒的,即使没有郭美美事件,同样会有李美美,王美美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事实上,通过我们前文的分析,所有重大事件都可以由公众自己处理(参见超公平分配过程分析),而真正需要行政处理的事情寥寥无几——行政管理者没有资源分配的权利,只有按照制度执行的责任。因此,用一句话总结,理想的行政管理制度应该是:管理无为,决策民主。
这里我们必须对这两个词语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无为是指管理阶层没有任何资源分配的决定权而显得无所作为,即仅仅按照公开规定的制度法规行事——或者称之为预算公开;而对于民主,则更加需要强调:民主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主义,而是全体人民的独立自主决策。在这个问题上,温家宝总理在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的一个说法是比较深刻的:“要给每个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思维和创造精神。因为只有人民有积极性,我们的改革和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民主的真正含义。”
有关民主的讨论就谈到这里,下面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讨论一下理想社会中“真正的民主”与“粗放式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之实质区别:
假设有三个人A,B,C生活在一个房间里(为了简单起见,这里仅讨论三个人的例子,更多人数的分析参见本次会议论文集的内容),三个人共同拥有一个窗口,在窗户的使用问题上,三个人常常闹意见,在某一个天中,三个人又吵起来了:
A:开窗户吧,屋里太闷了;
B:关窗户吧,外面太吵了;
C:还是开一分钟关一分钟吧(我们假定C是一个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人,经常会做出一些让别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事)。
事情如何解决呢?如果按照投票式的民主,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具体结果我就不分析了,相信大家都清楚。
现在我来谈谈我们给出的“人人能平等制度下的民主”方案,由于窗户就一个,不能分割使用,所有由三个人分别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假定如下:
A:我给大家每人10块钱,今天窗户归我管理;
B:我给大家每人20块钱,今天窗户归我管理;
C: 必须有人给我100块钱,我今天才不管理窗户;
我们认为,人人平等的含义是这样的:
A认为给每人10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窗户的价值对A就是30块钱,也就是说,既然自己认为别人可以为10块钱来放弃管理权,那么自己就应该也可以为10块钱放弃窗户管理权。
同理,窗户的价值对A是60块钱;
再看C,由于C要求得到100块钱才愿意放弃管理权,因此,窗户价值对C是300块钱;
因此,根据我们论文中的一个计算过程,最终解决方案是(具体的分析请参考我们的论文):
A得到32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
B得到57块钱放弃窗户控制权,
C出资89块钱控制窗户;
我们认为这样的处理结果对每个人都是满意的:
对A而言,得到10块钱放弃窗户是合理需求,但是A实际得到了32块钱;
对B而言,得到20块钱放弃窗户是合理需求,但是B实际得到了57块钱;
对C而言,出资200元控制窗户是合理需求,但是C实际只需要出资89元;
在这个分配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平等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比如说,对C而言,既然C认为自己必须得到100块钱才能放弃窗户的控制,那么,对C必须向A、B各自支付100块钱才可以获得窗户的控制权,而不能由C根据A、B自己的申报价值处理——这样的分析同样的分析适应于A,B。其中的关键在于,只要承认人人平等,就不会出现“给我100块钱我才放弃窗户,但是,我出20块钱,别人必须放弃窗户”的强权制度。即人人平等的价值在于每个人都要承认“别人的权利与自己是同样大小的”。
这就是由于平等民主而非投票民主所带来的处理结果,其他任何一个公共财产都可以做类似这样的处理——无论一个人的心理有多么的变态,只要他承认人人平等,我们都可以做出一个按需分配的处理结果。
这里再次总结一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充要条件:
第一,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
第二,互不干涉的独立精神。
第三,稀缺资源的公有制。
第四,无为的行政管理理念。
最后,我想以2008年北京奥运的口号作为个人报告的结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当然,我更愿意把她翻译为“Only world,One dream”,唯一地球,一致的梦想——自己的土,自己的地,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需要靠自己来创造——我们必须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文明社会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吧。
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