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不能满足国民最低基本需求就必然会发生对抗性矛盾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不能满足国民最低基本需求就必然会发生对抗性矛盾  


宋公明  

一、  


十七大党章总纲中说: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供求之间的矛盾。如果联系现实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供求之间的矛,不应当成为对抗性矛盾。但是现实中对抗性矛盾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吉林通钢打死总经理事件,例如近来频频发生的校门口血案,可谓触目惊心。二是这里所说的供求矛盾,是指供不应求的矛盾,即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但是事实上,近三年一直在采取剌激消费、拉动消费的措施,似乎是供于过求。这是为什么呢?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按照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路子走的。但是主流经济学家自己并没有什么高招,只不过是从祖师爷凯恩斯那里拾来一些牙慧。凯氏理论,看上去似乎高深莫测,云天雾地,公式图表一大堆。但是实际上,就是说供求关系。供不应求就必然会剌激生产,就业就会增加,国民收入就会增加,经济就会繁荣,社会就相对稳定。但是供应多到一定程度,就会供大于求,于是就必然会抑制生产,失业就会增加,国民收入就会减少,经济就会萧条,从而引发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供不应求和供于过求交替发生,因此国民经济就是通胀和通缩的动态过程,就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的交替。  


凯氏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但是并没有或是不敢指出其内在原因。因为他所说的需求,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需求,只要能剌激经济就行。所以,当资本主义社会陷入经济危机,需要拉动经济时,可以不惜发动战争。因为战争需要大量的军火,因此军火工业的订单大增,军火生产也就大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产生大量的就业需求,经济就能很快走向复苏。于是,资本主义就走向了帝国主义。所以列宁说,帝国主义是战争的策源地。整个冷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一直在大发战争财。帝国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武装干涉和军备竟赛,与其说是政治需要,还不如说是经济的需要。  

当然,拉动经济的方法也不限于战争,加大投入也是方法之一。例如当年的深圳,由于全国各地都去搞开发和建办事处,人员和资金大量流入,产生大量需求,于是深圳迅速繁荣起来。而迪拜的发展速度,更是超过了深圳,也是因为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人员,包括成龙在内的世界级富人们都跑去买房子尝新鲜,从而产生大量的需求。前两年国际上又发生经济危机,我国投下了四万亿来拉动经济,促进消费,据说,经济已率先走出了低谷。  

然而这些靠剌激需求来拉动经济的措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分需求的性质,只要能拉动经济就行,哪怕是腐败的需求,哪怕是黄赌毒的需求。所以有人说腐败是经济的发动机和润滑剂,所以有人说要繁荣就必须娼盛。是啊,如果官员都清廉了,都像红军的干部那样穿着草鞋去办公,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还会有九五至尊香烟的需求吗?还会有各种奢侈甚至变态畸形的消费需求吗?一双皮鞋穿十年,一年不下一次馆子,一辈子只结一次婚,那消费怎么拉动?那个公布了财务帐本的乡政府,所支出的不都是餐费吗?  

二、  


人一上百,形形色色。人们的需求是各式各样的,甚至是千奇百怪的。所以决不是任何物质和文化的需求都应当满足都可以满足。那么什么应当满足,什么不应当满足呢?这就需要加以分析。根据在下分析的结果,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如衣食住行,上学、就业、医疗等。这类需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需要的,也应当有最低限度的保证。例如对职工,有最低工资标准,以保证他们起码的生存需要;对于无收入的贫困者,要给予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救济;对于玉树地震中的灾民,要尽一切可能提供每日生存必需的食品饮水和衣物等。就是对监狱里的犯人,也不能让他饿死,也要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是合法的良性需求。社会成员根据经济收入,可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但是合法和良性的需求,也必须适度。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会向恶性转化。例如过度的烟酒,例如青少年沉迷于网吧电脑游戏,例如老人沉迷于麻将桌,等等。  


三是恶性需求。也就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没有好处的需求。例如最近国务院关于控制房价过快增长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是“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显然,不合理的住房需求就是恶性需求,不能任其发展,否则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各种非法的违背社会道德的超过正常生理需要的各种超前、奢侈、畸形、变态需求,对社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当然也属于恶性需求。例如黄赌毒之类。对于恶性需求,当然不能去满足,而是应当制止。  

在下在这里首先推出“国民最低总需求”的概念。所谓“国民最低总需求”,就是包括监狱犯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基本需求之总和。  


此外,国家要保证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也有一个合理的需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军事和武装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也必需人有各种机构和相应的人员。当然,这方面构成“社会正常运行总需求”。当然,这类需求也要合理适度。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接近3000美元/年。但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二万多元。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每天的主副食是不是至少需要30元?那么一年就是一万多元。加上穿衣、住房、交通、教育、医疗、水、电、煤气、通讯、闭路电视、物业管理,各种捐款,二万多元,够不够?  

事实是一部人的消费水平大大超过了基本需要,而另外有很多人的基本需求却得不到保证。周星驰拍的电影《长江七号》对此有生动的反映。农民工的最基本需求,只好靠垃圾箱来满足。现代化的大城市里,竟然还有人住在桥洞下面,甚至冻死。   


三  


有人把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罪恶滔天。但是为什么仍然有人在怀念计划经济时代呢?也许,就是因为计划经济时代,从整体上说,每个人都有基本生活的保证。当时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监狱里的犯人,每人都有一份计划,保证基本生活的需要。后来随着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票证的种类也多了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提高,而且是整体上的同步的提高。那时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亲人的可以享受五保,收入低人口多的家庭可以得到救济或补助。这在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和《金婚》等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当时大家都有工作,吃穿虽然不谈不上档次,但是营养基本上是够了的,所以人的寿命在不断增长,孩子也在不断出生。住房虽然紧张,但是或早或迟或好或好歹总还能还分到房子,而且那时党员领导往往是带头谦让。例如华西大队的老书记吴仁宝,别人都住进第四代小洋楼了,但是他还是住在第二代的旧房子里,而且仍然感到很幸福。  

当然,当时也有差别。任何时候,绝对平均主义都是不可能的。那时对一些特殊人群,也有一些特殊照顾,例如对外国专家,对高知教授,对孕妇婴儿,对伤病员,对出国人员,等等。但是这种照顾,也是有限度的。所以那时基本上见不到太奢侈的消费。更谈不上恶性需求消费了。那时社会相对较穷,但是没有弊病。就如一个人,虽然瘦一点,但是很健康,很结实,而且还有武功,所以敢于应对任何人的挑战。  

只要身体健康,要胖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很多疾病会伴随肥胖而来,如果再自废武功,那和空有一团身肥肉的猪有何区别?我们现在确实是胖起来了,不差钱了。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疾病也多了,而且还很严重。最近在34天内连续发生四起残杀幼儿学生的事件,举国为之震惊。从马加爵,杨佳,到连续发生的幼儿园血案,这种对抗性的矛盾愈演愈烈,就不能仅仅用偶然个别来解释,也不能仅仅用治标的办法来解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寻找病因,来对症下药,那么就不会有好结果。  

四、  

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少数人的需求过于恶性而且没有制约,而太多的人基本需求却没有保障。这里最重要基本需求就是就业保障。这不仅是经济的需求,也是人性和人道的需求。自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过。欧州日本等国,失业率都在5%左右,而美国失业率竟高达10%左右。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为何失业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不是不能解决,而是不肯解决。因为只有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才能保证劳力和人才供大于求的态势,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劳动者和最大限度地压低劳动的价格,从而让资本家获得最大的利润。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在竟选时,从来只提降低和控制失业率,而没有人要消灭失业率。  


根据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社会必须保持一定的失业率,才能不让这些穷鬼活得太舒服,否则他们就不肯好好干活了。就是要让他们生活在谋生的压力之下,生活没有保障,才能逼得他们各人为各人,自顾不暇,只能乖乖的接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论,老老实实的为富人干活。所以我国只有《就业促进法》而没有《就业保障法》。可以说,全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方面的无尽烦恼,不是有人下岗,就是子女要找工作。一人失业,全家不安。以至于找工作已成为中国的“天下第一难”。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总是人山人海,那一双双焦虑无助的眼睛,让人不寒而粟。多少人为之饱受屈辱,人格良心为之不存。多少女工和女生,不得不出卖贞操和灵魂。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可谓层出不穷。谈何人权?谈何人性?社会岂能和谐?房地产价格稍有下降,主流经济学家立马鬼叫起来。可是对人才市场上的低迷价格,他们却从来连屁都不放一个。  


有人会说,资本主义社会,例如美国,失业率那么高,为何照样没事呢?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教训,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美国,对失业人员是发食品券的,对流浪人员,是有食品救济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基本需求是有一定保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尽管如此,美国校园枪杀案仍然不断发生,甚至还有人驾飞机撞税务局大楼。这类恶性事件,谁敢保证不会有下一次呢?  

在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一些人觉得生不如死,因此自杀率在上升。有的人觉得到处没有保障,还不如监狱里安全和稳定,竟然有人为了进监狱过吃穿不愁的日子,而去故意犯罪。这在美国和中国都曾发生过。  

五、  

那么我国是不是没有能力保障就业的需求和全体国民的基本需求呢?当然不是。解放之初,国家经济是那样的落后,财政是那样的困难,国际上经济封锁是那样的严峻,可是国家对前政权的遗留人员仍然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全部给工作,给饭吃。农村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同样分得土地。计划供应人人有份。正因为全体国民的基本需求有了保障,所以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人民以冲天的干劲和无穷的智慧来作为回报。可以说,这样的政策,是天下最人性化最人道主义的政策。现在不差钱了,怎么反而不能保证基本需求了呢?  

保持一定的失业率,让大多数人处于谋生压力之下,看上去,是可以逼迫劳动者乖乖地听话。所谓“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但是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却太高昂了。一是为找工作而不得不用尽各种办法,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人性扭曲,道德沦丧,腐败丛生;二是逼迫一部人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谋生,例如职业黄年,传销,巫婆社神汉,非法行医,倒卖光盘,卖淫,甚至铤而走险,贩毒,偷、抢、骗、等等,走到极端,就是杀人;三是为了防控这些非法犯罪谋生的群体,不得不把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对付他们,从而加大了社会负担,更加无力去做社会保障,以至于防不胜防,恶性循环。所以保障就业,是最人道的最人性化的办法,也是最省钱最聪明最文明最先进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庄严地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而人为制造失业,让职工大批下岗,是最不人道最不人性的办法,也是最费钱最愚蠢最野蛮最反动的办法。  


我们当然不能用发动战争来拉动经济,所以只能用钱来拉动经济。但是用钱拉动是什么经济?只能是建立在腐败基础上的经济。以九五至尊香烟为代表的奢侈品消费,以五十万元修腚和人工处女膜为代表的畸形变态消费,以炒房为代表的投机性消费,以黄赌毒为代表恶性需求清费,如果没有腐败做为基础,是一天也维持不下去的。但是如果真的要打击这类恶性消费,就必然要触犯腐败群体的利益。而如果真的要打击腐败现象,又必然要影响到恶性消费的需求,GDP就上不去,从而使经济经生危机。如果任凭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对抗性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恶性流血事件就难以避免。  


六、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事到如今,好为难。  

有上、中、下三策。  

下策是改革中产生的问题,要用继续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继续加大投入,让市场去无限制地满足恶性消费,让无形的手去调节供求矛盾,执行彻底的丛林法则,严厉制裁恶意讨薪、恶意上访、恶意下跪等行为。但是这个办法,管得一时,管不是长远。  

中策是坚持改革不动摇,但是对恶性需求给予一定的限制 ,对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给予一定的满足,用送温暖、慈善捐助等像征性的活动给予形式上的解决,同时用眼泪和好言好语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和同情。同时加大防范的投入和力度对,铤而走险之徒则给予坚决的镇压。但这个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  

上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面对当今的社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加以分析,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大多数人民的事,应当服从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应当依靠大多数人民来解决。试问,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有工作做,基本生活有所保证,谁还会来和社会作对呢?那只有反对国家和社会的人。对这样的人,当然要进行毫不留情但是又是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沉默,可怕的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是耶非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0-4-30  

标签:需求   社会   但是   经济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