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五四”砸碎的,我们必将修复

2025-02-14 观点 评论 阅读

“五四”砸碎的,我们必将修复——未来三十年中国文化展望

  一个大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必将伴随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过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后者的崛起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哈韩”和“哈日”族在中国的出现,比起韩日的电器、汽车进入中国至少晚了20年,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但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二战,文化上的“哈美潮”才跟着美国大兵和可口可乐的脚步席卷全球。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未来三十年,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必将出现新格局。我对这三十年变化的预测,可以概括为精神上的“三个摆脱”、文化资源上的回归,以及国家认同危机的解除。

  精神上的三个摆脱

  中国国门被西方人的炮弹打开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逐步形成了几重枷锁。三个摆脱是针对三重枷锁而言的。

  第一重是国民劣根性的枷锁。外国殖民者和中国精英不断告诉国人,我们中国为什么打不过西方,因为我们人种有问题,我们具有精神的、道德的劣势,西方人具有种族的、精神的、道德的优势。总之,我们普遍具有国民劣根性。

  未来的三十年,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深化、互相了解和尊重不断增加,利益的纠缠和博弈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人将会亲眼看见西方国家不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是一个利益实体。那种乌托邦式的崇拜将会不攻自破。

  第二重枷锁是“西方文化崇拜”。鸦片战争失败以来,我们的精英群体认为西方文化具有优势,中华文化则是腐朽的、没落的,必须彻底根除,只有学习西方文化才有出路。于是“五四”一代送给我们一个秘方:全盘西化。“五四”以后,中国的道路大致上就是按照这个秘方走的,越走越出现强烈的“西方文化崇拜”。

  英国学者汤因比在跟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聊天时说过,迄今为止所有人的经济优势,无论是国家内部某个阶级的经济优势,还是国际社会某些国家的经济优势,都是通过掠夺和剥削他人而实现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之中,中国人正越来越明白这个道理,日后将不会像“五四一代”那样,将西方社会的富强理解为文化优势所致。

  第三重枷锁是“西方国家崇拜”。后毛泽东时代,为了鼓励中国摆脱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共同编造了西方国家的乌托邦神话。于是,国人对于西方社会由“五四”时期的“文化崇拜”发展为上世纪80、90年代的“国家崇拜”。这种“西方国家崇拜”观念在今天依然统治着许多人的大脑。

  这重枷锁是西方殖民者为了奴役东方殖民地人民而特意打造的,有的殖民地人民从来不曾认领之(比如中东社会和拉丁美洲社会),可是中国人从梁启超开始就有点相信我们确实具有某些国民劣根性,“五四一代”更是从殖民者手里接过这道枷锁,十分虔诚地戴在自己的脖子上,而且主动地越勒越紧。

  鲁迅一辈子最主要的文化工作,就是让国人相信,我们中国人在精神上、道德上、教养上确实不如西方种族,确实具有国民劣根性。我们的语文教师,结合鲁迅的作品,这样给青少年一代灌输国民劣根性学说和逆向种族主义思想,已经灌输了大半个世纪。

  至今为止,深受“五四”文化熏染的咱们这几代人,对这样的谬论依然深信不疑。但是,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将不会认领这种枷锁,他们必然起而将这样荒唐的精神枷锁砸碎。

  文化资源上的回归

  砸碎了上述三重精神枷锁,中国人将会明白,文化权利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组成部分。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仰仗自己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所以,往后的三十年,必是中国社会向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三十年。“五四一代”所砸碎的,我们必将修复。

  中国的人文文化和道德文明,以周代为起源的话,一直到康有为、梁启超时代,指导中国人的生活长达三千余年。戊戌变法时期,康梁在主张学习西方社会的器物和制度的同时,坚定地捍卫中国的精神文化。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岁月中,虽然梁启超于1902年写过《新民论》,一定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殖民者对于中国国民性的若干诬陷性描述,但是他很快就觉悟过来,不再从文化优势方面解读西方势力的扩张。尤其是他考察过一战刚刚结束的西方社会以后,更是对西方文化完全失望,转而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企图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挽救世界的良方。

  康有为更是从不间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以拯救中国的覆亡。他甚至参照西方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经验,积极主张将儒学宗教化,要求政府以儒教为国教,以此拯救中国、造福世界。他成立孔教会,主持祭孔仪式,号召读经,都是为了借助中国的文化认同,维系中国的凝聚力,与一切正在掠夺或窥伺中国大地的虎狼国家博弈。

  当代“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代表性学者康晓光的一段话,可以用来赞颂康梁师生二人。康晓光说:“一百多年后,重温他(康有为)的那些文章,我们不但能够感到一种高瞻远瞩的伟大智慧,还能够体验一种不可战胜的自信、博大恢宏的气度、死而后已的责任感、对理想的无限忠诚、挑战社会潮流的无畏勇气和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承担。”

  “五四一代”逆康有为思想而行之,实际上是精神崩溃后慌不择路所致。如果说他们当时那种惊世骇俗的选择还有若干现实的理由,今天,我们如果还要沉溺在“西方崇拜”之中,实在找不到一丝借口。文化上我们唯一的正道就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正统,在某种意义上回归康梁之道。这将是往后三十年间文化运动的主旋律。

  至于“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之类的格言,当然也不可不提及。因为简单的复古之路,世界上从来不曾出现过。

  国家认同危机的解除

  在解决文化回归的同时,往后三十年将会化解目前的政治认同危机,出现较好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当下各类观念和思想之纷乱,恐不亚于战国和“五四”时代。这种纷乱不但造成了政治认同的危机,甚至造成了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危机。

  “五四一代”的思想遗产,给几代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离心力,许多学富五车的精英人物,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哲学、思维方式、讨论问题的立场,都是西方的,他们的言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代表西方利益。中国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三十年之后,当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甚至主导性国家之后,中国的政治凝聚力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民族认同危机将会大大缓解。

  当这一切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正是今天的“80后”、“90后”、“2000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体人群的时候。那时候,正好是鸦片战争发生两百年纪念日。两百年的苦难和屈辱毁灭了几代人的幸福,但是没有毁灭这个伟大的民族和国家。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经过两百年的生死煎熬和拼搏,将会把猖獗一时的西方文明约束为一种地方文明。当“80后”、“90后”、“2000后”也像我们这一代一样退居社会边缘的时候,也就是再过30年,他们的后代将会使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的主导性文明。

  (文章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 摩罗 来源:环球财经】

标签:中国   文化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