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美国是世界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劳江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自1989年联合国授权各国讨论气候变化公约以来,几近20年,但时至今日,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尚未完全落实下来。其主要原因是自称“负责任”大国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不积极,而且耍花招并背弃承诺。
十分严峻的气候问题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在经过美国佛罗里达南端的时候,才只有三级,但一进入墨西哥湾,立刻上升为五级,风力达17级以上,使新奥尔良遭受空前灾难。原因是墨西哥湾的海水因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变得非常暖和。一些国家有关部门长期统计显示,随着海洋温度的上升,上世纪70年代后,地球上的强台风增加了。今年10月17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告说,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洋冰面减少、气温升高、野生生物死亡等后果。与此同时欧洲专家还发现由于气候变暖,西欧最高峰-勃朗峰近两年升高两米多。英国自然灾害专家比尔•麦圭尔经研究推论出,由于气候变暖,可能引发包括飓风席卷纽约、海啸摧毁北大西洋沿岸、2030年地中海沿岸沙漠化等十大灾难。与此同时,世界观察研究所专家说,到2015年,全球人口达到800万的33个大城市中,至少有21个沿海大城市将受到水位上升的威胁。届时,全球超过1/10的人口将受到影响。德国科学家还预测,人类离安全气候的边缘只有两摄氏度,也就是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两摄氏度,人类的生存条件就要受到威胁,人类社会就将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比如全球可能有35亿人出现饮用水危机。两度的危险指数提出后,英国经济学家斯特恩出版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一书,提出,为了不超过两度的界限,全世界必须在2030年前采取一致行动来进行减排,行动越早损失越小。国际社会认同这一观点。
国际社会为减排努力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迄今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它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20世纪上半叶,美、英、日等国发生 了“八大公害事件”,暴露出了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实现,臭氧层遭破坏、气候变暖、生态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全面暴发。后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步伐也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痛定思痛,多年来,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成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1990年该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份气候变化评估告,确认了人类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组织谈判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公约》正式生效。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在柏林召开的会议,通过《柏林授权》决定开始谈判发达国家具体的减排义务。1997年12月的东京会议达成《京都议定书》,定量确定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然而时至进入2008年倒计时的今日,发达国家的减排限额量尚未能完全落实下来。搅局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美国出尔反尔存心不良
要减排就要大量的钱,需要改造能源系统和工业体系,甚至关掉一些企业,增加成本,经济利益受影响。大企业主不高兴,与大资本家坐一条板凳的某些发达国家的当权者也不愿意。1997年的京都会议上,以及后来的多次协商中。以美国为首的某些发达国家的代表们一直是置协议要求发达国家减排指标于不顾,强烈指责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硬要把发展中国家拉进来与他们共同减排。这是极不公平的。因为,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时至今日,仍然如此。美国大约消耗全球能源的1/4,排放出世界近30%的温室气体。而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增加是近年的事,所以目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的。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5月在曼谷会议上所表示的,美国这个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二、西方尤其美国安逸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美国人口占世界6%,却消耗世界能源年产量的1/3。一个美国人的电力消费相当于18个中国人。美国城市一般家庭每年平均用电量为1.56万度,特殊家庭用电量则是天文数字。戈尔一家2006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足一年时间就用掉19.1万度电。又如一个美国婴儿用纸量相当于中国30个婴儿的用量。三、拿中国、印度的绝对排放量与美国相比不公平。如中国人均排放量为4吨,仅是美国的1/6。四、发达国家处于产业链高端,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如英国“新经济基金会”政策总裁西姆斯所说,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西方国家把工厂转移到中国内地。五、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品,无疑是发达国家消耗成品却把制造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留在了这些国家。据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10月19日道,英国政府出资进行的一项研究告称:“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1/4来自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实际上,还有些产品,跨国公司将其转移到中国生产。
尽管《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减排指标,他们又遭到无端指责和苛刻要求,但从保护全球环境出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不仅有近期行动,而且有长远规划。中国于2006年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作为基本国策。从2006年开始,中国单位GDP能耗指标即开始下降,2007年上半年下降速度更快,为2,78%。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而自称“负责任”的超级大国-美国,在指责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同时,却在布什上台后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给美国经济带来负担。不仅背弃承诺,在减排技术上还进行封锁。“碳捕获和储存”(CCS)是一项减排新技术,即把煤炭燃烧后的产生物捕获起来,然后液化,输送到封闭的地方-地层里面,埋起来,不参加大气循环,二氧化碳就不会增加。但目前美国等掌握这项技术的西方国家却不肯通过国际合作渠道低价转让。而是计划在2015年前使之商业化,以赚大钱。这叫做要逼发展中国家减排,又要在他们减排的过程中让资本家赚大钱。不肯转让技术,却大肆转移污染。美国《新闻周刊》说,2006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旧汽车、旧铁钉、废纸等废品达67亿美元。美国每年输出到中国的垃圾占垃圾出口的四成。2007年10月,印度喀拉拉邦官员发现了一批来自美国纽约的装有腐烂食物的一批集装箱。当地政府下令将这些集装箱送回美国。
自称负责任大国的美国,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在奉行一条外化危机、转移污染、推卸责任、谋取利益、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路线。
(《环球视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