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驳史盲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明史部分75大谬误

2025-02-27 观点 评论 阅读
袁腾飞这厮最近在网上可谓是大红大紫,余刚最初不明真相,听了此君的两宋风云后对这厮也是有些好感,听说此君即将出书,余也是十分期待。直到余看到此君的这一神作,对其的敬意顿时不存万一。里面不光诸多谬误,且主观无比,其行令人发指,盲目贬明褒清,对明朝则动辄称其“最黑暗”“王八蛋”,对犬清则称其“最圣明”,其奴颜婢膝之态,昭然若揭矣!且余观其言论,考证未有半点,扯淡连篇累牍,名为“袁腾飞说明史”,实则民间传说与野史杂糅,妄语之处,不可胜数。余虽才疏学浅,但对明史亦略懂一二。然以余之水平,观其书只两遍,便找出谬误并些许混蛋逻辑言论计75条。对此宵小妄语,余虽怒其所言,然只置之一笑,毕竟其乃一家妄语,应无甚大碍。然最近数人皆读罢其书便同余侃明史,其思想与袁如出一辙,皆斥其黑暗。袁之误人子弟,由此可见一斑矣。对此诋毁明朝且已成恶果,误人子弟之事,余不能坐视不理,须斥其谬论,还我大明威严!余虽人微言轻,亦当陈其所谬!袁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然所著之书竟是如此水平,史观竟如此不堪,功底如此之差,其导师若知,盖当无地自容矣!

驳其谬论前,先普及一下明史知识,现代学者了解明代历史,主要是通过五部史书:明史官所修《明实录》;清夏燮所著《明通鉴》;清廷所修《明史》;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清谈迁著《国榷》。辅以《万历野获编》;《三垣笔记》等诸多明人笔记与《嘉靖以来首辅传》;《明季北略》等其他重要史书及《廿二史札记》等前人所得。余才疏学浅,未曾拜读《明实录》与《国榷》,其余倒多多少少有所涉猎。然余观袁腾飞先生之言,却似乎从未摸过这些史书,即使摸过也是不求甚解。望诸位勿被此君蒙蔽!好,就此打住,咱们开始。写这个只指其硬伤以及对其观念的质疑,对于若干混蛋言论诸如什么“明朝是世界上最黑暗的朝代”以及对概念的曲解比如“不上朝”等于不办事等先按下不表。
1.P196“这是明太祖真容,你给他画成这样,他宰了你。你美化他,把他画得跟秦皇汉武似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他也宰了你。”

看完此条,第一印象就是袁老师不读史书。《明史·太祖本纪》载:“(太祖)比长,姿貌雄杰,奇骨灌顶,质疑廓然,人莫能测。”袁老师的故事,估计出自《菽园杂记·卷十四》:“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里面只是说“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只是没赏画师而已,可哪里说什么“画得像也杀你,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杀你”?杀画师一说出自民间传言,可也没说什么“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杀了你”,传说中最后一个画师也没被杀,反而让太祖大为满意。袁老师张口就说:“画得像也杀你,画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杀你”,真是能发明历史啊

2.P196"276年里有121年皇帝不上朝,上朝也不干好事."明确实有皇帝长期不上朝的案例,但只是神宗30年未上朝,世宗25年未上朝,熹宗,武宗,穆宗也常常不上朝,可这加起来最多也就七十余年,121年之说敢问袁老师从何考证而来,余才疏学浅,还望不吝赐教!上朝不干好事一句过于荒谬,不值一驳.

3.P196"你看那朱元璋就不干好事,一个典型的暴君"此句真是让人笑掉大牙!太祖不干好事,何以一统天下我也不多驳,就引《明史·太祖本纪》的一段评价,望袁老师切勿扯淡,认真读书!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明史·太祖本纪》

4."这家伙贼王八出身嘛……这种王八蛋一当政,必然是采用暴政。"这里我就要质疑袁腾飞老师的观念了。太祖以一介布衣奄奠海宇,你不敬佩就算了,反而称之为"贼王八",敢问,讨过饭就是贼王八?你身为人师不以身作则反而如此妄语,敢问你算老几?
5.P197“朱元璋原来叫朱重八,俩八嘛,二八一十六,是不是他们家十六个孩子,前面那些全死了,然后就剩他。也可能是十六号生的,是吧。”啧啧,袁老师不读书的毛病又犯了。《朱氏世德碑》载:“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盱眙后,戊辰年。”太祖行四,与堂兄共排,因而名“重八”,何来“他们家十六个孩子或者16号生的”?

6.P197“不能写‘肇祖元皇帝狗剩’,或者铁蛋”史载太祖父朱五四朱初一曾祖父朱四九高祖父朱百六。《明史》载:朱元璋追尊其高祖父朱百六为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父朱四九为恒皇帝,庙号懿祖;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庙号为熙祖。哪有什么肇祖元皇帝,肇祖元皇帝乃清朝追尊其始祖猛哥贴木儿所用谥号,怎么乱入到这了?也许这是我钻牛角尖了,可谁让您乱说呢

7.P198"洪武十三年,他说宰相胡惟庸谋反,就用这个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叫胡狱。"胡党株连者达3万,非两万。《明史·胡惟庸传》:“帝发怒,肃清余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

8-13.P198"第一次就杀掉胡惟庸极其下属两万多人……李善长当时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封国公,开国功臣之首,太子朱标的老师,要上法场开刀。马皇后就不干啊,因为那个马皇后是中国历史上的贤后嘛,她就不干。不干她就不吃饭,绝食,哭。朱元璋说别的我什么都可以听你的,这件事你别管,我要为朱家开万世太平,你别管。后来这马皇后就说,你看一般的老百姓家里啊,这家长都知道尊重老师,逢年过节还给送送礼什么的,知道师恩深重。你说咱们皇家竟然要把孩子的老师杀死?朱元璋说你甭管,李善长谋反呢。马皇后听了直乐,说他七十多岁他谋什么反,他七十七了还是七十几了,他谋反能当几年皇上?他这是不可能的事么。朱元璋不听,最后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全部杀掉,开国的文臣都杀光了。"这段话袁老师讲得真是漏洞百出!足见其不读书矣。讲得完全乱了,首先,胡案发于洪武十三年,李善长被株连死于洪武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七,什么叫当时七十七?至于说他太子朱标的老师则更是莫名其妙,他何时成了太子老师的?《明史·职官志》倒说过:“乃以朝臣兼公职: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可太子太师职能是“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教谕焉”且“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与太子教导之职无与也”。第三,马皇后劝免一事,出自《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首先此乃马皇后劝赦宋濂,宋濂倒是太子之师,可这事与李善长何干?其次,马皇后确实不吃饭以谏,可何曾恸哭?还有,《明史·李善长传》载“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谋逆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由此可见,李善长之罪实乃知谋逆不发举,袁老师所述什么马皇后听了直乐之类,纯属子虚乌有了。况且,《明史·李善长传》载“李善长子祺,徙江浦,久之卒。祺子芳、茂,以公主恩,得不坐。”由此可见也不是一家全部杀掉。仅一段话就被余找出六处谬误,不知袁老师情何以堪。
14.P198“经过这个史无前例的两次政治运动,三万五千多人啊”共四万五,非三万五

15.P198“九个国公,二十多个侯全杀掉”……行了,啥也别说了,咱们上史料:《明史·常遇春传》:“(常遇春)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安置茂于龙州。”《明史·邓愈传》:“(邓愈)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明史·李文忠传》:“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明史·汤和传》:“……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我只举了一部分,仅这一部分就有4公病卒而非太祖所杀,不知袁先生何以得出朱元璋把九个国公,二十余侯全杀掉的结论?难道是您让太祖把他们杀掉的?活人您都能给忽悠死,在下佩服。

16.P198“徐达背上长疮,不能吃发物啊。结果他偏偏送蒸鹅让徐达吃。徐达吃完了这个蒸鹅之后,这个疮就崩裂了,然后就死了。徐达是含着眼泪吃这蒸鹅的。想当初他跟这徐达简直就是铁哥们儿,亲兄弟那种感觉,他也下得了手。你看这王八蛋狠的!”

蒸鹅,又见蒸鹅。此传闻出自明徐祯卿《翦胜野闻》:“徐魏国公达病疽,疾甚,帝数往视之,大集医徒治疗。且久,病少差,帝忽赐膳,魏公对使者流涕而食之,密令医工逃逸。未几,告薨。亟帝,帝蓬跣担纸钱道哭至第,命收斩医徒。夫人大哭出拜帝,帝慰之曰:「嫂勿为后虑,有朕存焉。」因为赒其后事而还。”以及明王文龙《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就说:“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衣卫就能解决问题。为何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或者,你既然要赐死,他病重的时候你派几个庸医就差不多了,何苦自往探视,还大集医徒,让他病快好后再赐死。再有,为何此事时无任何记载,只在百年后的野史笔记中出现?明史大家吴晗也未曾考证就轻用,使得此野史影响极为广泛。袁老师也不求甚解,听之信之,治史的态度何在?

17.P198“当初徐达的夫人进宫跟马皇后聊天,是妯娌俩的那种感觉,当他是哥们儿,一块打天下,妯娌俩聊天就没什么顾忌。说你们家房子真大,真好。那当然是说皇宫真大、真好了。朱元璋一听,马上命令人把这个徐达的夫人乱棍打死。你什么意思,你嫌我们家,你说我们家房子大,房子好,你有觊觎帝位,不臣之心。打死之后告诉徐达,说你这媳妇太坏了,这是祸害,我把她打死了,你谢恩吧,徐达还得谢恩。”不好意思,这段我实在是没有查到,还望袁老师不吝赐教,这段诸多史籍上都未记载的故事您是从何处得来的?
18.P198“开国之后他自己写诏旨,功劳最大的,第一就是徐达嘛”……《明史·李善长传》:“时封公者……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明史·徐达传》:“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成为第一乃是死后之事,怎么成了开国后?
19,20.P199“?设立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学士入职内阁,帮助他看折子,批这个折子,对,就让他们干这个。这些翰林学士品级很低呀,六七品、七八品的样子,品级很低。所以不会对这个中央构成威胁,到他以后的皇帝,成祖、仁宗、宣宗,到宣宗朝,翰林学士品级就越来越高了,到后来就二品一品,到最后学士管部,由各部的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

不了解明代官秩就不要瞎讲。一段话漏洞百出。《明史·职官志》载:“翰林院学士一人,正五品。……学士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哪有什么翰林学士入内阁,总共翰林学士就一人,难道一人兼四职?翰林学士正五品就不高了,您大概还嫌正五品不够低,说什么,六七品、七八品的样子还“后来就一品二品”不是胡扯是什么!

21.P199“内阁实际上就变成了宰相。但是它比原来的宰相的权力大大的缩小了。”明代内阁拥有票拟权。使它对皇帝权力的限制,超过过去的宰相,何来权利大大缩小之说!

22.“这个中国的宰相由独相、群相到废相,彻底没有了。”明中叶后大学士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握宰相之权,何来彻底没有!

23.“这三司的级别是这个都指挥使司最高,正二品。然后这个布政司是正三品,按察司是从三品。”……三司是官署名啊, 又不是官名,袁老师啊,您咋把官署都加上品级了?在下佩服!
《明史·职官志》:“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可见袁老师说的品级纯粹是胡扯了。

24.P201“你的皮做成那个法鼓,就是那个县衙门口那个,百姓击鼓鸣冤,那鼓皮都是贪官皮。然后做这个县官椅子的坐垫”

太祖剥皮实草没错,可那是把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皮场庙”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什么时候成法鼓和坐垫了?

25.P202“有一个官员叫钱宰。这哥们儿上朝啊,朱元璋就问,老钱啊,昨晚干吗来了?钱宰说玩儿牌,纸牌,打拖拉机。跟谁玩儿了的?我们部里的老赵、老孙、老李一块玩儿,所以结果呢?玩儿着玩儿着发现少了一张牌,玩儿不下去了。朱元璋微微一笑,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牌,这是不是你昨天丢的那张牌?钱宰一看吓的,隆冬季节内衣都湿透了。那说明跟他玩儿牌那帮人里有一个人是谁?锦衣卫,特务。”不好意思,此故事我还是没查到。不过我基本可以断定此故事是胡扯了……《明史·钱宰传》载:"十年乞休。进博士,赐敕遣归。"人家洪武十年就退休了,锦衣卫洪武十五年才设,上哪跟他玩牌去,你这不胡扯嘛。
26,27.“写《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吏部尚书,太子的老师。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你昨天晚上干吗?喝酒来着,开家宴,喝酒。你都跟谁喝?你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很高兴,你没骗我。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是吧,你看这玩意儿,这特务到无孔不入的这个地步。”一段话又有两个问题。《明史·宋濂传》:“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明年致世……”宋濂致世的时候也只是个学士承旨,什么时候成吏部尚书了?袁老师您给他加的?其次,《明史·宋濂传》载:“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太祖也只是问他座中的来客是谁,什么时候问他“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了?袁老师你帮着问的?

28,29,30.P202“有个大臣也讨厌,给皇上上一道折子,一万七千字,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这么厚,拉下去一百板子!正打着呢,皇上看着折子,哎哟,这小子说得还有点儿道理,把他召回来,已经打烂了。”行了,一段话又三个错。袁老师,您改错误集中营得了。《明史·茹太素传》:“(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因令中书定奏对式,俾陈得失者无繁文。摘太素疏中可行者下所司,帝自序其首,颁示中外。”首先,什么叫“你难道不知道皇上认不了那么多字?”《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古通今,所传御制集虽不无词臣润色,然英伟之气自不可掩。至如凤阳《皇陵碑》,粗枝大叶,通篇用韵,毕非臣下代言也。”可见太祖的学问,袁老师您未必比得上。其次,太祖是“令人诵而听之”,怎么改看折子了?第三,这里何曾提到“已经打烂了”?您帮着打烂的?

31,32.P203“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有打死大臣的事发生,就在午门外边受杖。朱元璋这个老东西越到晚年越厉害,这家伙可能有更年期,心理阴暗,到晚年动不动一点儿小事就动用廷杖。”首先,每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打死大臣?您受累,看看仁宗,孝宗他们。其次《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洪武十八年,诏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覆谳,然后奏决。二十年,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二十八年,又诏曰“朕起兵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循律典,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又尝与懿文太子出郊,亲指道旁荆楚,谓太子曰“古人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当念之。”是帝未尝不慎重刑狱。盖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固帝之深识远虑也 。”明祖万年去严刑,何来“越老越狠”一说?

33.P205“太祖皇帝一共二十五个儿子”……《明史·诸王年表》:“太祖二十六子,懿文太子外,皇子楠未封。”您莫名其妙把太祖一儿子整没了,损不损啊
标签:老师   这个   皇帝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