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汉奸”渗透:互联网成为美国又一武器
美国斥巨资扶持“网络汉奸” 渗透中国互联网
【侨网讯】掌控互联网对美国有重要战略意义:拦截信息,搜集情;快速广泛传播美国声音掌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输出美国价值观;支持“颜色革命”;扶持所谓“敌对”国家和“看不顺眼”国家的反对派,干涉他国内政,扩展美国势力范围;战时先发制人,干扰对方通讯和指挥系统。
西方网谍盯紧中国 助"网络汉奸"加紧渗透
茨曾经说,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络是美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因为“这些新科技让“独裁政府”难以控制信息。”一名美国前情官员谈到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价值观时说,这比派特工到目标国或在目标国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2009年6月,美国政府以妨碍互联网自由和信息流动自由为由对我“绿坝”软件提出异议并施压恐怕也与其向中国的渗透意图有关。
据香港某传媒称,美国情机构每年出资数千万美元资助“网络汉奸”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他们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哲瓦在线”是由美国官方机构和海外“藏独”组织合作进行的秘密项目。“哲瓦在线”任务是,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渗透、策反,制造谣言引发动乱并搜集中国情。一名曾在“哲瓦在线”工作的藏族青年醒悟后揭露说,这个组织就是一个听命于美国的网络间谍机构,拿美国人的钱,受美国人监督,并为美国人服务。香港大公发表的《防美日网间舆论扰华》一文称,经常在网上发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不简单,他们受雇于美日间谍机构。
官媒反击:美资助「网络汉奸」
【明专讯】《人民日》属下环球网、人民网等多个官方传媒昨日发表多篇评论,反击希拉里有关互联网自由的谈话,指摘美国干涉内政,其所谓的网络自由本质上是「美国控制下的自由」。内地昨日仅少数传媒刊出希拉里的讲话,网络转载多被删除。
Google只是华府棋子
环球网刊出署名「劳江」的评论《互联网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武器》,指美国现时独掌一台根伺服器,掌控世界互联网,是为蒐集情、传播美国声音、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所谓「敌对」国家和「看不顺眼」国家的反对派等,在中国资助「网络汉奸」,对网民思想进行渗透、策反。
人民网亦刊出《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一文,指美国说一套做一套,FBI亦秘密监控国民电邮和电话。又指互联网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新手段,Google只不过是政府的一隻棋子。
互联网成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又一武器
发布: 2010-1-22 : 劳江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考虑到未来战争的需要出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连接美国的四所大学。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和数量得到很大发展,逐渐扩展至全世界。1989年9月,在美国政府资助下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40年来,美国一直利用互联网发源地优势、掌控互联网主动脉优势、握有互联网核心技术优势,控制着全球互联网,成为互联网霸主。
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也设在美国。从技术上讲,一旦某个国家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封住或删除,这个国家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消失,特别是管理根服务器的ICANN是向美国商务部负责,并受美国商务部制约,其他国家的法律对它无任何约束。2004年4月,由于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分歧。“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三天。
控制互联网管理权
在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美国独掌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状况令许多国家担忧和不满。多年前,许多国家便表示希望将管理权交给联合国或以国际合作模式共管。欧盟称,国际互联网是全球共享资源,理应由所有国家共同管理。一些发展中国家指出,早期进入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家大量鲸吞域名,自己只能分得剩余的有限资源,要求与美国分享互联网管理权。对这些意见,美国上下极力反对。
2005年3月美国《国防战略告》明确将网络空间和陆、海、空、航天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优势的五大空间。同年6月30日,美国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国要无限期保留对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监管。声明称,交给联合国管理或由各国政府合作管理将会妨碍信息自由流动,互联网容易被滥用,全球监管更难展开。
为阻挠2005年11月在突尼斯召开的关于互联网问题的会议讨论互联网根服务器监管问题,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写信给当时欧盟轮值主席英国外长,表示美国重视互联网管理权,支持非赢利性民间组织ICANN(实际为美国商务部下的准政府机构)来管理和协调互联网。她称,私营管理模式可保证互联网的安全和稳定,建立新的政府间管理体系可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以423票对0票通过决议,要求美国政府明确向世界表明,美国控制互联网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加州共和党议员约翰 杜立特甚至说什么:“美国发明了互联网。它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美国的纳税人为其提供了资金,联合国想拿走这个礼物,以增加其权力的举动必须被阻止。”
利用互联网推行霸权主义
掌控互联网对美国有重要战略意义:拦截信息,搜集情;快速广泛传播美国声音掌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输出美国价值观;支持“颜色革命”;扶持所谓“敌对”国家和“看不顺眼”国家的反对派,干涉他国内政,扩展美国势力范围;战时先发制人,干扰对方通讯和指挥系统。美国著名军事预测学家詹 亚当斯在其所著《下一场世界战争》中预言:在未来的战争中,计算机本身就是武器,前线无所不在,夺取作战空间制空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计算机网络里流动的比特和字节。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美国有关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产品制造过程中就根据政府意图事先做好了日后对全球进行信息控制和制裁的准备。早在2002年,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份美国中央情局网络间谍计划。道称,中情局寻求进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银行以及政府机构电脑系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掩人耳目,中情局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民间身分为幌子与谷硅高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任何内容的间谍软件。间谍软件以捆绑方式和其他软件一起当用户安装实用软件时它悄悄地进行自动安装。
2005年12月《纽约时》也道:美国国家情部门与美国电信企业合作开发了一个程序用以截听外国互联网通信。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06年1月11日的道还称,数年前,中央情局增设一专门机构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互联网上窃取他国情。该机构负责人埃利特 贾迪勒斯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通过监控互联网,中情局获得了大量有用情。尽管伊朗此前一直试图隐藏正在从事的核研发工作,但通过互联网,中情局获得了伊朗研发核武器的大量图片,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改变了线人被伊朗处决后,中情局一直徘徊在伊朗国门外的局面。这位负责人还称,自互联网在全球广泛利用以来,中情局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它的监控。为保存监控获得的资料及情, 中情局建立了三座录相带图书馆。
《纽约时》称,社交网站这种21世纪的“新宠”在格鲁吉亚、埃及、冰岛的抗议示威活动中都起到了帮助作用。2009年4月发生在摩尔多瓦的未成功的“颜色革命”因有美国社交网站Twitter参与鼓动,被称为“Twitter”革命。美国索罗斯开放社会研究所中还有专人负责研究利用互联网在“封闭社会”推动所谓“民主运动”。2009年6月伊朗大选后局势一度动荡不稳。反对派利用Twitter 、 Youtube等社交网站传送不实信息、发泄不满、串联示威,美国认为找到了对付伊朗的有效工具。当6月15日Twitter要按计划进行系统维护时,白宫竟下令要其推迟维护时间:“伊朗正处于决定时刻,Twitter显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你们可以让它继续工作吗?”Twitter创始人见网站成为美国政府的“政治工具”兴奋不已。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说,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络是美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因为“这些新科技让“独裁政府”难以控制信息。”一名美国前情官员谈到通过互联网输送美国价值观时说,这比派特工到目标国或在目标国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容易。2009年6月,美国政府以妨碍互联网自由和信息流动自由为由对我“绿坝”软件提出异议并施压恐怕也与其向中国的渗透意图有关。
据香港某传媒称,美国情机构每年出资数千万美元资助“网络汉奸”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他们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哲瓦在线”是由美国官方机构和海外“藏独”组织合作进行的秘密项目。“哲瓦在线”任务是,利用互联网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渗透、策反,制造谣言引发动乱并搜集中国情。一名曾在“哲瓦在线”工作的藏族青年醒悟后揭露说,这个组织就是一个听命于美国的网络间谍机构,拿美国人的钱,受美国人监督,并为美国人服务。香港大公发表的《防美日网间舆论扰华》一文称,经常在网上发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不简单,他们受雇于美日间谍机构。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对互联网也十分重视。特别是通过社交网站“脸谱”、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图片共享网站flicker 和 twitter这些平台传递美国信息,声称,要以网络力量来应对那些打压国内媒体的国家。
为维护霸权地位组建网络战部队
2002年,布什总统发布第16号“国家安全总统令”命令组建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支网络黑客部队。依赖技术优势,2004年美国国防部提出网络战设想。当年夏天,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秘密文件,同意国防部对敌方电脑发动“黑客式毁灭性”袭击。2008年初,布什又就赋予国防部更大的网络战反制权表态,允许美军主动发起网络攻击。要求美军具备进入任何远距离公开或封闭的计算机网络的能力,然后潜伏在那里,保持“完全隐蔽”并“悄悄窃取信息”最终达到摧毁对方系统,破坏对方指挥控制,甚至控制对方的商务、政务等民用网络。2008年9月18日美国空军成立网络司令部,称其任务是保卫自己的网络安全和进攻他国网络。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期间也一再强调互联网对美国的重要性。就职不久,他要求有关部门对美国网络安全做出评估,并要为更大方位地实行信息霸权做准备,继续完成控制新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的工作。2009年5月29日美国政府公布网络安全评估告。告称,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已成为美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和军事威胁之一。评估告强调,美国必须向世界表明,它正严肃应对这一挑战。在这一背景下,5月30日微软宣布关闭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朝鲜五国MSN服务。世界舆论认为这并非是什么应对挑战,纯属信息制裁。
2009年5月31日《纽约时》一则道称,如今,几乎美国所有大军工企业都与美国军方情机构有网络合同。其中包括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通用电力公司、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以及雷神公司等。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通用电力公司主导“进攻性网络战”,包括寻找其他国家电脑系统中的弱点,开发软件工具进入他方系统或盗取敏感信息或使他方网络陷入瘫痪。
为占据网络战中的优势地位,2009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创建网络战司令部。五角大楼发言人惠特曼称,新司令部“只有防御性”。可谓愚蠢的掩耳盗铃,新司令部的成立意在整合分散在美国各地的高科技军事单位,加强防御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进攻性,必要时,先发制人,对眼中的敌国发动网络战。五角大楼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强调网络是战争领域,是“军事前线”第一次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国中央情局在伊拉克购买的打印机中安装病毒芯片,在战略空袭前摇控激活病毒,使伊拉克防空指挥系统程序紊乱,指挥失灵。根据对美军黑客项目跟踪13年的防务专家乔尔 哈克的评估目前美军网络战部队约有8万多人,在网络战武器方面,已研究出2000多种病毒武器,如“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陷阱门”等。(《环球视野》)
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
:张敬伟 文章:人民网
周四晚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网络自由发表讲话。批评中国的意味浓厚---指责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限制;要求中国对包括谷歌在内的美国公司所受网络攻击进行“彻底透明的调查”;声称“限制信息享用自由,或损害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国家有跟不上下一个世纪发展进程的风险”;表示愿以“坦率且始终于一”的态度化解与中国在互联网自由方面的分歧。
前有谷歌事件的发酵,后有希拉里的网络讲话。虽然其助手声称并非针对中国,但明眼人看得出,美国是利用谷歌事件拿中国开刀,并在全球范围内覆盖起一张网络外交的大网,作为推展“巧实力”的凭借,维持其在“后危机”时代的一超独霸地位。对此,美国媒体将之成为新的“克林顿主义”。其实,这个“主义”和美国曾经推行的其他“主义”(如新孤立主义、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等)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撤掉覆盖在美国互联网外交上自由和民主的矫饰面纱,祛除老生常谈的价值观内核,就只剩下了虚伪的“实用主义”。
所谓“虚伪”,是指美国一直在互联管理上秉承双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
从希拉里国务卿对中国网络管理的指责看,似乎美国国内的互联网管理绝对“自由”,网民享有无障碍的“冲浪”权力。其实不然,根据美国的爱国者法案,为了反恐需要警方有权搜索公民的电子邮件通讯,甚至可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监视公民通讯。据美国司法部的调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2002-2006年间,通过电子邮件、便条和打电话等方式,窃取数千份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此外,据2007年度美国《信息自由法》解密文件显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创建有“数字信息收集系统网络”,用于秘密窃听和监控邮件。
此外,在美国经常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国网站,并要求中国调查谷歌被攻击的时候,殊不知美国建有专门的黑客部队,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黑客精英为美国服务。美国每年都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黑客大赛,甚至将这种比赛拓展到海外。据美国防务专家乔尔·哈丁估计,美军目前约有3000-5000名信息战专家。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叫嚣谷歌被攻击的时候,中国第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被攻击,而百度的域名注册服务商就是美国的“Register.com inc.”。美国在指责别国的同时,美国是不是也该调查一下本国黑客的作为?
事实上,互联网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虽说在虚拟空间没有国界之分。但由于现实世界的深度介入,因此主权观念和法治监管还是必要的。没有人怀疑美国对本国互联网的有效监管,但是如果说美国只承认本国对互联网监控的合理性,而批评其他国家的监管。显然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仅霸道,更是虚伪。
所谓“实用主义”,是指美国为了本国利益,什么手段都可以采用,这个时候就忘了所谓的价值观,也不管对方是盟友还是敌人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美国就会出手。现实世界如此,互联空间也是这样。
在对待美国界定的“无赖”国家上,美国政府除了动刀动枪和经济制裁,就是进行“信息制裁”。如2009年5月,微软公司就按照美国政府的授意,切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的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而在伊朗大选前后,美国为了支持选举失利的改革派,利用推特(Twitter)帮助反对派制造舆论声势。可见,在对待敌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是一种实用的制裁工具,互联网充当着美国政府颠覆这些国家的“打手”和“帮凶”作用。
即使是对待欧洲这样的盟国,美国也会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全球电子监控系统,搜集一些商业机密,提供给本国企业。如帮助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争夺民航订单等。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互联网成为美国发泄对华意识形态意见的主要载体,并成为遏制中国的新手段。美国除了批评中国的网络监管,还支持反华势力在美设立各类网站,诋毁中国形象,并提供和升级各类破解工具,误导中国网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利用互联网推行所谓民主的价值观、干涉他国内政的时候,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巨头,立刻成为本国政府的棋子,政商联动,商业角色被政治所劫持。在此情势下,微软和谷歌在其他主权国家的商业布局,事实上就成为美国利益渗透的毛细血管。
只要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绝对霸权,美国政商两届就会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工具,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为美国的互联网外交所迷惑,必须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抵御美国在虚拟空间发起的全面渗透和侵入。
揭密美国“网络外交”
发布: 2010-1-22 | : 赵岭 -《21世纪经济道》
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上午9点半,美国国务院创新技术高级顾问Alec J Ross通过twitter提醒记者关注其即将参加的一场有关互联网自由的研讨会。
由于国务卿希拉里关于互联网自由的讲话将在一天后发表,Alec当天需接受13家媒体采访,因此其并未接受本记者对其提出的电话采访要求,但“最新消息会在twitter上更新”。
大约20分钟后,Alec发表完讲话匆匆离席,随后,其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称“很抱歉有事先走一步”。
当Alec忙于四处接受采访,替希拉里讲话“吹风”的时候,Jared Cohen也悄悄更新了他的twitter信息:希拉里将于明天就互联网自由发表讲话。
Jared Cohen服务于希拉里政策规划办公室。Jared对本记者说,“我于2006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那个时候,没人会把facebook或任何其他线上交流网站当作严肃的交流工具。但一切在2008年初改变了。”
目前,Jared在twitter上拥有近32万名“追随者”,这些人会在其更新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网页、手机短信等方式收到更新。而Alec的“追随者”则接近27万。
两人的共同好友名单中,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Howcast首席执行官杰森·利伯曼(JasonLiebman)赫然在列。
之前的1月7日晚,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宴请包括施密特、利伯曼、twitter创始人杰克·杜尔希、Cisco思科副总裁苏珊·波斯特拉姆(SusanBostrom)在内的10名美国IT界高层,晚宴的主要操办者正是Alec与Jared。
5天之后,Google突然宣布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引发全球舆论热议。
希拉里的“80后”科技顾问
Jared Cohen没有深厚的商业背景和从政履历。
根据其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对自己的描述,Jared于2004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并于2006年从牛津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美国国务院,是史上最年轻的国务院工作人员。
Jared向记者介绍,他在2004年就注册了facebook帐号,彼时,这个如今在全球拥有超过3.5亿活跃用户的社交网站刚成立不久,注册权限仅限于美国的几所长春藤名校。
2008年,facebook在政治上的力量初显。
年初开始,facebook网站与美国广播公司合作,就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辩论进行实时反馈,网站用户可就不同议题进行讨论、投票并提问,超过100万名facebook用户参与其中。此后,美国学者提出了“facebook效应”一词,意指facebook在年轻选民中所发挥的作用。
Jared Cohen的名字在2009年6月16日为更多人所知。前一天,他发送了一封email给twitter创始人杰克·杜尔希,请求网站延迟进行原先预计的维护,以便让身在德黑兰的伊朗大选示威民众能通过twitter向世界传递信息。
Jared的个人twitter信息还显示,此前的一个月间,他曾邀请杜尔希等硅谷CEO们前往巴格达,在那里,他们和伊拉克副总理共同讨论如何构建信息网络并传递“twitter精神”。
尽管白宫方面在伊朗大选前曾表示美国会尽量避免发表“可能被认为影响伊朗局势的言论”,Jared Cohen此举仍颇受赞誉。
美国公共事务部副秘书菲利普·克劳利事后曾声称其“维护了言论自由的美国精神,保障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渠道”。
奥巴马身后的Google魅影
一张将互联网技术与外交政治绑在一起的大网早已织就。
在1月20日的“互联网自由”研讨会中,Alec J Ross指出,2009年是希拉里将科技应用于外交的起点。
早在希拉里就任伊始,她就曾询问“在这个人与人的交流已不受地理限制的时代,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的传递信息”。
Alec还以奥巴马2009年6月5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和平讲话为例,解释了网络如何在新世纪[41.66 -3.54%]帮助美国实行内政外交——该讲话“通过网络全程直播”,不受伊斯兰国家电视台的限制。
“希拉里的演讲着重强调互联网自由在目前美国政策中的优先级,讲话的另一个要点,则是如何将新兴互联网技术普及,或者说教授给那些经济和技术欠发达的国家。”
在希拉里推行“网络外交”的过程中,Google的身影若隐若现。
本文开头提及的“互联网自由”的研讨会,其组织者为非盈利性公共政策研究院、华盛顿智库New AMErican Foundation。该智库网站显示,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乃是其“董事会主席”。
其实早在2008年10月20日,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就已通过《华尔街日》向外界正式表达其支持奥巴马的立场,并承认其担任奥巴马竞选团队的“非正式顾问”。
在奥巴马当选后,施密特则成为奥巴马科技顾问委员会的一员。
1月7日希拉里与硅谷大佬们的非正式晚宴后不久,Google通过其官方博客对外界宣布考虑撤出中国市场。
“互联网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平衡点
Rebecca MacKinnon也是参与希拉里讲话前“互联网自由”研讨会的一员,作为网络活跃人士和资深记者,其曾任教于香港大学,被研讨会主持人称为“熟悉网络,也了解中国的人”。
她对本表示,当前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在“互联网自由”和“国家安全”中寻找到平衡点。“即便是西方国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互联网时代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鉴于Google施密特、Twitter杜尔希等与奥巴马政府关系密切,外界视希拉里此次的“互联网自由”研讨会为IT界巨头与政府联姻的标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观察人士胡泳则不同意将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同IT大佬们的利益挂钩。其认为,尽管施密特或杜尔希与奥巴马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仍无法确切推断出两者的因果关系。
“能够确定的是,奥巴马政府正越来越熟练地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外交中去”,他说。
由于现阶段外交与以往任何时候专注于政治与军事不同,而是越来越多地涉足贸易、气候、科技等各方面,胡泳认为,政府必须吸引学术界、媒体、非政府组织乃至民众参与到外交事务中去,而非局限于政客和外交家。
但其也表达了同Rebecca相似的担心。“如果希拉里这一次的讲话整个基调是中国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次讲话肯定是完全失败的。”
外界普遍猜测希拉里此次讲话不仅会表明美国政府在互联网自由议题中的态度,还会对外界发布有关互联网的最新技术。
胡泳认为,如果事实如此,那么“谷歌事件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滚动的雪球”,由此将引发中美关系间的博弈,并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走势产生巨大影响。
1月2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谷歌等外国企业在中国遇到问题,应通过中国法律进行解决,中国政府也愿意帮助它们解决有关问题。“谷歌事件”不应与两国政府和两国关系挂钩,否则就是过度解读。
何还表示,涉及国家安全、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时,监管是很正常的。不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监管,我们也不否认。“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