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魔术不能再玩下去了
金融魔术不能再玩下去了
(2008-10-14)联合早
● 侯若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全球金融体系频临崩溃的边缘。
进入10月份以来,尽管各国政府采取了救市措施,全球金融市场形势却在继续恶化。面对全球股市暴跌,不少人提出,这是市场信心不足造成的。那么,人们对金融市场丧失信心的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一般人的心理,不敢入市是因为怕自己的钱继续赔下去。如果他们知道全球金融市场的惨重损失,信心会更加不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损失已经达到1万4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总产值的50%;今年4月这个数字是9000多亿美元。仅仅半年时间,足足增加了50%。如此惨重的损失是如何造成的?
操的贪婪使风险大增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出现了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潮,从而为金融泡沫埋下了伏笔。10年前,全球未到期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价值总额为7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内总产值的2.5倍;现在,已经高达6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国内总产值的11倍。
在金融市场,钱能生钱,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金融交易不应是耍魔术,更不能空手套白狼,生钱是靠生产领域产生的利润。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生产领域的产值,显然是金融交易泡沫化的表现。在高达600万亿美元的金融交易中,产生1万4000亿美元的损失,似乎又不算什么。如果金融动荡持续,到底有多大损失,大家心里都没底,又有谁敢再在金融市场上玩呢?
本来,从社会经济角度看,金融市场的功能在于让资本流向效益高的生产部门,同时分散在资本流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从个人角度看,金融市场的功能是让市场的操从中赚钱。分散金融风险的金融产品也是赚钱的工具。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被放大,交易的量越多,操赚钱机会也就越大。出于操的贪婪,这个工具成为隐蔽风险的手段。
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对象包括根本无力还债的人,风险自然很高。为了隐藏风险,操采用了鱼目混珠的方法,把包含不同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等金融产品混合在一起,包装成“结构性融资工具”,再分别出售,高风险产品就被掩盖了。购买此类债券的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又把债券作为抵押品,发行被称为抵押债务债券的金融产品。用已经发行的抵押债务债券为抵押品,再次发行新的抵押债务债券。如此循环往复,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抵押品已经远离了住房本身。
有毒证券必须退出市场
更有甚者,为了进一步规避风险,持有此类债券的金融机构给它上了保险。如果债券的价格下跌,保险公司向被保险的债券持有者支付损失的资金,或以原价购买被保险的债券。由于被认为分散了风险,信用评级机构把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很高。
故意隐藏金融风险,操运用纸能够包住火的魔术把戏,欺骗了投资者。但是,纸最终是包不住火的。由于房价下跌,最初的贷款者无力还债,引起连锁反应,一系列的债务拖欠接踵而来,信用危机便不可避免了。当人们知道自己被骗之后,自然死死捂住口袋里的钱;当银行深受交易对手拖欠之苦时,同样不敢轻易贷款。当大家都不愿把钱投放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资金不足,整个金融市场难以运转,危机就越来越严重。
因为某些金融市场的操过于贪婪,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赚钱功能凌驾于社会经济功能之上造成的。在市场经济中,赚钱,不能危害公平交易,不能坑害交易对手。有人把魔术般的“结构性融资工具”称为有毒证券,与有毒奶粉何其相似;利用“结构性融资工具”隐瞒金融风险,如同有毒奶粉坑害消费者一样;生产者把三聚氰胺掺入牛奶,以隐瞒蛋白质含量不足。
信用危机招致信任危机,继而表现为信心危机。各国政府出手救市,不见成效,原因很多。在救市方案的设计中不见对有毒证券采取的措施,可能是市场信心不足的重要因素。一些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已经对“结构性融资工具”的危害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利弊,为克服它的弊端采取有效措施。
含有三聚氰胺的有毒奶粉必须下架,靠金融魔术产生的有毒证券也必须退出金融市场。
是中国资深经济学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