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与事实--运用理工科思维分析饿死人的说法
真话与事实——运用理工科思维分析袁隆平院士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
又看见一些网友再次争论起袁隆平讲的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真话。
经本网友搜索,袁隆平院士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是他今年4月接受广州日记者采访中提到的。
这篇道发表在广州日4月8日A9版,相关内容如下:
“我给你举了个例子,你们年纪轻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几千万人啊。大跃进把树都砍了去炼钢铁,把生态破坏了,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啊。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
本网友下面将运用理工科思维,简单分析一下袁院士这段说法的真实性,借此讨论“真话”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来通俗地定义一下“真话”和“事实”。
以下用A代表一个人,B代表任何一个事物(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物体获任何现象)。
先假设:B确实出现过,A那时正好看见了B。
那么,事实就是“B出现过”。
如果A说自己看见B发生了,则A说的是“真话”;
反之,如果A说自己没看见B发生了,则A说的是“假话”。
此时,真话与事实是相符的。
现在假设:B其实并非发生过,A从别人那里听说B发生过,并且相信B发生过。
那么,此时的事实是“B并未出现过”。
如果A说“B发生过”,实际上是在说“我听说(认为)B发生过”,那么A说的仍然是“真话”,因为A确实相信B发生过。
但是,A说的真话却与事实不符了。
由此可见,“真话”与“事实”是不一定相符的。
本网友认为,袁院士当年确实“亲眼看见”“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旁边,倒在桥下和路边”。
本网友还认为,袁院士是确实相信“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的。
也就是说,袁院士的上述两句话,前一句“路上有5个饿殍”是他自己亲眼所见,后一句“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则是他自己听来的但是也确实相信的。
因此,本网友认为,袁院士上述两句话,确实都是“真话”。
但是,前一句真话是符合事实的,后一句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根据“三农信息网”给出的农调总队提供的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以万吨为单位,1958年—1961年粮食产量和构成如下:
年份 总量 夏粮 早稻 秋粮 稻谷 小麦 玉米 高粱 谷子
1958 2850 2407 8085 2259 2312 480 812
1959 2554 1895 6937 2218 1665 537 723
1960 2853 1819 9712 344 473
1961 5364 577 523
其中,“夏粮、早稻、秋粮”是按季节统计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则是按种类统计的。
很显然,与1958年相比,1959年粮食减产十分严重,总量大约减少了14%。
从种类来看:最厉害的是玉米,减少28%;其次是稻谷,大约减产14%;小麦基本持平,谷子和高粱因为较少,对总量影响不大。
从季节来看:最厉害的是早稻,减少了21%;其次是秋粮,减产近14%;夏粮减产11%,由于秋粮最多,所以决定了总量的减少比例。
不过,无论如何,即使对于减产四分之一的玉米,“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也并非事实。
而且,1960年和1961年的粮食产量继续减少。
那么,如果真的“1959年大干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则1960年和1961年至少也该饿死同样多的人口。
那么,“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饿死的人就不会是几千万人,至少该是四千万的三倍,也就是一亿两千万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袁院士当年确实看到饿死了四五千万人,只不过采访的记者没有问,所以他就没有说。
最后,本网友仍然用理工科思维来分析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
让我们假定:确定一个饥饿的人已经死亡,平均大约需要五秒钟。
当然,五秒钟应该是下限,实际上一般不大可能五秒钟内就判定一个饥饿的人是否已经死亡。
那么,要依次判断四千万个饥饿的人已经死亡,就需要两亿万秒,大约是2314天,也就是六年四个月左右。
这是按照一天24小时估算的,若按一天8小时算,那么就得十九年,这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综上所述:袁隆平院士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说法确实是真话,但却与事实不符。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