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汶川大地震成因的胡宗翰学派一家之言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关于汶川大地震成因的胡宗翰学派一家之言  

胡宗翰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六日  成都  

    

  今天下午一点二十七分,又发生一次较强烈的余震。这是我本人亲身感觉到的上千次余震之中大概算是第三个较强烈的余震。
  前两次更强烈的余震是发生在十二日晚上和十三日凌晨。此后的三天一直余震不断,我本人亲身感觉到的就上千次。但刚发生的这次是相当强的。考虑到现在已经是十六日下午,竟然又出现如此强烈的余震,可以认为地层深处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
  四天来关于此次地震大量的电视节目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让我刚刚捕捉到了。那是专业人员对一幅卫星遥感地图的讲解。
  他首先说,从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以后,发生了四千多次余震,其中五级以上的是四十多次。这和我的感觉完全吻合。之所以我感觉到的余震是一千多次,因为有些时候我睡觉睡着了不知道,还有就是四千多次余震并不一定在我这里全部是可以感觉到的。
  该专业人员主要是解释为什么通往震中汶川县城和映秀镇的道路那么难以打通。经过三天多军民一致拼死努力终于在今天凌晨才打通了都江堰到汶川县城的机动车道路,也仅仅是勉强可以通行机动车。而从其它方向通往震中汶川县城和映秀镇的另外的道路依然没有打通,目前正在以“一寸一寸的进度极其艰难的向前推进”。
  卫星遥感地图表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是沿西南到东北方向这样的走向。所以,准确的讲,这条相当清晰的沿西南到东北方向走向的分界线,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毫不含糊的分开:这条线的西北方是青藏高原,这条线的东南方是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本身并不平坦而多丘陵,但是唯独在接近盆地西北边缘也就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处,有一块平坦的小平原那就是所谓天府之国的核心——成都平原。成都市就建设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平原的中心地带。
  从飞机上可以看得尤其清晰:我从北京飞回成都的一路上可以说是满目荒凉,唯独快到了成都上空突然变得一片葱绿,真是绿得象要滴水,绿得让人心醉。说成都是镶嵌在从北京飞回的一路上大半个中国大地唯一的一颗翠绿的翡翠,那是一丝一毫也不过分的。
  任何人只要从北京乘飞机飞到过成都,他一路上的所见到了成都上空的所见,一定会感动的想:“这就是真正的天堂了。”  

  这几天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
  一、都江堰到成都市的距离和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的距离差不多,都是六十多公里,那么也可以说都江堰位于成都市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的中点上,可是为什么成都市安全而都江堰震得这样惨?
  二、震中在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可是震得最惨(房屋倒塌最多、死人最多)的却并非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而是另外一个地方:北川县?
  三、在遭受地震打击的全国其它省市之中,为什么以甘肃省最严重?
  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卫星遥感地图上,也就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是沿西南到东北方向这样的走向。
  说都江堰位于成都市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的中点上是不对的。如果把成都市和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以直线连接,那么都江堰并不在这条直线上,而是在这条直线的西南方向上。
  成都市-都江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三角形,可以近似的看作等腰三角形:成都市-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成都市-都江堰,以及都江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
  所以,都江堰到成都市的距离和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的距离差不多,都是六十多公里,然而成都市到汶川县城(或者映秀镇)的直线距离却并非 一百二十公里 ,而是 一百公里 。
  都江堰-汶川县城-北川县-甘肃省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它正好就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就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是沿西南到东北方向这样的走向。不幸的是,这些点不属于成都平原,而属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我们从成都去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上,而一旦到了都江堰,就面对青城山,它就是青藏高原的边缘。
  成都海拔 五百米 ,汶川县城海拔六百多米(青藏高原的脚下。网上有说 一千米 的,我以中央电视台节目中专业人员的说法为准)。可是非常严峻的是:在那条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也就是沿西南到东北方向这样的走向分布的青藏高原的山脚,向青藏高原方向前进几十公里距离处,海拔高度竟然达到六千多米!就是说,青藏高原的边缘是极其陡峭的,平均坡度是七十多度!
  在如此陡峭的大山地区,即使没有地震也经常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何况发生这样大的地震。四天以来余震多达四千多次,所以通往灾区的道路恢复异常艰难。
  而且在如此陡峭的大山地区空投食物也很艰难,飞机无法低空飞行,只能在几千米的高度进行空投。
  空降兵的危险和艰巨也可想而知了。  

新华网四川理县 5月16日 电
  16日下午13点30分,理县再次发生余震,理县县城震感强烈。
  新华社记者所在的县委招待所所在地震中开始倾斜,附近的县委家属楼倾斜成60度角后慢慢倾斜倒塌。
  四面山体冒出烟雾,巨石纷纷滚落。刚刚恢复的小灵通和联通电信信号全部中断。不少逃出的群众痛哭流涕。
  4名新华社记者走散。记者和被困在招待所的群众在推倒一面墙后逃生。截至发稿时,理县县城又发生一次余震。
————————————————————————————
  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
  “今天下午一点二十七分,又发生一次较强烈的余震。”
  我用的钟表不是很准确,就以新华社消息所说的时间为准吧。  


  王一民刚才打电话来,下面是我对他说的一些话:
  我认为这次大地震和三十二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这次复杂得多。
  京津唐地区是大平原,地震的原因全部在地下,用所谓大陆板块理论可以完全解释。
  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的所谓断裂带上。这种地震的成因,不仅有大陆板块理论所说的那些因素,还有造山运动中残留的内应力没有得到消除的因素。
  我在尚未看见卫星遥感地图之前曾经说:“地层深处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
  我刚刚这么说了才一个小时,就看见卫星遥感地图,而且得知青藏高原的隆起非常陡峭。于是我需要补充一点,如下。
  搞机械工程的人都知道,铸件如果形状简单,可以直接送机械加工。铸件如果形状复杂,不可以直接送机械加工,而必须先进行热处理,具体地说是退火处理,也就是送进炉中加热然后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对于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而且形状也复杂的铸件,甚至需要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也就是送进炉中加热到相变点(摄氏723度)以上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这种方法消除内应力之后,才可以送机械加工。
  如果没有经过退火处理,也就是没有消除内应力就送机械加工,加工出来的成品当时是合格的,各部分尺寸都落在公差范围内,可是天长日久,例如一年半载或者更长时间之后,随着内应力的自然释放,当初符合图纸公差的部件,会变成不符合图纸公差,也就是说,从当初的合格品变成废品。这还算是轻微的。严重的,它自己就会产生裂缝。  

  现在假想我来扮演主宰宇宙的上帝,就是说,地球和太阳等等天体都是我制造出来的。
  当初刚形成地球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青藏高原,是后来的造山运动使那个地方隆起而且极其陡峭的隆起成了青藏高原。那些地方尤其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就必然产生和聚集了非常密集的应力,称为应力集中现象。凡是从事机械设计的人都懂得一切转折不可以太陡,必须和缓的转折所谓要有“圆角”,否则应力集中很严重。青藏高原隆起之后,我(注意,我是上帝)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地球拿到一个大火炉里面去烧,来把那些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而出现的密集的应力消除掉,然后才制造人类。可是我犯错误了,我忘记了把地球拿到一个大火炉里面去烧,就急急忙忙的把人类制造了出来。既然人类已经出现,我也不忍把地球拿到大火炉里面去烧了。我曾经做过一些补救,例如让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目的就是要对地球进行烘烤,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进行烘烤,力求尽量消除造山过程出现的残余应力。可是人类仍然受不了啊,都嫦娥奔月了嘛,他们把我的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只剩下一个啦。
  残余应力没有消除,它是一定要找出路的,是一定要自发的消除的。伴随着残余应力的消除,就必然会发生变形和位移,什么山体滑坡之类还是小事一桩。更多更密集的应力是在地壳里面和隆起的山脉发生撕裂的地带,那些在造山过程中残余的应力一定要释放掉,青藏高原才能够真正稳定下来。可是,既不能把地球拿到大火炉里面去烧,又不能在天上增加几个太阳来烘烤,那么,那些巨大的残余应力就只好听其自然的缓慢释放,一阵一阵的自然释放。需要多长的时间呢?那是要讲千万年、亿万年的。在这样漫长的过程和宏大的规模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类”的概念。好比说,你们在浇三峡大坝的时候,会在乎混凝土里面有几个蚂蚁吗?  

  

标签:高原   青藏   县城   或者   边缘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