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的和平与重建任重道远
阿富汗的和平与重建任重道远
郑瑞祥
〔提要〕 阿富汗局势持续动荡不稳,安全形势恶化。塔利班死灰复燃,暴力活动频仍,重建工作举步维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面临严峻挑战。阿富汗“打恐”战争将旷日持久下去。但塔利班已沦为一个恐怖主义和毒品走私组织,不会有什么前途。只要阿政府内外政策得当,阿局势是可以好转的。
今年以来,阿富汗局势持续动荡,塔利班活动比去年更加活跃,暴力活动此起彼伏,安全形势严重恶化,毒品走私泛滥成灾,重建工作举步维艰。回想2001年10月美国在阿富汗用武力推翻塔利班政权之后不久,召开了“波恩会议”,开始了阿富汗和平与重建的进程,宣布将“使阿富汗摆脱恐怖主义和毒品,实现国家永久和平与稳定”。近6年时间过去了,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通往阿富汗和平与稳定的道路依然漫长,而且充满荆棘。
一
美国在阿富汗打赢了战争,却没有为阿富汗带来和平。“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先后发动了两场战争。2001年10月美国在阿富汗发动第一场反恐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以为大功告成,于2002年1月24日即宣布阿富汗战争胜利结束。2003年又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并把主要力量投放到伊拉克,在阿富汗只留下少量兵力稳定局势,给塔利班东山再起创造了良机。美国安全问题专家肖恩·凯认为,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势力彻底铲除之前就移师伊拉克,这是布什政府犯下的严重的“战略失误”。
(一)塔利班死灰复燃,暴力冲突急剧增加,阿安全形势持续恶化。
实际上,美军攻打阿富汗时,塔利班武装没有被消灭,而是化整为零,藏身于偏远的崇山峻岭之中,或归隐于穷乡僻壤的村落里面。最高领袖奥马尔和许多塔利班骨干力量都保存了下来。当美国忙于伊拉克战争时,阿富汗战争成了“被遗忘的战争”。塔利班残余势力便乘机重新集结,并且招兵买马,扩大队伍。阿富汗南部和东部是塔利班的发源地和根据地,东山再起也是从那里开始。这一次,塔利班改变了战略战术,尽量避免与外国联军正面交锋,而是采用路边炸弹,汽车炸弹,自杀性爆炸等方式对外国联军、阿政府军及警察发动突然袭击。这一套战术与伊拉克的“基地”组织使用的战术基本一样。有分析人士认为,塔利班的新战术,特别是自杀式袭击,是从伊拉克反美武装那里学来的。在阿富汗本来很少发生自杀式袭击,美军打进阿富汗后逐年增加,先慢后快。2002年发生过1次,2003年2次,2004年6次,2005年21次,去年激增到118次。今年上半年发生近60次。[1] 美国纸感叹道:“正当美国在伊拉克已经焦头烂额之际,阿富汗又开始一天天步伊拉克的后尘”。[2]
2006年是阿富汗塔利班倒台以来安全形势最糟糕的一年。美国领导的联军对塔利班武装进行了大规模“清剿”,据称打死了数百名塔利班分子。塔利班武装也以“不对称”战术进行反击。2006年发生的自杀式爆炸和路边炸弹等袭击比2005年增加了4倍,达到每月近600起,造成大约4000人死亡,其中至少有186名北约联军士兵。暴力活动席卷阿富汗全国34个省中的32个。驻阿美军发言人柯林斯公开承认,塔利班已在阿富汗南部的部分地区“重新获得了影响”。阿政府官员也说,阿南部一些偏远农村已重新处于塔利班控制之下。
今年以来,阿富汗局势继续动荡和混乱。外国联军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围剿塔利班,打死了塔利班高级军事指挥员达杜拉,称之为“重大胜利”。塔利班不甘示弱,扬言已准备了数千“人弹”(自杀式袭击者),“要把阿富汗变成美国大兵的坟场”。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的声音重现阿富汗,发表“圣谕”祝贺塔利班去年取得的胜利,敦促他们今年发动“更猛烈的圣战”。“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也出来声援塔利班,呼吁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的穆斯林团结起来,致力于神圣的伊斯兰大业。他号召阿富汗的穆斯林团结在奥马尔的麾下。据道,有万余名境外的武装分子正准备进入阿富汗,支援塔利班。
塔利班袭击的范围已从偏远地区扩大到大城市,包括首都喀布尔。袭击的目标从普通目标发展到重要目标。例如,今年2月27日美国副总统切尼正在访问美军在阿空军基地(也是驻阿美军总部所在地)时,该基地遭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数十人伤亡。袭击的目标正是切尼,虽未成功,但显示了塔利班的情能力和战斗力。6月10日,阿总统卡尔扎伊在一次集会讲话时遭火箭弹袭击,这是卡近年来第三次躲过塔利班的暗杀。6月17日,一辆满载警察的巴士在首都喀布尔市中心遭到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35人死亡,大部分是警察和警官,还有5名外国人。塔利班发言人说,执行爆炸任务的是打入政府警察内部的塔利班成员。这是3天内发生的第5起自杀式袭击事件。其余4起是针对外国联军的。今年以来已有2200多人在各种暴力事件中丧生。
绑架外国人是塔利班的惯用手法。以人质要挟有关国家和阿富汗政府,要求人质所在国政府从阿撤军,并用这些人质交换同等数量的、被关押的塔利班成员。达不到目的就杀害人质,以求取得轰动效应和恐怖效应,扩大塔利班的影响。塔利班曾以绑架意大利记者成功地迫使意大利从阿撤军。今年7月发生的先后绑架2名德国人质和23名韩国人质的事件在该两国引起震撼,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二)驻阿联军面临严重挑战,日益失去民心。
2002年美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就想从阿脱身,要求北约来接管阿安全事务。同年,北约成员国组建了一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在联合国授权下进驻阿富汗。北约深知阿富汗局势复杂,是个烫手的山芋,虽派兵进驻阿,但迟迟不肯接管阿安全事务,直至去年10月才正式接管。2003年以来,北约驻阿部队经过了四次扩充,其管辖范围也从首都喀布尔扩大到阿全境。
北约部队在阿富汗的行动,是北约在欧洲以外的首次重大行动,也是北约“转型”的一块“试验田”,试验的结果关乎北约的声誉与未来。现在来论成败为时尚早,但北约部队在阿富汗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
1. 兵力不足,捉襟见肘。北约部队活动范围扩大,任务加重,显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出钱当然主要靠美国,“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费用总数已超过6000亿美元,平均每月120亿美元。出人,美国也要出大头,但比出钱难度大得多。北约驻阿部队共3万余人,竟是37个国家拼凑而成。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称,目前在阿南部塔利班活动频繁的地区,国际部队的数量距实际需要尚缺20%,这一现状是“不可接受的”。去年11月末,北约里加峰会的首要议题便是阿富汗问题。会议开幕前布什总统紧急呼吁北约盟友克服国内阻力,向阿富汗派遣更多军队。但除英国外,大多数北约国家都已表示“既没有兵,也没有钱”。德国和土耳其表示,“已无力增兵”;西班牙说,该国690人的规模已“够多的了”。去年11月24日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和法国总统希拉克会谈后发表一份声明明确指出,阿富汗问题,“派多少兵都没有用,再继续派兵将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普罗迪还表示,在阿富汗用军事手段达不到预期目的,应该通过政治途径解决阿富汗问题。曾经遭受北约美军轰炸的塞尔维亚(前南斯拉夫)也被要求派兵去阿,塞方勉强同意派几个人从事机场安检等技术工作,人数在5人以下。
2. 滥杀无辜,失去民心。驻阿美军和北约部队在清剿塔利班的行动中经常误杀平民,特别是使用空军力量对他们认定的目标狂轰滥炸,许多普通百姓被炸死。例如,今年3月5日,北约空军炸毁一栋民宅,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9人全部遇难。6月29日,北约联军误炸多处平民房屋,炸死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80名平民。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年初以来,已有至少673名阿平民死于军事行动,死于北约联军和政府军之手的平民数字大于死于塔利班武装分子之手的人数。大量平民伤亡,引起阿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愤怒,曾爆发多次群众示威活动、示威者高呼“打倒布什”,“去死吧,美国佬!”等口号,并要求美军滚出阿富汗。随着误杀平民事件不断增多,阿国内舆论,宗教团体,地方武装势力,甚至连政府军和警察都表示不满。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不止一次出面表态,谴责外国联军草菅人命。他说:“阿富汗人的生命不是不值钱,不应受到如此对待!”“我们是请联军来帮助我们走出阴影的,而不是来威胁阿富汗百姓的生命安全的。”[3] 国际媒体时常道关于北约部队过度使用武力造成平民伤亡的消息,并指出其后果是北约部队失去民心,反美情绪在上涨。阿平民对塔利班的支持率上升,甚至希望塔利班回来。驻阿美军也不得不公开表示“羞愧”和道歉,并要求人们原谅。北约中的欧洲人在如何使用武力上与美国有分歧,他们认为,军事行动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平民,赢得他们的信任。如果打击“重要目标”的行动可能造成阿平民死亡,就应该放弃。因为“重要目标”还会重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一旦丧失,就很难再赢回。[4]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6月20日发表声明,严厉谴责阿富汗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活动,同时对外国联军炸死7名儿童的事件深感悲哀。他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必要措施,保护阿国内安全,并在此过程中将保护平民生命安全作为指导原则。[5]
二
重建工作百废待举,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战后重建是这个国家走向和平与稳定的必要举措。尽管阿富汗的重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阿富汗局势的混乱,安全形势的恶化,像串沉重的脚链拖住了重建的步伐。
(一)在政治建设方面
2004年举行了总统选举,卡尔扎伊成为阿富汗第一位民选总统。同年,阿制定了一部新宪法。2005年举行了首次议会(上院和下院)选举。人们期待着这些新的举措能在阿富汗实行议会民主,带来稳定。但是,选出的议员(尤其是下院)绝大多数是过去的抗苏圣战者,还有一些地方军阀,部族首领等,他们并不赞成西方式民主,而在总体上主张阿富汗应该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且下院多数议员没有议会经历,缺乏立法的知识。议员们有不同的民族和意识形态背景,政见不一,利益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很难取得一致。
阿富汗政府经历了从临时政府到正式内阁的过程。临时政府时期,反塔利班的“北方联盟”成员占据了政府中大部分重要职位,而“北方联盟”是阿北部地区塔吉克族和乌兹别克族等占阿人口少数的民族,从而引起占阿人口最多数的普什图族的强烈不满。因为塔利班的成员基本上是普什图人,塔利班的倒台就使普什图族在政治上被边缘化。但是,多数民族没有充分代表性的政权结构就不可能有稳固的群众基础,许多普什图人产生了逆反心理,转而继续支持塔利班。后来,卡尔扎伊总统逐步对政府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原“北方联盟”的势力和影响。2006年3月卡尔扎伊任命的新内阁更进一步淡化民族和意识形态的色彩,而是重用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内阁成员中有一半是医生和工程师。这些人在过去25年的战乱时期基本上生活在西方国家,塔利班政权倒台后才回国。
阿富汗历史上就很少有强势的中央政府,在目前情况下就更难出现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长期战乱形成的军阀割据,塔利班的重新活跃,部落地区固有的统治方式,这些都使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上述各种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有时互相斗争,有时互相勾结,与中央分庭抗礼,中央政令无法畅通。因此,卡尔扎伊总统被媒体讥讽为“喀布尔市长”,又因为他与美国的亲密关系而被讥为“美国大使的助理”。
塔利班倒台已经六年,新政权未能实现国内安全和经济复苏,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效率受到质疑和批评。但是,最令人民群众不满的还是贪污腐败。有一位医生对中国记者说,阿富汗官员腐败非常严重,这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但目前政府对解决腐败问题束手无策。法官、警察等执法部门的腐败也相当严重。据英国纸道,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向国会提交一份联合告说,阿警察队伍腐败现象严重,已经到了毫无战斗力的地步。道还说,美国和英国的防务官员估计,对阿重建援助原本用来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款项有一半以上到不了需要援助的人手里,被有权有势的人贪污了。[6]
其他方面的重建,如重建国家军队、警察、司法体系等也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二)在经济建设方面
六年来阿富汗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据官方统计,2003年以来,阿政府利用2亿美元的国际援助修了9000多公里的道路。首都喀布尔的商业活动迅速兴旺起来,人口也从2001年的50余万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万。还重建了国家中央银行。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这个本来就贫穷落后的国家经过长期战乱,现在变得更加贫穷,人民生活更困难。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许多地方农民靠种罂粟(鸦片)维持生计。
鸦片生产和贸易成了阿重建中的一大难题。从统计数字看,阿富汗经济增长率近年高达10%左右,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阿经济是鸦片生产和走私支撑起来的。鸦片生产竟成了阿富汗第一大产业。2006年9月联合国发表的《阿富汗鸦片年度调查》惊呼:“阿富汗鸦片种植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根据该调查告,2006年阿鸦片种植面积达16.5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59%,鸦片产量创历史记录,达6100吨,比2005年增加49%,占全世界鸦片供应量的92%。阿全国34个省只有6个省不种鸦片。阿参与鸦片生产的人占全国人口的12.6%,每年毒品交易金额近30亿美元,约占阿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塔利班倒台以前曾以违反教义下令禁止种植鸦片,使鸦片产量一度下降90%。塔利班被推翻后,鸦片产量除2005年外,逐年上升。2002年鸦片产量3400吨,2003年3600吨,2004年4200吨。2005年略有减少,为4100吨,2006年猛增至6100吨。阿鸦片生产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倒台后的塔利班改变政策,大搞鸦片走私。现在鸦片走私是塔利班的主要经济。他们用毒品交易所赚的钱购买武器弹药,高薪招募战士。另外,政府禁毒不力,一些政府官员和警察贪污腐败,成为走私贩毒的保护伞。外国联军只顾忙于对付塔利班,基本上不管禁毒事务。
阿富汗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是鸦片经济。一个国家主要靠种植和走私鸦片来维持经济生活运转是极端危险的,后患无穷。这无异饮鸩止渴,到头来自己害自己。
(三)重建资金短缺
在老布什政府时期担任过美国阿富汗特使的吉姆·多宾斯说,阿富汗的重建是“历史上资源最不足的国家重建”。关于阿富汗重建的会议开了多次,国际援助的承诺远不能满足阿重建的需要,而且有些国家的承诺并未完全兑现。据世界银行估计,阿富汗每年至少需要40亿美元来实施国家全面重建和改革。2006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有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与会者承诺,在今后5年里提供105亿美元的援助,用于改善阿国内安全、政府治理、禁毒、激活经济和保护人权。这一数字约等于世界银行估计的阿重建需要的一半。承诺的钱款尚难悉数到位,重建亟需的另一半更无着落。
另外,阿富汗投资环境不佳。国内安全形势恶化,道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极差,贪污腐败严重,投资风险很高,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
三
阿富汗与周边邻国巴基斯坦、印度和伊朗的关系对阿局势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这三国历史恩怨颇深,战略利益不同,往往互相牵制,互相竞争,甚至互相争夺。阿富汗与上述三国的关系在冷战时期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现在又受到美国地缘战略的影响,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未能找到一条正确处理与上述三国关系的最佳途径。这些消极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阿和平与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一)阿巴关系
巴基斯坦在过去阿富汗抗苏斗争中和现在的“反恐战争”中两度成为“前线国家”,两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坦然承认,出于地缘战略的原因,巴基斯坦确实帮助过塔利班的崛起,和支持过塔利班政权。如果和塔利班中断关系,巴基斯坦的西面将出现新的敌人或权力真空,这种真空极有可能被由反巴力量组成的、得到俄罗斯、印度和伊朗支持的北方联盟填补。但是,“9·11”事件后,巴基斯坦迅速而明确地表态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穆沙拉夫作此决策,一方面是受到美国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为了巴的国家利益。巴本身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势力越过巴边界渗透到巴部落地区。巴国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不断增长,暴力事件,恐怖活动时有发生。近年来还曾多次发生针对穆沙拉夫总统和阿齐兹总理的暗杀未遂事件。因此,打掉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是符合巴基斯坦的国家利益的。巴基斯坦为反恐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投入了8—9万人的兵力,承受了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的人员伤亡。本来,阿巴两国可以而且应该在新的形势下携手合作,共同反恐,但由于巴有一段支持塔利班的历史,阿新政权的基础“北方联盟”有长期反巴亲印的立场,这种恩怨情仇使两国关系不顺不畅,有时紧张,甚至发生过边界冲突。阿富汗领导人多次指责巴方支持和掩护塔利班,把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抬头的原因归咎于巴未能全力反恐。巴方对阿方的指责给予了坚决的否认和驳斥。穆沙拉夫总统表示,巴阿两国“联合起来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斗争,需要双方全力以赴,充分协调和全面合作”。他还说,巴阿之间“应当相互协作来应付这场灾难,而不是因相互指责而阻碍我们的共同事业”。[7]
作为反恐战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美国深知阿富汗反恐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阿富汗的和平与稳定能否实现,巴基斯坦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美国对巴基斯坦在反恐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并称巴为美国的“非北约盟友”。至于阿巴之间的“口水战”,美国只能和稀泥,促联合。去年6月,当阿巴两国猛烈指责对方反恐不力的时候,美国务卿赖斯在3月陪同布什总统访问巴、阿之后仅3个月,又一次踏上巴、阿的土地,调和两国矛盾。赖斯强调:“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都是美国在反恐战争中的好朋友和好战友”,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应该团结合作,为实现消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威胁这一目标而努力。美国总统布什亲自出面做工作。去年9月,美安排阿总统卡尔扎伊和巴总统穆沙拉夫同时来到华盛顿。布什敦促两国总统撇开分歧,加强合作,打败恐怖主义这个共同敌人。
阿巴关系的不和对阿富汗反恐斗争在客观上起着消极影响,不利于阿实现和平与重建目标。美国从中斡旋协调能否使其相互尽释疑窦,通力合作以有效进行剿除“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势力的斗争,尚是未知数。
(二)阿印关系
印度虽然与阿富汗并不交界,但在阿富汗有着重大的战略利益。印巴两个宿敌在阿富汗问题上历来是针锋相对的。冷战时期,印度是为数极少的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行为不表示反对和谴责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则与美国一道坚决支持阿国内抗苏力量。前苏联撤军后,印支持“北方联盟”,巴支持塔利班。“9·11”事件后,印、巴同时支持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心里却各有盘算。塔利班垮台后的阿富汗为印度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印度积极参加阿富汗的重建工作,拉拢阿新政权。在阿富汗建立了5个领事馆,扩大自己的影响。不久前,印决定向阿富汗派遣一个军官训练团,这是印度首次向阿富汗派驻军队,也是印度首次脱离联合国框架向国外派兵。《印度快》评论说,印度此举虽然规模很小,但却代表着印度对周边地区的战略思考,即印度不仅要让周边国家感受到它的军事影响力,更要拓展其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巴基斯坦舆论界和学术界一致认为,印度在阿富汗这样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里居然设立了5个领事馆,而且有的还在靠近巴阿边境的城市。其深层动机显然是为了牵制巴基斯坦,在巴、阿关系中打进一个“楔子”。巴方因此感到严重关切,认为这将危害巴基斯坦的安全。
阿印关系的这种态势频添巴对阿、印两国的疑虑,对巴阿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这可能会对阿反恐和重建事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阿伊关系
伊朗是阿富汗西面的紧邻,阿富汗局势发展中少不了伊朗因素。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伊朗支持阿抗苏游击队中的“八党联盟”。苏撤军后阿各派游击队开始争权夺利,塔利班异军突起并迅速掌权,伊朗从一开始就反对塔利班,支持其对立面“北方联盟”。塔利班倒台后,伊朗利用有利时机和它与北方联盟的关系,在阿富汗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伊朗的长远目标是把阿富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阿富汗民众对伊朗的渗透和影响感到忧虑。阿新政府一直没有指责伊朗,一方面是因为伊朗反对塔利班,另一方面是为了利用伊朗抗衡巴基斯坦。但是,伊朗反塔利班是和反美联系在一起的。伊朗至今仍认为塔利班是美国为了反对伊朗和诋毁穆斯林形象而缔造出来的,是美国的“第五纵队”。同时,伊朗还反对美国和北约在阿富汗驻军。殊不知,现在离开了美国领导的外国联军,阿富汗政府就无法生存。这样,卡尔扎伊靠近伊朗的政策不仅与美国的战略利益背道而驰,而且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阿富汗问题分析家评称,喀布尔决定与德黑兰和新德里站在一起,认为只有伊斯兰堡对它心怀恶意,这是短视的政策,这种政策不仅忽视客观的地区现实,而且也低估了印度和伊朗对阿富汗的长期目标。[8]
四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和北约部队维护阿富汗安全与稳定的行动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阿富汗局势的发展前景未可乐观。
去年9月,北约驻阿部队司令、英国陆军中将戴维·理查德公开宣布要在半年内打垮塔利班。他还警告说,如果阿富汗的状况半年之内没有明显的改善,大多数阿富汗人很可能转而支持塔利班武装分子。阿富汗人很可能宁可选择塔利班提供的“腐朽的未来”,而不愿选择联军承诺的、却没能实现的“充满希望的未来”。理查德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很多人的看法。就在他设定的时限过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今年2月4日,他黯然离职,美国将军丹·麦克尼尔从他手中接管了北约驻阿部队的指挥权。时至今日,这位美国将军也未能使局势改善,虽然他不用为他的前任所设半年内打垮塔利班的期限负责。
比起踌躇满志的将军来,英国新任驻阿富汗大使谢拉尔德·考泼科勒斯显得比较悲观。他警告说,英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将持续“数十年”,“我们将要赢,但需要时间,不是3年,而是30年。”而北约驻阿美军最高司令艾肯伯里中将在今年2月访华时坦言,在2002年北约部队入驻阿富汗时,低估了重建阿所需的努力。他对北约部队完成使命的时间毫无把握,也不愿正面回答,只表示:在帮助阿富汗政府让其有能力维持安全局势之前,北约部队将继续驻扎在阿富汗。“我们不知道这会持续多久”。从半年,到30年,再到不知道,北约国家的军政高官对解决阿问题的预期越拉越长,以至茫然无知,说明北约和美国在阿富汗陷入了窘境和困境。
当然,阿富汗形势并不是漆黑一团。卡尔扎伊政府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站稳了脚跟,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阿重建工作也取得一定进展。塔利班毕竟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集合体,在倒台后,专门搞恐怖活动,甚至绑架国际人士作人质,滥杀无辜,还大搞鸦片走私,已经沦为毒品走私组织和恐怖主义组织,在国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失去人心。这样的组织是没有前途的,最后的失败是迟早的事。阿富汗的和平、稳定和重建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只要阿政府实行正确的内外政策,坚持全国和解与团结,并大力争取外援,不断削弱塔利班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是可以有更大作为的。阿富汗和平、重建任务艰巨,道路十分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注 释:
[1] The logic of Suicide attacks in afghanistan,HIMAL Southasian July,2007.
[2] 《今日美国》2006年5月31日。
[3] 《环球时》,2007年6月25日。
[4] 见英国《经济学家》,2007年6月23日文章《在阿富汗的致命错误》。
[5] 见新华网2007年6月21日讯:《潘基文严厉谴责阿富汗暴力活动》。
[6] 英国《星期日电讯》,2007年1月3日。
[7] 参见穆沙拉夫回忆录《在火线上》,2006年11月中文版第301~302页和第269页。
[8] 美国欧亚网站2007年3月18日文章《阿富汗:喀布尔与其邻国伊朗的关系》。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