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请你不要当自杀的帮手
央视,请你不要当自杀的帮手
方略
5月11日 晚,CCTV《新闻1+1》报道了富士康“第七跳”的新闻调查,在结束时报道:今天晚19点30分再现‘第八跳’,死者是一个24岁的女孩,河南人,据说在跳楼前父母已陪伴在身边、、、、、、
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又是一起偶然事件。然而事件就发生在央视讨论“第七跳”之时,也正巧发生在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刘坤述说“我们很高兴地(在防范)第七跳(事件发生)我们尽力了”,“我们不知道第八跳会由什么原因产生”的话音刚刚落下之时。
央视的本意应该是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而偏偏却又在同一时间段发生了。请看央视新闻调查是怎样报道此事的:
字幕提示:
2010年1月23日 ,凌晨4时许,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警方调查,马向前系“生前高坠死亡”。
2010年3月17日 ,富士康龙华园区,新进女员工从3楼宿舍跳下,跌落在一楼受伤。
2010年3月29日 ,龙华厂区,一男性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23岁。
2010年4月6日 ,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2010年4月7日 ,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
2010年4月7日 ,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22岁。
2010年5月6日 ,龙华厂区男工卢新从阳台纵身跳下身亡24岁。
解说:
根据富士康方面的介绍,这几起跳楼事件共同的特征是,死者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都入职富士康不久。
在接受采访时富士康的新闻发言人刘坤坦言,管理存在漏洞,但是面对着深圳地区42万员工的庞大数字,对于为何接连发生这样的事故,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似乎同样也抱有迷茫。
刘坤:
难道你的防止真的是到位了吗?真的是触及到42万人每一个人的心灵吗?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没有本事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不知道第八跳会由什么原因产生。
主持人:
就在5月6号事发之后,一些心理专家应邀来到了深圳的富士康公司,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副主任樊富珉,接下来就我们连线樊主任。
樊主任,我们知道卢新他最后被确认精神上是出了问题的,但是当时公司采取的是一种让朋友陪护他这种方法,而为什么当时不可以把他直接送去医院呢?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
其实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企业也有企业的难处,按理讲,发生精神障碍以后送医院,谁可以有权利送医院,一般情况下是要亲属同意,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法律,一般只有警察可以有这个权利,一般情况下企业是没有这个权利强行给他送到医院。
主持人:
这个我明白了。还有一个问题给您,因为我们知道在富士康是从今年,进入到今年以来,这已经是第七起了。在短时间内发生这么多起跳楼的事件,如果站在学理这个角度上,发生率算不算高?
樊富珉:
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自杀率的统计是按十万分之多少统计计算的。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大概是,按照卫生部统计,是十万分之十几,十六左右。
主持人:
这是在一年的时间内?
樊富珉:
对,富士康我们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40多万人。
主持人:
您觉得40多万人的企业发生…
樊富珉:
十万分之二三左右,大学生我们也做过统计,大概十万分之二到三左右。
主持人:
您觉得这是低还是在范围之内的?
樊富珉:
如果从全国的自杀率来比的话,应该还是低。
主持人:
好。
樊富珉:
但是15岁到34岁这样一个年龄段,从统计来看,自杀现在已经成为死因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
好,谢谢您。岩松你看,刚才樊主任也说了,在正常范围内的一个自杀率,你怎么看?
白岩松(评论员):
我觉得一个问题要分成两个层面看,首先要看到作为一个企业,富士康的确有它很难的一些地方,第一个它这一个厂区,卢新自杀的这一个厂区就有30多万人,如果加上深圳,他的厂区是4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不小的城市。可是它又不如一个不小的城市,因为在一个不小的城市里,是由一个又一个家庭构成的,那种心理抚慰、亲情之间的牵绊和有效那种警觉、观察等等。在城市里头,其实要是由家庭构成的话,要更容易一点,但是在他这儿是一个同治化极其明显的一个厂区。18到23岁之间,80、90后孩子占到他整个员工的80%,30多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第二个,80后、90后这批新生代到异乡去打工的人,他的抗压能力、吃苦能力不如上一代。因此如果再用上一代的管理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这一代人更自尊、更脆弱,压力也更大,梦想也更大,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家里人生存下来,他有自己的梦想,经常容易在这种罐头一样厂区之内被挤压的,梦想被挤压没了,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绝望,所以的确有它现实的难处,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这一个方面。
主持人:
你说公司有了难处之后,相应的责任又在什么地方?
白岩松:
是,我想说作为富士康的硬币的另一方面,他的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面对卢新的自杀,说这一次我们尽力了。第一个我承认他这一次尽力了,因为在卢新出现这种幻觉,包括有人追杀他等等问题的时候,请了心理干预专家,有朋友去陪他,还把他的父母从异乡请过来,还差四个半小时他的父母就到达深圳,但是我觉得起码有两点我们是要提出一点点质疑的。
第一个我个人认为,其实提前告诉卢新他的父母要来,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他的精神已经出现这样一种幻觉,出现了很大的压力沮丧的时候,是很怕见自己的父母的,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父母要到,有可能成为他的一个催化剂和巨大压力产生的点。
第二个,我想一说大家就能够明白。在接连之前,今年已经出现了六起跳楼事件之后,这一次陪他的两个人和他,厂子给他安排住处的楼层是六层,连新闻发言人自己都说,心理专家要给我们更细致的指导,我们是不会把他安排在六层的,哪怕安排在一层或者说地下室,也许这样的悲剧就会推迟上演,所以我觉得这还仅仅是一个表象上的责任,身后的责任我觉得一会儿有时间我们还会再谈。
勿庸置疑,央视的初衷是好的。但看看上面的调查分析,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已明显预感到会有“第八跳”发生,而心理专家似乎觉得该公司的自杀率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发生“第八跳”已属正常。除了白岩松作了一些理性分析,谈了些“表象上的责任”,整个调查未给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诸如,类似事件为什么在同一个企业连续发生?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公司、社会应负起哪些责任和义务?对员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等等,这些实质性内容在调查中并未触及。让人们看到的是,对事件频发的浅层次披露,对事情责任的表象分析,甚至借心理专家之口对企业的坦护其词。作为权威媒体的新闻调查,一旦远离了深度报道的本质,无异于为某件事情开脱罪责,或推波助澜。
人们不禁要问:央视,你作为中央新闻媒体,是否起到了你应起的作用?你究竟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的时候,你是否应该意识到在舆论引导上存有某种缺失?还有这位心理专家,你不该如此漠视生命,如此为企业开脱。你看看你在央视面向大众都说了些什么:“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自杀率的统计是按十万分之多少统计计算的。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大概是,按照卫生部统计,是十万分之十几,十六左右。”这个自杀率是大众期望的吗?你连概率具体是多少自己都没搞清楚,在央视胡说什么呢?”再看:“富士康我们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企业,40多万人。大学生我们也做过统计,大概十万分之二到三左右。如果从全国的自杀率来比的话,应该还是低。”这是作为一个心理专家该说的话吗?这个企业到底还要有多少跳才不算低呢?不知道富士康给了你多少好处,你的社会道义、职业良心哪里去了?
诚然,把这些事件的责任归咎到央视、或某个专家头上也是有失公允的。只是作为主流媒体、作为心理专家,在报道和评价类似事件上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社会开出良方,对防范此类问题指出明路。如果只是夸夸其谈、王顾左右而言他,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给社会造成误判、误导,甚至成为自杀的帮手。
作为央视主持人和评论员,你们掌握着独特的话语权,应该懂得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珍爱生命的角度,从社会效果的角度去展开调查分析,而不应就事论事,任由他人信口开河而不加评论。在社会心理严重失衡的今天,你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你们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你们的一言一语都在撞击着脆弱的心灵。
作为心理专家,你所承担的是抚慰心灵的重责,应该给失衡的社会心理开良方,而不是为类似事件找托词。一个有良知的专家,为社会多尽一份义务,社会就多一份关爱,人间就多一点温暖,类似事件才会真正降低。
还有富士康新闻发言人,你和你们企业的目光不应盯在何时发生“第几跳”上,而应很好反思一下你们应承担的道义和责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十二小时的工作制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给员工的心理增加了多少压力;基层干部的素质是否有待提高,管理是否应该人性化;作为知名企业是否应该多一点人文关怀,另外在心理疏导方面能否为全社会做出示范。
希望央视,也希望有关专家和企业,为我们这个社会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为防止这样令人伤痛的事情再发生尽到各自应有的努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