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会成为下一个利比亚吗?
叙利亚会成为下一个利比亚吗?
利比亚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叙利亚仿佛成了中东地区的又一“热点”。本月23日,美国核动力航母“布什号”进入叙利亚附近水域,26日俄唯一的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正开赴叙利亚对美航母进行“拦截”,27日,阿盟针对叙利亚镇压示威群众坚决地给予其经济制裁,而法国早已在叙周边国土耳其、黎巴嫩派遣军事教官“协助”叙反对派组建“自由叙利亚”军队。一时间,在叙利亚这块号称“中东的心脏”的土地上仿佛囚禁了某些“不祥之物”,“列强”的虎视眈眈、利比亚的前车之鉴、“不靠谱”的“仗义盟友”、国内的持续骚动及外界的舆论压力,足以让我们对这“不祥之物”能否冲破“封印”展开联想——叙利亚会成为下一个利比亚吗?
悲哀的阿盟
“阿盟”全称“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在埃及倡议下由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7国组成,目前发展到22个成员国。联盟旨在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密切合作,维护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但许多年来,阿盟不但很少发挥实质性作用,反而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宗旨了,在03年的伊拉克问题上,阿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盟国备受践踏,战前“呼吁”和平解决、战时“指责”老美并寄希望于联合国、战后便“主张”“和平过渡”;在前一阶段的利比亚问题上,阿盟也始终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一边观战一边”呼吁”;而如今在叙利亚问题上,阿盟不顾伊拉克、约旦的反对,“坚决地”冻结叙政府资金、终止与叙中央银行业务、停止飞往叙利亚的航班、暂停一切在叙投资项目,以及限制叙官员出访,一系列“经济制裁”不仅不利于形势缓和,反而给本身就处于重重危难之中的叙利亚及叙利亚人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悲哀的阿盟,终将在内部的不团结和“外来干涉”中逐步走向瓦解,而这正是以色列及其身后的美国和一切觊觎中东的“列强们”所期待的。
美国的“中东阴谋”
以色列的建国直接刺激了阿盟的成立,双方在你争我夺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以色列的节节胜利与美国不无关系,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扶持本来相对弱小的以色列呢?若说美国是出于“爱心”和“正义感”恐怕没人会相信,事实上,其中蕴藏着重大阴谋。要知道,世界上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为拓展自己在中东的利益(资源也好、霸权也罢),瓦解阿盟是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老美极尽“拉一派打一派”的惯用伎俩,再利用以色列去进一步削弱阿盟,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本不强大的以军完全战胜阿拉伯时,真正的“好戏”恐怕就要开始了。在这次叙利亚事件中,阿盟“果断地”将叙开除成员国之列,便在上述环节之内。
萨科齐的“战绩”
法国是利比亚战争的主要制造者,如今又在“积极地”推进叙利亚的“和平民主进程”,连美国都只是在用航母施压、探风声,法国已经在为叙利亚训练“自由军”了。好多媒体都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萨科齐在职期间没啥“业绩”,所以要打两场战争来拉选票。尽管鄙人对西方政客们的道德修养颇持怀疑态度,但萨科齐身为一国总统竟为了连任而发动战争恐怕不合逻辑,最主要的大概还是中东地区的巨大利益的诱惑。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尝到了“变相侵略”的甜头,想再捞一笔不足为怪。何况叙利亚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半个多世纪以来,“老人家”恐怕还不能适应如今各自的角色。
“仗义的”盟友
冷战以后,俄罗斯还从未如此强硬地与美国“分庭抗礼”,但俄与叙并非同盟,俄这次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其在叙有着极其重要的利益。而这利益是否会因为巴沙尔下台或是政府变更有所变化,是俄罗斯能否坚持“保护叙利亚”的决定因素。伊朗是叙的铁杆盟友,伊朗也不可能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更何况近日其对英国的“强硬政策”已使两国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但想起当年伊朗与伊拉克的关系及在伊拉克战争上的态度时,又不免为今天的叙利亚捏一把汗。
总结
综上,对叙利亚不利的因素是国内的动荡、西方“列强”无休止的贪婪、阿盟的无能和联合国的“绥靖”,而叙利亚手中的筹码只有“不靠谱的”伊朗、“难以预测的”俄罗斯、本身不堪一击的军事实力以及帮不上什么忙且不占上风的国际舆论。叙利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利比亚,有所影响的因素还很多,但就目前来看,答案恐怕是肯定的,并且这一答案将会在未来两个月开始验证。
不过,在这一场场频繁的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某段“危险的历史”的影子,其中究竟孕育着什么,恐怕真的值得全人类去思考------
相关文章 从北非西亚变局看霸权主义新表现叙利亚终难逃脱“利比亚模式”事实胜于雄辩:看看到底是谁在破坏和平谁是制造叙利亚大屠杀惨剧的真凶和幕后推手新一轮打压叙利亚狂潮 无真相就没有正义点燃叙利亚战火 军火商的利润与世界动荡美欧民间机构强力渗透叙利亚田文林:卡塔尔的“拿破仑情结”美国“新干涉主义”动向观察西方舆论战正打垮叙利亚:叙高层饱受谣言之苦田文林:叙利亚政局出现“软着陆”可能?主流媒体不道的情况:3月15日-18日叙利亚通讯社道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