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剩余价值的推理
关于剩余价值的推理
——剩余价值起源新解——
关键词:工资;利润;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本篇想要说明的是:在剩余价值(利润)的起源上,里嘉图和马克思的分析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剩余价值,它实际上乃是出自于商品经济中,个体劳动生产率和集中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而且即使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情况也并没有例外。
同时也要说明:确实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即使没有那些数理化学派的帮助,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更新来达到与时俱进的新境界。
引言
为了最后要达到许多新的目标,我们现在需要先行回到一个已显得有些过时的话题。
从西方世界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我们已经知道: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工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在每一个劳动日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劳动日价值;它在进入分配过程的时候总是要被一分为二的。其中,只有比例愈来愈小的那一部分价值——劳动力价值,会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们;而比例愈来愈大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则以利润的形式支付给资本家。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日价值,它在进入分配过程的时候要被一分为二?其中,分配给工人们的这一部分劳动力价值,它的一定量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而分配给资本家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一定量又究竟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对于这个并不是很轻松的问题,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它们通常总是力求按照等价交换的理论(例如用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消费品的一定价值,来确定等量价值的劳动报酬等等),来进行解释。……不过,既然我们后来终于已经注意到:“这种比例和价值理论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1]既然我们后来终于已经注意到:“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2]
那我们现在何不来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从而不再是力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力求按照资本家的生产结构;来对这个不仅显然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显然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做出一种新的,也许是更加接近于实际的解释呢?
一 关于剩余价值的一场争论
1 生产的结构是怎样的?
资本家的生产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假设:在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的小商品经济的海洋里,开始逐步地涌现出一批资本家。其中有一位资本家,他终于是在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办起一个已是初步机械化的铁工厂。其中,有一条不再主要是用人力,而主要是用蒸汽机来推动的生产流水线;并且当然还有一些必需的原材物料。与此同时,陆续有许多本来只是分别从事个体劳动的工匠们,以及流落在外的农民们,现在则是纷纷加入到这里共同进行集中劳动。
简单得很!这样一种生产的结构,就是典型的资本家的生产结构。它的一个方面,乃是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它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工人们的劳动力。
……铃声一响,生产的过程便开始了。
我们再假设:有十名这样的工人,在这样的一条生产流水线上,经过一天8小时分工协作的劳动,总共生产出包含了200元价值的100把铁锤。
……铃声又一响,生产的过程结束了,分配的过程又开始了。
随着从生产的过程过渡到分配的过程,而从参与生产的双方,转变为参与分配双方的资本家和工人们,他们现在应该如何来分配这包含了200元价值的100把铁锤呢?
资本家迫不及待地抢先发言了:“生产这包含了200元价值的100把铁锤,消耗了我的包含了120元价值的原材物料。所以,我现在必须首先把同样是包含了120元价值的,总共60把铁锤扣除下来,以补偿我的这个损失。”
由于资本家的这个扣除所依据的,简直就是经济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所以它很顺利地就被大家通过了。可是当这十名工人纷纷站起身来,准备把其余的,正好是包含了十个劳动日价值,(并且按照每人每天8小时劳动体现8元价值计算)也就是总共80元价值的40把铁锤统统带走的时候,资本家却按捺不住地大喝一声——“且慢!”
于是,工人们和资本家之间,为了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展开的,一场严肃而又认真的争论,就正式地开始了。
2 参与分配的权力是什么?
工人们据理力争:“资本 家 先生!这40把铁锤所包含的总共80元价值,与我们十个人一天8小时劳动所体现的十个劳动日价值,正好是相等的。这岂不是很明白地说明了,在这 40 把铁锤中,并没有包含任何其他人的劳动,而全部是包含了我们自己的劳动。从而岂不是很明白地说明了,这 40 把铁锤,它们完全是在我们自己的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从而完全应该属于我们自己吗?”
资本家毫不退让:“诸位!你们刚才显然是忽视了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固然,这里如果没有你们工人的劳动力的作用,那是连1把铁锤也生产不出来的。但是,这里如果没有我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例如——蒸汽机的作用,难道就能够在这一天8小时中,生产出这多达40把的铁锤吗?既然这里肯定是缺一不可;那岂不是很明白地说明了,这40把铁锤,它们不仅是在你们工人的劳动力的作用下,而且也是在我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吗?
“而既然如此。当你们无非就是把工人们的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做为自己在分配中的权力,来参与对这40把铁锤的分配的时候;我为什么就不可以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作用,做为自己在分配中的权力,也来参与对这40把铁锤的分配呢?”
※
▲我们不妨以旁观者的身份,也来发表一点意见。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点,他这样对我们说:“人在他的生产过程上,…要不断有自然力来支持。所以,劳动(其实应该说是劳动力的作用──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它的父,土地是它的母。”[3]
他又这样对我们说:“劳动(也应该是劳动力的作用——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4]
不言而喻,这里说到“自然界”及其“自然力”的时候,并非只能是单指土地及其生长力;而应该是泛指那些归根到底乃是从自然界中取得的,各种生产资料及其作用力。
不过现在需要特别加以纠正的一点是:由于严格意义或者完整意义上的“劳动”,它从来都不仅仅是由劳动力这一个方面来组成的,一种空手道式的行为;而必然是由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两个方面共同来组成的,一个使用和被使用的过程。
例如说到木匠的劳动,那并非仅仅是单指他的劳动力的付出,而应该是特指木匠与木工机械的使用关系。例如说到铁匠的劳动,那并非仅仅是单指他的劳动力的付出,而应该是特指铁匠与铁工机械的使用关系。例如说到纺织匠的劳动,那也并非仅仅是单指他的劳动力的付出,而应该是特指纺织匠与纺织机械的使用关系,……如此等等。
所以严格来讲:说“劳动”(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使用关系)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句话其实是很正确的。而只有说“劳动力”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样说才是不正确的。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这位资本家坚持要以他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为权力,也来参与对这40把铁锤的分配时,那并不是在无理取闹。
3 并分消费确定分配
工人们是通情达理的:“如果现在既要考虑到工人们的劳动力的作用,又要考虑到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那我们双方现在又应该如何来对这40把铁锤,从而80元的价值实行分配呢?”
资本家却洋洋得意起来:“我相信,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那个早已众所周知的分配理论,诸位将能够表现出谦逊的美德。所以,我现在当然首先要根据你们工人,为维持自身与家庭所必需的五谷杂粮、四季服装,以及由于习惯而成为必不可缺的烟酒糖茶,还有房租、水电、 煤气、乃至于孩子的学费……等等这一类东西的价格,来确定你们工人的——劳动的自然价格(里嘉图)[5]。
“确切一些讲,那也就是要根据如上这一系列生活消费品的价值,来确定你们工人的——劳动力价值(马克思)[6]。
“再通俗一些讲,这其实也就是要根据你们工人的,(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又不是中等的,而是…)大体上或者基本上过得去的生活消费水平,来确定你们工人的劳动报酬。”
资本家的这一番有根有据的演讲,居然遭到了工人们的义正辞严的反驳:“资本 家 先生!古今中外所有的事实都可以证明,我们工人的生活消费水平,它从来都是由我们工人的劳动报酬来确定的。您为何本末倒置,反而把结果又当成了原因呢?……难道说,你们资本家将要从中获取到更多的利润,那也是因为你们资本家要享有更高的生活消费水平,来决定的吗?
“但我们双方刚才已经讲明白,参与分配的权力,它归根到底只能是工人们的劳动力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二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实行分配的标准,它当然就只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来确定。您何以如此健忘,竟把实行分配的标准,扯到生活消费的水平上去了呢?”
※
▲我们也不禁要向:倘若真的是要由消费来确定分配;那被用来确定自己劳动力价值的,工人们的这个“大体上”或者“基本上”过得去的生活消费水平,它自身的一定标准又在哪里呢?……“历史的”?“文化的”?“道德的”?“习惯的”?“生理的”?[7]……
不!这种显然是在用消费,进而又不得不再去寻找一系列本身更加没有确定的标准,并且大都是归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因素,来确定无疑是归属于经济基础领域的劳动力价值的分配理论,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它不仅一开始就违反了“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这个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而且终于又违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但倘若倒是应该由分配来确定消费;那被用来确定自己生活消费水平的,工人们的这个劳动力价值,它自身的一定标准又在哪里呢?
4 产品分配是价值分配的原因
在这个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已经受到启发的资本家终于眉头一皱,心有灵犀:“请问,假如你们分别从事个体劳动,并且也是在扣除原材物料消耗的情况下;平均每人一天8小时将能够净生产出几把铁锤?”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工人们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他们当然可以根据切身的实践经验而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假如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已经失去了诸如蒸汽机这样的,更为强大的生产动力的支持,平均每人一天8小时将只能够净生产出——“2把铁锤!”工人们诚实地回答。
资本家非常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便胸有成竹地把一套刚刚酝酿成熟的全新的分配理论,合盘端出来了:“假如你们分别从事个体劳动。那也就是在仅仅只有你们工人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而完全没有我们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作用的情况下;平均每人一天8小时只能够净生产出2把铁锤。而这2把铁锤,它如果不因此而恰好就是你们每个人的劳动力作用的实际体现,又能是什么呢?
“而你们现在在我的工厂里共同进行集中劳动。那也就是在不仅只有你们工人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有我们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作用的情况下;平均每人一天8小时已能够净生产出4把铁锤,也就是比在前一种情况下多生产出2把铁锤。而这多生产出来的2把铁锤,它如果不因此而恰好就是已平均分摊在你们每个人身上的,我的生产资料作用的实际体现,又能是什么呢?
“而既然我们双方刚才已经讲明白:参与分配的权力,它归根到底只能是工人们的劳动力,和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这二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实行分配的标准,它当然就只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来确定。又既然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现在已经分别是通过如上那一定量劳动产品,而实际体现出来。
“所以,以工人们的劳动力的作用,做为自己参与分配权力的你们每个人,现在就应该毫无怨言地根据这第一个作用的大小,分配到恰好就是它的实际体现的2把铁锤。而以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做为自己参与分配权力的我,现在则可以心安理得地根据这第二个作用的大小,分配到恰好也是它的实际体现的总共20把铁锤。”
5 价值分配是产品分配的结果
努力保持清醒头脑的工人们,立刻就注意到了隐藏在这种产品分配身后的价值分配:“您的用来组织集中劳动的生产资料,它的作用的确已使我们每个人一天8小时劳动的劳动日产品,增加一倍。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作用却并没有使我们每个人一天 8 小时劳动的劳动日价值,也跟着增加一倍。从而不过是使得先前只平均在2把铁锤中的,那始终是8元的劳动日价值,现在则平均在4把铁锤中了。
“这样一来。当我们每个人先前在个体劳动中,也要获得2把铁锤的劳动报酬时,实际上就会获得全部的8元价值。而当我们每个人现在在集中劳动中,同样获得2把铁锤的劳动报酬时,实际上就只获得其中的4元价值。……这岂不是减少了一半吗?”
资本家一方也不示弱:“其实你们每个人现在所获得的,包含在2把铁锤中的这4元价值,它所能够占有的生活消费品的一定量;比起先前所获得的,同样是包含在2把铁锤中的那8元价值,它所能够占有的生活消费品的一定量来说,却是完全相等的。因为显而易见,当市场上2把铁锤可以换取 6磅 面包的时候;那就不论这2把铁锤,它们究竟是个体劳动的产物从而包含有较多的价值,还是集中劳动的产物从而包含有较少的价值,最后的结果都同样是换取 6磅 面包。”
工人们坚持要把这件并不能使人心平气和的事情,搞个水落石出:“虽然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将不至于有所降低;但我们每个人现在实际获得的价值,则无疑是减少了一半。请问,剩余的那总共40元价值,它们究竟是跑到哪里去了?请问,它们是否已随着多生产出来的那总共20把铁锤,而一并落入了您的怀抱?请问,您这样做难道就不感到羞愧吗?”
坚信自己的这种收益乃是得自一种更高生产力的资本家,并没有感到羞愧。他十分镇定地回答道:“除非我们大家都不再共同来进行这种集中劳动的大商品生产,除非我们大家都还是分别去从事那种个体劳动的小商品生产,从而除非我们大家都重新返回到那个原始的、落后的、更加黑暗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去。否则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来剥夺,这种用来组织集中劳动的生产资料,它因为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必然具有的权利呢? ”
6 并非因为延长劳动时间
听到这个颇有些不近人情的回答,有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工人顿时愤愤不平起来:“我们在这里一天劳动8小时,结果却只有4小时劳动是在为自己创造劳动力价值;而其余4小时劳动则是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干脆!我们今后在这里一天只劳动4小时,看这位资本家怎么办!”
资本家冷笑一声道:“看来您也和有些经济学家一样,以为我们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乃是因为延长了你们工人的劳动时间,才产生出来的。但我分明记得中国古代《诗经》上记载着你们的祖先,还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了。拿这样的劳动时间,来与你们现在的劳动时间相比较,想必应该是差不多的。
“而既然你们现在的劳动时间,并不比你们祖先过去的劳动时间更长,甚至也不比你们自已先前从事个体劳动时的劳动时间更长(如果不是更短的话!);那您怎么可以认为资本家延长了工人们的劳动时间?从而怎么可以认为资本家剩余价值,乃是因为延长了工人们的劳动时间,才产生出来的呢?
“实际上,我们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只能是从你们工人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它在除去我们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时,所能够造成的——个体劳动生产率;和你人工人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它在加上我们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时,所能够造成的──集中劳动生产率;这两者的差额中产生出来的。
“所以,只要这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已经客观存在。那就不论你们工人在我们资本家的工厂里一天劳动多长时间(例如8小时、4小时、2小时……甚至1分钟!),我们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它始终都会按照与这个差额相适应的同样的比例,从任何大小的劳动日价值中产生出来;只不过是在绝对量上将会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如上的道理。假如你们今后在我的工厂里一天只劳动4小时,那结果就会只有2小时劳动是在为自己创造劳动力价值;而其余2小时劳动则还是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样的结果对于我们资本家来说,固然不是很理想的;但这样的结果对于你们工人来说,又能有多少好处呢?”
※
▲也许终于还会有人要这样说:如果不是用现在的劳动时间,来与过去的劳动时间相比较;而只是用劳动力价值所表示的劳动时间,来与劳动日价值所表示的劳动时间相比较;不是仍然可以说资本家延长了工人们的劳动时间?从而不是仍然可以说劳动时间的延长,乃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基本原因(之一),甚至“绝对前提”[8]吗?
但非常不幸的是:即便是这样相比较而言,劳动时间的延长也并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基本原因,更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绝对前提。因为这种相比较而言的劳动时间的延长,它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已经产生出来之后的自然结果;已经产生出来之后的现象形态;已经产生出来之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
天色已经是在慢慢地黑暗下来。而工人们和资本家之间的这场历时已久的争论,也终于是要渐渐地平静下去。但我们对于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的认识,却是在一步步明朗起来;从而应该把它们归纳一下了。
二 补充说明
1 关于二者的定义
分配的问题不能够在任何其它的领域中得到解释,因为分配不是任何其它领域的产物。分配的问题只能够在生产的结构上得到解释,因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资本家(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乃是一种在个体劳动的小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中劳动的大商品生产的生产方式。
它把本来是与个体劳动的生产资料(诸如手工操作的刀、剪、锯、锤、钳、锥、斧、锉,以及杠杆、螺旋、滑轮、阀门……等等各种人力器械)结合在一起的,工人们的劳动力;进一步地和资本家的,已经是集中劳动的生产资料(诸如水轮机、风轮机、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以及钻、铣、镟、刨、磨车床,还有切割机、锻压机、搅拌机、纺织机……等等各种动力机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共同作用,而生产出包含了一定量劳动日价值的,一定量劳动日产品(即扣除原材物料消耗之后的净劳动产品)。
正因为这一定量劳动日产品,乃是在这样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自然就要在分别确定了这两个作用各自的大小之后,将它分配给这两个方面;并因此而将它所包含的一定量劳动日价值,分配给这两个方面。
工人们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它的大小乃是用它在已除去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从而将集中劳动还原为个体劳动时,所能够造成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来测定的。所以付出了这个作用的工人们,最后就只能分配到,乃是与这个个体劳动生产率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必要产品);并因此而分配到包含在其中的,那一部分价值——劳动力价值。
而资本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它的大小则是用它在已加到工人们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上,从而将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中劳动时,所能够造成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额来测定的。所以付出了这个作用的资本家,最后就可以分配到,乃是与这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相当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剩余产品);并因此而分配到包含在其中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
于是我们现在应该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下一个全新的定义:
在由从事高于个体劳动的集中劳动的工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已经是包含在全部劳动日产品里的,全部劳动日价值中;
包含在体现了他们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里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劳动力价值。
而包含在体现了这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差额的,那一部分劳动产品里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从这个已经是全新的认识出发,接下来我们还要顺便来讨论几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顺便要讨论的第一个实际问题就是:
2 关于“铁的工资规律”
在一切已经是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论其劳动生产率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还是以集中劳动的形式而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作为生产资料的使用者即工人们,他们从全部社会财富中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始终都要与自己在当时条件下,所具有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相一致,并由此确定。于是就必然会有如下的结果(这里仍然假定一个工人一天8小时的劳动,乃是表现为8元的劳动日价值):
当一个工人,最初是在原始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因为从事最低等级的个体劳动,而在一天8小时中只能够净生产出2把铁锤,并依据他现在具有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而分配到全部的2把铁锤时;他现在就可以分配到全部8元价值的劳动报酬,没有剩余价值。
而当这个工人,后来是在近代的大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因为从事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而在一天8小时中已能够净生产出4把铁锤,并依据他现在具有的个体劳动生产率(假定尚未发生变化),而分配到其中的2把铁锤时;他现在就只能分配到全部8元价值的二分之一,即4元价值的劳动报酬。而其余的4元价值,则要成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再当这个工人,已经是在现代的大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因为从事更高等级的集中劳动,而在一天8 小时中已能够净生产出 16 把铁锤,并依据他现在具有的个体劳动生产率(假定仍未发生变化),而分配到其中的 2 把铁锤时;他现在就仅能分配到全部8元价值的八分之一,即1元价值的劳动报酬(注意:这里说的是劳动报酬中劳动力价值的一定量,而不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工资价格的一定量!)。而其余的7元价值,则要成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说,商品经济愈发达,它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与个体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愈大;工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在全部劳动日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就会愈小。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在全部劳动日价值中所占的比例,则会愈大。并且这样的一种趋势,当不会因为现代社会中,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财富还将进一步增加,而有所改变。
……讲到这里,往往会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们要感到担忧。因为他们显然是很清楚地知道,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的确是由他们的劳动报酬来决定的。所以,倘若工人们的劳动报酬,果真要象这样按比例大幅度缩减下去的话;那他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又将何以维持呢?
但这其实是无须担忧的。因为很明白,象这样按比例大幅度缩减下去的,只是劳动报酬中占有价值(俗称交换价值)的一定量,例如从8元价值缩减为1元价值;而不是劳动报酬中使用价值的一定量,例如始终是——2把铁锤。从而就使得归根到底乃是用使用价值来衡量的,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在其占有价值的如此每况愈下之中,全然不发生变化。
不仅如此。在劳动报酬中占有价值的一定量,势必要按比例大幅度缩减下去的同时;归根到底乃是用使用价值来衡量的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甚至还能够逐步地提高起来。不过这当然是与资本家们是否终于会有良心发现的举动无关;而无非是因为,确定了劳动报酬中使用价值一定量的,工人们的这个个体劳动生产率本身,也终于是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一步一步地增长起来。
假如出于下述的种种原因:
首先是人力器械的逐步改良(诸如专用器械取代通用器械,合金刀具取代普通刀具……等等);
然后是操作技能的逐步熟练(诸如从普通壮工成长为特种技工);
生产经验的逐步增多(诸如不断发明创造新工艺);
劳动节奏的逐步加快(诸如持续开展劳动竞赛);
劳动热情的逐步高涨(诸如发扬民主和提倡人权);
最后还有身体素质的进一步增强(诸如大力推行健身运动);
以及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提高(诸如普遍加强职业教育);
……等等;
从而使得当时条件下,已包含在集劳动中的工人们的个体劳动生产率,较以往增长了一倍;因而与之相对应的使用价值的一定量,已经是从原来的2把铁锤,增加到后来的4把铁锤。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工人们劳动报酬中占有价值的一定量,已经大幅度地缩减到,仅仅是等于全部劳动日价值八分之一的地步;归根到底乃是用使用价值来衡量的,工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还是要随之而提高一倍。即从本来是与2把铁锤的使用价值相对应(例如 6磅 面包)的水平,提高到已经是与4把铁锤的使用价值相对应(例如 12磅 面包)的水平上来。
……倘若这一系列推理的结果,都是能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吻合的话;那我们就果然是看到了一个“铁的工资规律”,它的内容就是:
在一切已经是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论其劳动生产率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还是以集中劳动的形式,而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工人们从全部社会财富中所获得的劳动报酬,进而由此所实现的生活消费水平,始终都是(或者始终都应该是)与他们在当时条件下,所具有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相一致,并由此确定。
顺便要讨论的第二个实际问题就是:
3 关于剩余价值规律
在一切已经是进入集中劳动阶段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论其劳动生产率已经是以集中劳动的形式,而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如资本家,他们从全部社会财富中所获得的利润即剩余价值,始终都要与乃是由这种集中劳动所造成的,集中劳动生产率(例如平均每人每天4把铁锤)和个体劳动生产率(例如平均每人每天2把铁锤)之间的差额(例如4-2 = 2份利润)相适应。——这也是一个铁一般的规律。
倘若资本家们出于贪婪的本性,从而使自己参与分配的比例,已经是持续而普遍地高于这个限度(例如人为地将它提高为4-1 = 3份利润)。那就必然会使得生产资料使用者即工人们,他们在集中劳动条件下,所实际获得的消费资料的绝对量(与1把铁锤相当);低于他们在个体劳动条件下,所能够获得的消费资料的绝对量(与2把铁锤相当)。
如此一来。倘若工人们首先将会采取的,不论是力争提高工资份额(诸如提起申诉直至抗议示威……等等),以求与现有个体劳动生产率水平相一致的积极努力;还是自行降低个体劳动生产率水平(诸如消极怠工直至停产罢工……等等),以求与现有工资份额相一致的消极努力;均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不相适应的状态。
那他们最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出,将只能够从中获得较低生活消费水平的集中劳动;而纷纷转入将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生活消费水平的个体劳动。直至是把整个人类社会,重新带回到以往那种人人都从事个体劳动的,原始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去。并且又终于是在这个极点上,使生产资料占有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降低到能够与这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已经等于零!)相适应的限度上来。
而倘若资本家们出于宽厚的心怀,从而使自己参与分配的比例,又已经是持续而普遍地低于这个限度(例如人为地将它降低为4-3 = 1份利润)。那又必然会使得生产资料占有者即资本家,他们在(已将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100%的)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中,所实际获得的生产资料积累率(1:4 = 25%);低于他们在(只将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50%的)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中,所能够获得的生产资料积累率(1:3 = 33.3%)。
如此一来。倘若资本家们也首先将会采取的,不论是力争提高利润份额(诸如冻结工资直至裁减雇员……等等),以求与现有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差额相一致的积极努力;还是自行降低集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诸如减少投资直至关门停业……等等),以求与现有利润份额相一致的消极努力;均不能有效地改变这种不相适应的状态。
那他们最后就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出,将只能从中获得较低生产资料积累率的,较高等级的集中劳动;而纷纷转入将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生产资料积累率的,较低等级的集中劳动。直至是把整个人类社会,重新带回到以往那种人人都占有很少量生产资料的,原始的小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去。并且也终于是在这个极点上,使生产资料占有者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提高到能够与这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已经等于零!)相适应的限度上来。
从而无论如何。在一切已经是进入集中劳动阶段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论其劳动生产率已经是以集中劳动的形式,而发展到怎样的高度;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如资本家们,他们从全部社会财富中所获得的利润即剩余价值,始终都要(或者始终都应该是)与乃是由这种集中劳动所造成,集中劳动生产率和个体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相一致,并由此确定。
顺便要讨论的第三个实际问题就是:
4 关于消费率和积累率
所谓消费率,实际上就是消费资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有的比例。
所谓积累率,实际上则是积累资金,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有的比例。
但这个消费率和积累率,它们各自究竟应该占有到多大的比例,才是比较公正合理的呢?
由于消费资金,实际上乃是与劳动力价值正相对应的。
由于积累资金,实际上乃是与剩余价值正相对应的。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乃是与劳动日价值正相对应的。
所以消费率,实际上就应该是取决于劳动力价值,在劳动日价值中所占有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正是——劳动力价值率(一个曾被遗漏的经济学范畴)。
所以积累率,实际上就应该是取决于剩余价值,在劳动日价值中所占有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则正是——剩余价值率(以往与所谓“可变资本”相关的剩余价值率,显然是不正确的)。
再由于劳动力价值率,归根到底又是取决于(通常已包含在集中劳动中的)个体劳动生产率,在集中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有的比例。
再由于剩余价值率,归根到底又是取决于这两种劳动生产率的差额,在集中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有的比例。
所以不论是消费率,还是积累率,它们归根到底都应该是取决于这两种劳动生产率相互之间的,一定的比例关系。
例如在一个年度生产净值(劳动日价值)为8000万元的服装厂中:它所具有的集中劳动生产率(扣除原材物料的消耗),据统计,已经是达到50万件净产品;而它所包含的个体劳动生产率(扣除原材物料的消耗),经测算,却只能是达到15万件净产品。
则它的劳动力价值率,就会是15万件:50万件,进而2400万元:8000万元=30% 。
而它的剩余价值率,就会是35万件:50万件,进而5600万元:8000万元=70% 。
从而这个服装厂的消费率,就应该是30%;而积累率,则应该是70% 。
倘若人为地将这个服装厂的积累率,提高到80%;从而使消费率,降低为20%。那在以后的生产年度里,这个服装厂现在所具有的,每年35万件(70%)+15万件(30%)=50万件净产品,进而5600万元(70%)+2400万元(30%)=8000万元增加值的集中劳动生产率;
将不会随着积累率已经提高七分之一,从而资本家们的扩大再生产投资比例也将提高七分之一,而逐步地增长到客观上已能够与80%的积累率相适应,也就是每年60万件(80%)+15万件(20%)=75万件净产品,进而9600万元(80%)+2400万元(20%)=12000万元增加值的水平上去(如果七分投入便可获得八分收益,谁还会用八分投入来换取这同样比例的收益呢?)。
反而是要随着消费率已经降低三分之一,从而工人们的个体劳动生产率也将降低三分之一(铁的工资规律!),而逐步地降低到客观上仍然要与30%的消费率相适应,也就是每年23 1/3万件(70%)+10万件(30%)=33 1/3万件净产品,进而3733 1/3万元(70%)+1600万元(30%)=5333 1/3万元增加值的水平上来。
而倘若人为地将这个服装厂的消费率,提高到40%;从而使积累率,降低为60%。那在以后的生产年度里,这个服装厂现在所具有的,每年35万件(70%)+15万件(30%)=50万件净产品,进而5600万元(70%)+2400万元(30%)=8000万元增加值的集中劳动生产率;
也将不会随着消费率已经提高三分之一,从而工人们的个体劳动生产率也将提高三分之一,而逐步地增长到客观上仍然要与30%的消费率相适应,也就是每年46 2/3万件(70%)+20万件(30%)=66 2/3万件净产品,进而7466 2/3万元(70%)+3200万元(30%)=10666 2/3万元增加值的水平上去(如果三分付出便可获得四分报酬,谁还会用四分付出来换取这同样比例的报酬呢?)。
反而是要随着积累率已经降低七分之一,从而资本家们的扩大再生产投资比例也将降低七分之一(铁的利润规律!),而逐步地降低到客观上只能够与60的积累率相适应,也就是每年22 1/2万件(60%)+15万件(40%)=37 1/2万件净产品,进而3600万元(60%)+2400万元(40%)=6000万元增加值的水平上来。
这就是说:在一切已进入集中劳动阶段的商品经济的社会(或者任何一个工厂企业)中,只要它所实现的消费率和积累率,违反了乃是根据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来确定的劳动力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从全局上看,其结果就必然是失大于得,弊大于利。
换句话说:在一切已进入集中劳动阶段的商品经济的社会(或者任何一个工厂企业)中,使经济保持最高发展速度的最佳分配方案,即不是尽可能低的消费率和尽可能高的积累率,也不是尽可能高的消费率和尽可能低的积累率;而应该是尽可能接近其劳动力价值率的消费率,和尽可能接近其剩余价值率的积累率。否则的话,其结果就总是会欲速不达,过犹不及。
※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一般商品社会)的分配原则,做了上述一系列还只是初步的分析之后;接下来我们又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也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否则的话,或许有人要批评我们是理论不联系实际了。
……只是现在所要面对的社会主义,还不是我们行将全面展开的,终于是按照全部工厂企业股份化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广义的社会主义;而只是我们正在挥手告别的,曾经是按照全部工厂企业国有化的原则建立起来——狭义的社会主义。
三 〔狭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1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即使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工人们也还是得不到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因为在他们所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中,
“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
第一, 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资金。”[8]
……如此等等。
这就使我们不幸又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在这个社会总产品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国家,它所扣除到的那一部分应该是多少?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使用者——工人们,它所分配到的那一部分又应该是多少呢?
对于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并非早已成竹在胸的马克思只是小心谨慎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至于扣除多少,应该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该根据概率论来确定。”[9]
但如此这般的回答,显然并没有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既无从知道这个“现有的资料和力量”的含义何在?也无从知道这个“概率论”是指的什么?
于是后来就有人从继承、捍卫、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一些与时俱进的见解,说是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来确定等等。……但他们这个“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比起先前那个“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说,显然并没有多大的进展。
在这团团迷雾之中,我们终于又想起了曾经引导我们走出困惑的,那句其实是很普通的至理明言:
2 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1)生产的结构
社会主义的生产结构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不知道为什么,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洗礼之后,我们现在又走回到先前那个生产铁锤的工厂里来了。有所不同的是,经过一番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它现在已经被“收归国有”了。
除此之外,有所不同的还有: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它的机械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例如蒸汽机变成了电动机)。与此同时,还由于加强了诸如“两个文明”的教育和训练,工人们的生产素质和劳动热情,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简单得很!这样一种生产的结构,就是(工厂企业国有化意义上的)典型的社会主义的生产结构。它的一个方面,乃是国家的,仍然是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诸如电动机、鼓风机、切割机、锻压机、电汽锤、电热炉,乃至数控机床……等等)上的生产资料;它的另一个方面,则是工人们的,仍然是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诸如操作杠杆、调节螺栓、吊拉滑轮、管道阀门,以及维修、检测用具,一直到仍然是要用人力来操作的电器开头、乃至电脑键盘……等等)上的劳动力。
……铃声一响,生产的过程便开始了。
主要是因为机械化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同时也是因为生产素质和劳动热情有了明显的改善;所以在这个铁锤工厂里,平均每个工人一天8小时的劳动,已经能够生产出包含了40元价值的80把铁锤。
……铃声又一响,生产的过程结束了,分配的过程又开始了。
随着从生产的过程过渡到分配的过程,而从参与生产的双方,转变为参与分配双方的每一个工人,和他们的对立面——国家;现在应该如何来分配这包含了40元价值的80把铁锤呢?
国家对于如下这一点从来都是很严肃很认真的:由于平均每个工人,在刚才的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它的包含了32元价值的原材物料。所以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从而也就是把同样包含了32元价值的64把铁锤,扣除下来。
假如国家仅仅只是满足于这第一项扣除的话,整个问题的解决就会是一件既很轻松,又很愉快的事情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已经有了刚才那个等价交换的原则,就可以马到成功了。
然而国家偏偏并不满足于这第一项扣除。除此之外,它还要从其余的,已经正好是包含了一个劳动日价值,即(始终是)8元价值的16把铁锤中扣除: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资金。”
……如此等等。
于是,整个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一件既不轻松,也不愉快的事情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经有了刚才那个等价交换的原则,也还是无济于事的。
于是,我们现在就必须在这个等价交换的原则之外,另谋出路了。
于是,我们现在就只有来探求一下参与分配的双方,他们各自所拥有的参与分配的权力了。
(2)分配的结构
首先,工人们有什么权力要来参与现在的分配呢?
有一位工人勇敢地站出来,精神抖擞地晃了晃他强壮有力的膀子,非常自豪地回答道:“现在的这16把铁锤,它们显然是在我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我现在自然要以此做为自己在分配中的权力,来参与现在的分配。”
然后,国家又有什么权力要来参与现在的分配呢?
国家也勇敢地站出来,威风凛凛地拍了拍它高耸入云的肚子,非常自信地回答道:“现在的这16把铁锤,它们也显然是在我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下生产出来的。所以,我现在自然也要以此做为自己在分配中的权力,也来参与现在的分配。”
毫无疑问,这里如果没有每一个工人的(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的作用,那是连 1把铁锤也生产不出来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里如果没有国家的(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的作用,那也绝然不能使每个工人在一天8小时中,生产出这多达16把的铁锤。
如此一来,事情很快又到了需要分别来确定这两个作用各自大小的时候了。
首先是来确定这两个作用总合的大小。而这两个作用总合的大小,那无非就是当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组成了集中劳动时,所能够造成的集中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并且不难看出,在我们这里,它正好是表现为16把铁锤。
然后是来确定这第一个作用的大小。而这第一个作用的大小,那无非就是当它在已除去第二个作用,从而将集中劳动还原为个体劳动时,所能够造成的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并且不难测出,在我们这里,它已经是表现为4把铁锤。
最后是来确定这第二个作用的大小。而这第二个作用的大小,那无非就是当它在已加到第一个作用上,从而将个体劳动转变成集中劳动时,所能够造成的两种劳动生产率差额的大小。并且不难算出,在我们这里,它显然是表现为12把铁锤。
事情终于应该是很明白了!在对这已经做了第一项扣除之后的,正好是包含了一个劳动日价值,即8元价值的16把铁锤实行分配的时候:
贡献了(一向体现在各种人力器械上的)劳动力作用的每个工人,现在只能够按照这第一个作用的大小,分配或者扣除到其中的4把铁锤;从而只能够分配或者扣除到其中的2元价值。
而贡献了(主要表现在各种动力机械上的)生产资料作用的国家,现在则能够按照这第二个作用的大小,分配或者扣除到其中的12把铁锤;从而则能够分配或者扣除到其中的6元价值。
事情终于应该是很明白了!由(狭义)社会主义的生产结构所决定的这样一种分配的原则,原来正好就是(并且也只能是)已被我们从头到尾重新认识了的──劳动力价值的原则,和剩余价值的原则。
只不过现在是用“国家”取代了“资本家”;所以这里的剩余价值,它不再是归资本家所有,而是归国家所有。从而它不再是表现为资本家的资本积累,而是表现为国家的资本积累。进而它不再是被用来发展资本家的工厂企业,而是被用来发展国家的工厂企业。……于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资本家形态的资产阶级,而是一个国家形态的资产阶级;即“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列宁[9]),或者“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毛泽东[10])了。
3 关于“基本经济规律”
提起“基本经济规律”,往往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基本经济规律?
一向都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作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最初曾经告诉我们说:基本经济规律就是——生产的目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乃是“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从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是这个内容。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则是“最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需要并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也就是这个内容。
但显然是因为后来又考虑到,如果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上述这一点上,是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只要消费,不要积累的错觉的。所以力完美的教科书,很快又特意做出一个重要的补充;从而使得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发展成为“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以便最充分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经常增长的需要并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为了不使这个发展了的内容,与基本经济规律本身的定义相冲突。集中了集体智慧的教科书,并没有忘记随后还要为这个定义本身,再做出一个相应的补充;从而使之又发展成为——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目的”可以成为规律,手段进来当也无妨!)。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如此周到的教科书,竟会忘记了还应该给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也做出一个相应的补充,以使它发展成为……;可是,达到“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这个目的的手段,又是什么呢?
……看来我们需要代劳一下。
从教科书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制定的,那个发展了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被当作“手段”来看待的前半部分,显然是一个“积累”的部分;而被当作“目的”来看待的后半部分,则显然是一个“消费”的部分。既然如此,依照同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发展了的内容,除了已经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这个“积累”的部分之外;也还应该有一个诸如“最小限度地提供劳动力价值”,这样的“消费”的部分才是。
……不论这一番代劳将会是怎样地出力不讨好,却并没有使我们白费力气。因为它竟无意之中使我们觉察到:所谓基本经济规律,与其说它乃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规律,不如说它乃是关于消费和积累的规律。从而实际上不过就是我们前面刚刚讨论过的,那个基本的分配规律罢了(顺便提一下:无非就是基本分配规律的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它之所以会被教科书阴差阳错地当成生产的目的来看待;恐怕是和由于分配乃是生产的“结果”,从而仿佛是生产的“目的”——这一点有关的)。
情况终于是有些严重了!
由于一向被教科书誉之为“生产关系的实质”,“前进的动力”,“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并且“反映着经济中最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等等的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实际上不过就是基本分配规律。
又由于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分配规律,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规律;如前所述,它们都同样地遵循着集中劳动阶段中,商品经济的基本分配规律。
再由于集中劳动阶段中,商品经济的基本分配规律;如前所述,必然是一种按照集中劳动生产率中所包含的两个不同层次,来进行分配的基本分配规律。
而这种乃是按照集中劳动生产率中所包含的两个不同层次,来进行分配的基本分配规律;不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讲,还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讲,都正好是(并且也只能是)本来意义上的劳动力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所以我们现在终于要说:一向被认为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们其实是“基本相同”的。
结束语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剩余价值从来都只能是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诸如私有制,诸如资本家,诸如不劳而获,诸如奢侈腐化,诸如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诸如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诸如剥削和压迫,诸如贪婪和欺诈……等等,这许许多多一向被认为是比较丑恶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果现在有人竟要使它与已经是比较美好社会主义社会,也结下不解之缘;就会以为他一定是存心在给社会主义的脸上抹黑了。
不过,当我们已经努力地说明,剩余价值,它的产生和刚才所列举的任何一种被认为是比较丑恶的东西,都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而仅仅是要归因于商品经济中,高于个体劳动的集中劳动时。说社会主义,这个无疑已使集中劳动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商品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剩余价值,而且还应该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为什么是在给社会主义的脸上抹黑,而不是在给社会主义的脸上增添光彩呢?
注释
[1]里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1962年中文版 P 3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966年中文版 P 2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P 67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966年中文版 P 84
[5]里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1962年中文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1953年中文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966年中文版 P 8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1966年中文版 P 88
[11]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最高指示》:“列宁为什么说,我们建设的是一个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出修正主义。”
[12]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最高指示》:“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