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亚洲消费拯救全球经济
别指望亚洲消费拯救全球经济
2009年03月05日 《IT经理世界》
从目前来看,亚洲至少跟欧美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指望亚洲消费来拯救全球经济,注定要成泡影。
:程默
一个拯救世界经济的说法目前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稳定银行;用低利率和更多的公共支出应对萎缩的私人需求;然后让亚洲消费者取代西方购物者,扮演一座通往新繁荣时代的桥梁。既然一直扮演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美国消费”已然熄火,那么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储蓄的亚洲,就必须把钱花在自己身上。
这个说法听起来不无道理。从维持全球经济平衡的角度看,亚洲的确需要这么做。全世界也充斥着各种对亚洲消费增长的乐观预期。例如,资料显示,除日本外,亚洲中产阶级人数已经超过2.5亿,这一人群正在接受西方信贷消费的观念,减少储蓄、负债消费。还有约10亿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变得越来越富有,这一新兴消费群体的人数可能不久就会超过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总和。此外,亚洲地区一直有高储蓄的传统,仅在日本,就有8.5万亿美元的现金储蓄。据估计,日本私人部门拥有的净海外资产高达1.7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和日本政府的税务宽免措施,正在让这部分海外资产回流国内。
但且慢,如果就此得出结论,亚洲消费者将增加消费支出,并使全球摆脱衰退困境,恐怕言过其实。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美国依然是世界最主要的消费国。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但2007年其消费者支出大约为9.7万亿美元,而占全球人口40%的中国和印度消费量相加仅为3万亿美元,不足前者的1/3。其他消费大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增长动力也无法与美国相比,过去的十年中,这两个经济体的私人消费年均增长率接近1%,不足美国速度的1/3。而现在创记录的债务水平、急剧增加的失业人数正在让美国人回归量入为出的传统。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环比下降1.0%,连续第6个月下降。减少消费的同时,美国人开始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去年12月份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6%,创下了2008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看来,美国消费者的停滞并未获得世界其他地区消费增长的补偿。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国家来说,消费不仅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增长,反而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拖累下节节败退。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月13日表示,今年亚洲个人消费增速很可能仅为去年的一半,从6%~8%跌至2%~4%。
亚洲的高储蓄率会释放吗?尽管亚洲各国政府和央行目前正在竭力通过财政刺激、减税、降息等政策来刺激消费,但要让超过30亿的亚洲消费者放心花钱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日本,虽然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相当于年度GDP的三倍多,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但由于老龄化等因素,日本的储蓄率已经在下降通道之中,已从占整体可支配收入的11.4%,降至截至2007年12月的2.2%。根据瑞士信贷的数据,日本工作人士的储蓄倾向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基本不变,储蓄率一直保持在15%~17%。60~64岁人士的储蓄率为-2.5%。鉴于日本金融体系尚不发达且管制重重,还有不断趋于严重的老龄化,日本仍无法创造出像美国消费者那样的信贷消费热潮。在中国,经济增长只有49%的贡献来自消费(这一数据在美国则超过了70%),其中又有约14%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有35%左右。1992年至2007年,中国企业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均上涨一倍,前者从11.73%激增为21.48%,后者从4.4%增长为8.74%,而居民储蓄率不增反降,从20.24%下降到19.91%。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的背景下,这尚不足20%的储蓄率俨然成了“救命钱”,这个时候提倡居民消费,无疑是将居民的钱从银行里面逼出来。
事实上,不仅仅是日本和中国,整个亚洲地区在过去的10年都经历了“储蓄-消费”双双下降的过程,即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逐年下滑。20年前亚洲GDP增长58%来自消费者支出,而到2007年消费者支出对亚洲GDP的贡献只有47%。这意味着亚洲出现了消费者支出对GDP贡献与家庭储蓄同时减少的“怪现象”,也即意味着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GDP的增长。重振亚洲消费必须要解决这个“怪现象”。
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出口萎缩已经让亚洲经济体深陷泥潭。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初始,亚洲金融体系因管制重重而能够置身事外,市场普遍认为亚洲正在与欧美发达市场“脱钩”,甚至认为亚洲将是世界经济的救世主。但从目前来看,亚洲至少跟欧美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这种从“救世主”到“泥菩萨”的过程意味着,指望亚洲消费来拯救全球经济,注定要成泡影。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