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危机
——谨以此文献给哥本呵根世界气候大会
马成福
如今地球就像一座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只有人人关注生态危机,人人遏制环境污染,才能把我们自己从火山口上拯救出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危机实际上就是生存危机,它是人和自然的主要矛盾,是目前世界的主要危机。
——马成福
上卷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有了巨大进步,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曾遭遇过生态危机。公元250年玛雅文明鼎盛,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公元800年时玛雅文明开始崩溃,其后不到100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由于生态的原因,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巴比伦人曾发明了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60进制计时法,他们还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巴比伦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可是后来黄沙漫天,文明消失了。
生态危机必然会造成物种毁灭,地球上的不同物种,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一个物种的灭绝,起码会影响相关30个物种的生存,甚至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但是由于人类的霸道,许多物种都已消失和濒临灭绝。据科学统计,目前平均每天有70多个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全世界有9400多种动植物正濒临灭绝。那么,地球上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将会是谁呢?
伦敦动物学会编辑Jonathan Loh说:“我们在生态方面采取的方式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方式相同,都在寻求速成,而不适当考虑后果,这样的全球生态危机带来的后果比目前经济崩溃更为严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
人类初期,地球上生长着80亿公顷的茂密森林,而现在仅仅只有28亿公顷。“地球的肺叶”—森林已被割去了2/3。而且,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差不多是半个德国的面积。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如果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而且分布均匀,就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很少有大的自然灾害。然而由于人们的贪得无厌和愚昧无知,长期以来使世界森林横遭破坏,干旱、饥荒、沙漠化给全人类发出了警告,非洲的今天也许就是地球的明天?
非洲的沙漠化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类自食其果。非洲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木材,然而非洲人长期用木柴作燃料,乱砍滥伐森林,砍光了乔木就砍灌木,砍光了灌木就挖草皮,直到把林地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其次,发达国家对非洲森林资源的掠夺,是非洲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又一个原因。
然而新兴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森林资源的疯狂掠夺,毁灭性的砍伐遍及世界,在俄国,在亚马逊平原、非洲中部和西部,在阿拉加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到处都是砍伐者。联合国粮农组织告说,1991年至1995年,每年有12.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烧毁或砍伐。尽管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7%,但中国的砍伐至今从未停止过。美国《时代》杂志道,地球上80%的原始森林已被伐倒毁灭,大部分饮用水严重污染,大部分湿地退化、消失,大部分可耕地丧失种植能力。
2006年3月21日 ,也就在第25个世界森林日之际,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森林卫星地图,它告我们:原始森林只剩下陆地面积的不到10%,148个森林带范围内的国家中,有82个国家已经完全失去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而且余下的森林仍以每2秒钟一块足球场大小的速度在消失。
在森林的破坏之后,海洋也传来了噩耗。海洋被认为是生命的摇篮,面积高达地球总面积的70%,90%以上的生物生活在海洋。由于人类工作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入海,海水中氮和磷的含量所来越高,从而刺激海藻的疯狂生长,进而形成“缺氧区”和“无氧区”,导致海洋生物无法生存,甚至海草也难以幸存,使海洋一个个都变成了“死海”。
1950年,日本九州南部有一个叫水俣的渔村,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口齿不清、步态不稳、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有的甚至死亡。该病被称为“水俣病”。后经查明,原来是一家氮肥公司将含有大量毒素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使鱼、贝等水产品体内的汞含量过大,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富含汞的鱼虾而得病。
1998年9月,中国渤海海域现出现了3000平方千米的大片赤潮,这是因为水污染而出现的现象。渤海是中国近封闭内海,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大量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沿地表、河口涌入渤海。据统计,渤海每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污染物超过70万吨,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2000倍。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死海”。
2002年11月19日 ,一艘载有7.7万吨燃油的希腊油轮在大西洋断裂成两半,并相继沉入大海,对西班牙的海岸造成严重的生态威胁。这艘油轮泄漏的燃油不仅严重破坏了该海域丰富的珊瑚和鱼类资源,生活在这一带的海鸟也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衣”。环境学家和许多渔民都认为:留在海底的燃油还会长期污染海水和海洋生物。
2006年10月19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告:海洋“死亡区”数量已高达200个,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11月3日 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发了一个由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历时4年的调查研究告我们:如果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不能得到控制,到2048年的时候,人类将再也没有海鱼可吃,整个海洋都成了死亡之海!
造成数以十万计人员死亡、数亿计财产损失的印度洋海啸,至今仍令世人胆战心惊,谈之色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曾为此呼吁,各国在制订减灾计划时,应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因为,印度洋沿岸红树林和珊瑚礁被人为严重破坏,无疑成了海啸危害的帮凶。人类需要一个能够承受灾害影响的强健的大自然,如果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从长远来看,就不可能减少灾害发生的危险。
鲁迅曾经说过:“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在失去森林的庇护之后,地球日益变成了一个干涸的星球。水是生命的源泉,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生活在自然环境中,都离不开水和空气。虽然地球70%的面积都被水覆盖,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其中只有2.5%的水是淡水,在淡水中只有0.3%的水是便于人类利用的河水或湖水,而且在地球上分布十分不均匀,有些地区每年人均可支配的水量不到 1700立方米 。根据联合国及斯德哥乐摩环境机构1998年4月的一份告,到2025年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受到用水短缺的影响。1992年里约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组织者之一、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克里斯潘·蒂克尔指出:“世界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用水问题,将来会有更多的战争是由于争夺水而不是争夺油导致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断流引起了人民的恐慌。据水利部黄委会统计,从1972到1997年,25年间有21年发生断流。进入90年代,黄河下游年年断流,断流的时间由过去的5、6月份提前到2、3月,断流段由河口地区逐步上延到河南境内600多公里的河道。过去黄河断流的时间最长36天,1995年和1996年黄河利津段断流时间分别达120天和132天,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黄河无水入海。
由于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且利用效率低,北方地区严重缺水,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据统计,目前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中国西北、华北、东北、等北方城市几乎全都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用水量虽然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首都的1/3;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
世界正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水荒,但人类依然还在大量地浪费与污染着宝贵的水资源。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清澈的河流,农药残留毒害了农村的小河溪流,流经城市的河段几乎都成了下水道,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导致的消化疾病、各种皮肤病、传染病、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水污染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水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引起各种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等;水体受有害有机物(如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农药、合成洗衣剂)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水体受重金属(HG、PB、CU等)及其它无机毒物(氯化物、砷化物、亚硝酸盐等)的污染,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中毒。
科学的发展几乎与疾病的发展是同比例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病从口入,发展中国家有一半人患有与饮水有关的疾病,每天有人因此而死亡;发达国家的饮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工业污染,他们层层设防却又防不胜防。 1986年4月26日 凌晨1点23分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50吨铀燃料瞬间化作蒸汽进入大气层。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它所释放出的核辐射相当于美国当年投放日本广岛原子弹辐射的100倍,活生生的“人间地狱”!
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些中学生,在靠近湖泊与河流的湿地中发现了一些畸形的青蛙,有的只有三条腿,有的两条前腿缺失,有的长出四条后腿。后经研究证实:畸变是水源受杀虫剂、重金属、氯化物等多种物质污染所致;还有一些热水塘中的貂蛙,在水中发育期长达两年,所受的毒害更严重,畸变率高达75%。能导致青蛙畸形的,也一定能使人畸变。在世界各地,人类的怪胎时有耳闻,三条腿的人也许会出现。
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采用煤炭、石油,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十九世纪60年代的0.9亿吨,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的50亿吨。近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25%,而近百年来能调节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被人类砍掉了2/3,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达到200亿吨,地球将持续增温,海平面将持续升高,赤道附近的干旱将继续扩大,沙漠化将在全球漫延。在中国数十年从事植树造林活动的日本友人高见邦雄说:“文明之前有森林,文明之后是沙漠。”
沙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几千万年了。自从炎热、风和水的力量造成原始沙漠以来,人类的活动又形成了87%的新沙漠。新沙漠是人造的,沙漠化是人为的。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世界100亿的人口,除了走向海洋,走向沙漠,还能走到哪里去?在地球上,每天有 公顷 森林被毁,有800万吨水土流失,有63平方英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全世界沙漠化地区的面积已达3370万平方千米,超过陆地总面积的25%,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口已达5亿。告并推测,在过去50年里,全球有6500万公顷的耕地和牧场被沙漠吞噬,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7倍。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的土地达66. 7万公顷 ,居于世界首位。曾经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高昌古城、楼兰新娘,早已被风沙侵蚀得斑斑驳驳,只留下一个灿烂而又虚无飘渺的梦境。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7.3%。据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发生了沙尘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发生了12次。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部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5个省的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西北大片的干旱区,黄风肆虐,荒漠化肆意蔓延,是地球上生态最为脆弱、敏感的地区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从建国初期50年代的116万平方千米增加到90年代初期的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量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全国的耕地上刮去 1厘米 厚的土层,其中流失氮、磷、钾肥料元素的量相当于4000万吨的化肥,等于全国化肥施用量。全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3。水土流失涉及全国近1000个县,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北方土石山区。洪水期间,黄河河水的含沙量达50%。每年被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居世界河流之冠。现在,长江也快成为第二条黄河了,其含沙量是黄河的1/3,等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年输沙量的总和,而尼罗河却是处于沙漠地带。
现当代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繁荣,是建立在能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上。全世界16%的人占有了81%的汽车。汽车消耗着世界年石油消耗量的一半,又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汽车不仅在行驶中排放废气,其中的25%是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中国也像美国那样使用汽车,大气层都得着火。2000年9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曾突增到创纪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近乎4个澳大利亚的面积。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2%,却消耗掉世界70%以上的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排放量的60%以上。以美国为例,其人均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0倍、中国的8倍。工业化对地球的危害是无可估量的,特别是在过去的200年中,美洲和欧洲的工业生产对地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许多专家认为,在未来几十年中,亚洲的工业化将对地球生存系统构成带根本性的威胁。这是因为世界有60%的人口生活在亚洲,而且亚洲工业化的速度是西方工业革命的3倍。
亚洲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其代价是污染日益严重,它不仅是亚洲的负担,也是整个地球的负担。据世界银行研究告表明,全球20个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5个城市中,有13个在亚洲。亚洲河流平均含有来自人类粪便的细菌数量,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原则所允许数量的50倍;河水中的含铅量比发达国家河水的含铅量高出20倍。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亚洲每年仅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就达156万人,死于水质污染和卫生条件恶劣的有50多万人。
1998年夏,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全国共有29个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其实这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造成的,它向中国人民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中国的生态灾难与政策的失误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遍地开花。
一座火力发电厂就是一片荒漠。火力发电既是高耗能,又是高污染,它是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社会应该立刻叫停火力发电。目前,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已过5亿千瓦,但70%以上的电力靠火电机组,火电机组中效率高、能耗低的大机组少,效率低、煤耗高的小机组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使得中国火电企业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50 -60克 每千瓦时。有的小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 700克 /千瓦时,是高温超临界机组 215克 /千瓦时煤耗的3倍之多,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酸雨危害在我国发展之快为全球罕见,中国从271个酸雨观测站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81个同步进行连续观测,再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1个站中有49个站的降雨属于酸雨,占61%,据统计,1990年中国煤炭消耗10.52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95万吨(不含乡镇企业);1995年煤炭消耗量增至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41万吨(含乡镇企业),超过欧洲和美洲,居世界首位;2000年,煤炭消耗达14.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2730万吨。
2009年4月3日 ,欧洲航天局发表公说,他们的环境观测卫星利用高级合成孔径雷达,拍摄了威尔金斯冰架的卫星图片。科学家们发现,在靠近南美洲连接南极夏科岛和拉塔迪岛的威尔金斯冰架上产生了新裂缝,而且是在中轴线区域,这已导致该冰架的一大块冰断裂。南极冰架是由数千年的积雪积压形成的,在上世纪90年代前其形态一直保持稳定。有专家认为,南极地区气温迅速升高是冰架崩塌的主要原因。据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马蒂亚斯·布劳恩估算,威尔金斯冰架所在的南极半岛的气温在过去50年间升高了 2.5摄氏度 。
4月9日 ,据新闻道,哥斯达黎加西北沿海日前发生赤潮,造成大批鱼类和一些海豚死亡。当地卫生部门已经采集水样,研究赤潮发生的原因。通常,未经处理的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大海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海洋学家指出,仅从卫星图片上就可看出哥斯达黎加这一地区污染程度较高。仅仅在10天之内,就发生了二件关于地球生态危机的不幸消息,生态危机已经到了让每一个人都胆颤心心的地步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青山常在,才有清泉常流。森林破坏,带来的是干旱、沙漠化、江河断流,人类已经没有适宜生存的淡水资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得全球变暖,南极冰川在融化,北极冰川在融化,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融化,喜马拉雅冰川在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图瓦卢的灭顶之灾极其可能就是我们整个世界的命运!岛屿一个个消失,陆地面积逐渐萎缩,再加上陆地污染、大气污染,人类已经没有了洁净的立足之地,没有了呼吸的新鲜空气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是疾病的成倍增加,怪病越来越多,癌症患者遍布城乡,医学科技的进步总是跟不上疾病的发展速度。
下卷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地球! 2005年5月30日 ,联合国多个机构共同在全球发布集95个国家1300名科学家之智慧并历时4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告》显示:过去50年,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自然物种的消失速度为单纯自然状态下的100—1000倍,近1/8的鸟类、近1/4的哺乳动物、近1/3的两栖动物正濒临灭绝。目前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达成共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人类的主导下轰轰烈烈地上演。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其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再造的。地球上的能源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生态环境破坏的乱七八糟了,美国科学家就雄心勃勃地做起了再造一个地球的计划,在1989年搞了“生物圈二号”实验项目。可想而知,实验以失败而告终,要想创造出一种如同地球那样维持生命的生态系统是不可能的。最切实可行的,就是人类应该从现在开始,不要妄想做地球的主宰,而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村。在能源的利用上多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开源节流,勤俭节约,使人类在地球上永恒生活,使社会文明得到持续发展。
圣雄·甘地说过:“文明的精髓不在于需求的增长,而在于有目的地、自觉地放弃它们。”
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需求不断增加,超出了地球承载力的近1/3,这使全球正走向生态信贷短缺的未来。全球3/4以上的人口目前生活在“生态负债”国家,这些国家的国民消费量已经超出了其国家的生物承载能力。这是最新一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告中发出的警告,除了全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陷入永久或季节性缺水的状况。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士.李普(James Leape)说:“全球正关注的是高估金融资产所导致的后果,但如今整个人类社会要面对的却是‘生态信贷’的短缺,这是由于人类低估环境资产而造成的,而环境资产却是所有生命和繁荣的基础。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利用或者逐渐透支异地的生态资本,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如果我们对于地球的需求继续以同一速度增加,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我们将需要两个地球来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
实践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大错误,城市是个高集中、高享受、高消耗、高污染的地方,根本不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据调查统计,目前每个城市人口平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是1至1. 1公斤 ,中国每年的城市垃圾生产量达到1.5亿吨,并正以每年约9%的速度递增,未经处理堆积下来的垃圾量已达到70亿吨,侵占土地8亿多平方米,2/3的城市陷入生活垃圾包围之中。贪婪的人类,懒惰的人类,如果要让地球休养生息,就必须选择农业化的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村文明为主,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现在的发展趋势证明了这一点,穷人住在农村,一般人生活在城市,富人又回到了农村,却在生活档次上更好一些。
工业社会把人们都变疯了,急功近利,渴泽而渔,把地球资源都挖光榨尽,把大自然破坏得遍体鳞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财富,然而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和糟糕。农业社会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人类通过辛勤劳动来向大自然获取生活能源。
以后的社会可能是农业社会,以后的文明可能是农业文明,理想的生活很可能是农村的田园生活。当然,以后的农业社会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农业社会,是真正比工业社会更加科学更加文明的社会,尤其是生态文明、绿色文明的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资源都来自于农业,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对生态没有污染和破坏,这一点在目前的新型能源产业中已初现端倪。
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全球能源紧缺、应对气候变化,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寻求替代能源,发展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与民争地、不与人争粮,不仅可再生,能源当量也仅次于煤、石油和天然气。虽然生物质能的开发还在进一步的科研和探索,规模种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建成之后可以保护环境,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成为不少国家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带有风向标意义的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快速积累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结构问题,简言之就是生态危机问题,它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可以规模化种植的能源植物有十几种,目前比较热门的当属麻疯树、文冠果、乌桕、甜高粱、木薯等多种产油作物及可供生产乙醇,其中适合于南方种植的是麻疯树和乌桕,适合于北方种植的是文冠果,而甜高粱、木薯等非粮作物可能是将来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目前,麻疯树在四川、贵州、云南已经有一定面积,有形成规模的趋势。由于文冠果具有耐寒、耐旱的特点,且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包括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从生态建设和生物质能源开发角度看都非常适合于文冠果的种植。
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预言:崇尚绿色财富具有伟大的划时代的战略意义,它是对人类财富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将引发一系列财富命题被赋予绿色内涵和外延,必将促使人类追求财富之理念、道德、标准、方式等等发生翻天覆地的绿色巨变。绿色财富所引发的波澜壮阔之绿色革命,将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创造绿色财富必须建立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所谓绿色财富,就是对环境友好的财富。它是指不以浪费乃至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所创造的财富,即用绿色生产方式创造的财富才是绿色财富。人类唯有崇尚绿色财富、追求绿色财富、创造绿色财富,才能真正强国富民!才能构建全新的生态文明体系!
——写于 2009年12月16日
简介:马成福,汉族,专业告文学作家,现系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一直专职从事写作,撰写过《流血的石羊河》《中国旅游批判》《中国教育批判》《世界危机迫在眉睫》《拯救我们的世界》等文学作品,共发表600多篇约800多万字告文学作品。其中,《为了景泰这方热土》《为水而歌》《温总理六赴汶川》《温总理的牵挂》等20多篇告文学作品分别获得“中华大地之光”、“世纪风采”、“共和国之声”、“中流砥柱”等全国大型征文特等奖和一二等奖。
马成福手机: QQ: E-mail: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马也:第三世界的声音,终审判决--从里约到德班(4-5)郎咸平:气候问题大骗局---欧盟征收碳排放税的荒诞理由德班世界气候大会:资本主义富国判贫困国家人民气候死刑!福斯特:《京都议定书》的失败丁一凡:要防止低碳成为新的金融投机的借口气候政策和行动:中国和美国的比较南美召开“世界人民气候大会”受关注从里约走来--哥本哈根思考之一西南赤地千里,华北沙暴肆虐--亟需计划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王中宇:哥本哈根:闹剧后的沉思哥本哈根会议检讨刘仰:哥本哈根之后中国的“低碳危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