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苏丹——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太急
张翠容
一踏入2011年不久,非洲便有国家酝酿分裂。 1月9日,是非洲重要的一天,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南部居民进行独立公投,投票到15日结束,苏丹面临一分为二的挑战。
南北苏丹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北部苏丹较为富裕,南部苏丹则因多年冲突变得贫穷,但却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南北之间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亦由此展开。
1956年至1972年、1983年至2005年两地曾发生过两场残酷的战争,据估计死亡人数过百万。震惊国际社会,纷纷伸手调停。而交战双方亦已精疲力竭,同意逐步和解。 2005年,深陷内战的南北苏丹签订了《全面和平协议》,其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让苏丹南部举行公投。
虽然北方在政治上、情感上多么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上南北双方更需要携手合作,但在民主自由的大潮流下,南部居民得到西方社会的支持,独立已势在必行,但并不表示,南北之间的冲突可以结束,今次的公投甚至会鼓励了其他非洲国家的分离运动,这实在未可逆料。
苏丹南部居民或许正期待着,公投结束后,再加上半年的过渡,南苏丹将在7月9日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亦是世界上第193个国家。但,无论结果怎样,南苏丹面对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贫穷。
究竟南苏丹有多穷?原来,该地盛产世界上最好的木瓜,但一直缺乏技术加工制成果汁;它虽然位处非洲心脏,石油资源异常丰富,可是,却没有管道可以把石油输往国外。
即使首都朱巴,缺电是常态,路亦非路,没有完整的房子,也没有市政供水,每天都有个体户开着水罐车到白尼罗河取水,卖给居民,每桶约两美元,买不起水的家庭,只能步行去河边打一桶混浊的水。
南苏丹的文盲率竟然高达92%,几乎没有人识字,在公投的选票上唯有划上图画:两手相握代表“统一”,单手挥别代表“分离”。
南苏丹要独立,可以说是由零开始。但独立后是否便会带来和平?是否便可以从无变有?最讽刺的是,签署《全面和平协议》的南方力量领袖加朗,他其实是个坚定的统一主义者,他所支持的是自治而不是独立。只可惜他年前在一次飞机意外中丧生,自治构思让路给独立声音。
鼓吹独立声音的因素,莫过于美国答应在南苏丹独立后会解除经济制裁。这不期然令人想到苏丹冲突的眞正原因。
苏丹的冲突,看似是南北之间的宗敎分歧:基督敎vs伊斯兰敎,但殖民历史才是主因。当年英国殖民者利用北方阿拉伯人与南方黑人之间的宗敎文化差异,推行“南北隔离,分而治之”的政策,埋下了民族裂痕的诱因。摆脱殖民独立后,由较强的北苏丹统一管治。 1983年,尼迈里政府在全国强制推行伊斯兰法,再加上殖民时代留下的不公平资源分配,引起南方强烈反弹,从而导致了二十多年内战的爆发。
其实,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011 年1月17日
(为香港资深传媒人,战地记者)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