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美籍华人太空及气象学家张捷谈七十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张捷迁畅谈中国春光烂漫

  

   

  这次我到北京作短期科研工作,感受很深刻:新中国好比春光明媚的白日,旧中国好比暮气消沉的黑夜,无法相比。最要紧的是中国共产党能用很短的时间,改造了旧中国,脱胎成了新中国。不论政治、经济,还是教育、文化、思想,都在继续进行改革。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这次五个月的工夫,得在中国深入基层工作学习,十分荣幸。

  我在北京做短期科学上的学习和研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两个研究所工作,一个是大气物理研究所,是关于西藏高原影响大气环流和长江流域的大涝及洪水问题,和台风的模拟试验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力学研究所,是研究高分子综合物对流体减阻上的应用。

  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我未去前,他们作了许多准备工作,十多位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都在那里日夜加工,赶着完成转盘试验。有许多材料都是别的工作单位,为着研究所的工作而让给我们的。参加这些工作的技术人员,都由所里各部门挑选出来,适合于做这种研究的。

  我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西藏高原地形,如何影响大气环流和中国的气候。这个问题在国外也没有人研究过,虽然转盘试验在国外已经做了将近二十年。

  我们大家互相学习、研究,每隔几天就总结一次经验,我们是开门研究,不光是几个身为领导的人知道怎样做,而是使得全体工作人员都知道我们是怎样做的。这跟国外进行这种研究的情形完全不同。在国外进行这种研究,只是少数人知道在做什么,其他人则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得到许多初步的结果,发现了许多新的规律,对于西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最近的将来,这些同志和我个人,继续努力,会对这些掌握到的规律,作进一步的了解。

  在进行这种试验时,发现了夏日加热的西藏高原,不能产生所谓西南低空漩涡。这平常是在四川产生的,有的时候这种漩涡会成串,三、五个地沿着长江的“梅雨”带而流到下游,使得长江一带,特别是武汉,大雨大水。

  发现这个问题是我们到了那里两个月以后的事情,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整个中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所以我们要着重结合实际,想法把科学理论跟实际结合起来,我们想法努力在这方面进行一些研究,同时愿意了解实地的情况。

  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两个同志和我,到武汉、南京、上海、西安、沿海一带访问气象界的实际工,跟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又从四川、兰州和西北高原研究所请来几位同志,跟我们研究这类问题。

  我们发现西南低涡、急流、切变线这三者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在实验室里,大家想办法产生这三种重要单位。

  因为不能用流体力学的方法直接产生,所以我们用机械方法产生。我们花了许多工夫,费了许多心血,许多同志在那里日夜赶工加工。研究道路是曲折的,困难是很多的,我们都逐步克服了,最终达到对这三种的关系的初步了解。在试验中,在模型里看到一串的涡,象长江下游的情形。

  这不过是初步的结果,我们正在继续改善中。相信这两个研究问题都会对西藏高原影响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气候有关。

  我们这种工作都是初步的,仍然需要许多努力,才能作出更准确的结论。据中国人士的估计,以现有的实验设备来说,至少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来完成,但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设备,而且得到一些初步试验结果,这是值得庆幸的事,证明中国气象学者是非常有根基,而且十分努力。

  我可以举个例子:在工作紧张的夜里,不光是技术人员、工人,连干部也在动手。可是,在这次工作中,看到干部跟工人、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实在是处在一个协调的地位,指导工作的方向正确,同时,使技术人员减少了许多行政上的责任。

  我们在力学所的研究工作,跟大气物理所稍有不同。在力学所对综合物减阻问题,原准备在一九七四年上马,因为我加入那里,把计划提前了。

  我们做了三种试验:

  第一种试验是在国外常用的,仍然要继续用下去,是对综合物性能作比较的一种方法,我们得到的结果跟海外是一致的,相合的。

  第二种试验是用激光来测流场。这种试验近五、六年在中国发展得很快,我们进行的试验在很短期间内,跟清华大学工合作,逐步赶上国外工作。

  

  

  第三种试验是个新的,在国外也刚刚萌芽,我们已经达到关键的部分,仍然有些小问题要解决。相信在最近的将来,可以用这三种试验方法来研究,确定综合物的性能。

  我愿意借这一个机会说一说,综合物减阻对工业有很大的重要性。

  第一,象由大庆到大连的大油管,需要用很大马力,才能使原油从大庆输送到大连,可是加上减阻机以后,可能减少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马力。这对于节省能量有很大的作用。又例如救火机达不到高楼的楼顶上,就不能救到那里的火,若加上了减阻机能使水喷得高得多,可以达到更高的地方去。

  现在钻油、钻井,加减阻机可以减少钻头的摩擦,增加打矿井、水井的速度。这是对工业的一些好处,至于其他方面,我暂时就不提了。

  这不过是工作中的初步,将来再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跟科学实验结合起来。

  我觉得最大的体会是离开中国太久了,对中国的一一切问题都十分的生疏,这次得到学习的机会,更深切地了解了情况。

  中国现在是科学化的国家,例如科学种田,科学应用到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比科学先进的西方国家还要重视科学,所以中国的前途是无限量的。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九七二年虽然大旱,但是,仍能维持足衣足食,粮食从来没涨价。在旧中国,这一定有无数人逃到东北去讨饭吃,就象我幼年看到的情形一样。

  第二件:一九七三年的世界性油荒,举世经济、交通、生活大恐慌,唯有中国不受影响,反有力量支援近邻国家的原油。

  第三点有关人民币:现在一般公认人民币是世界最可靠的货币之一,从未贬值。

  第二个观感,中国现在到处都讲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勤俭地向前求进步,这是从古以来没有过的情形。我认为在任何其他地方也没有这种情形。

  五个月来,我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好,非常安适,同时国家对我们的生活照顾,非常亲切。我可以举个例子,我到北京以后一个星期多一点,得了一点小病,这个消息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

  中国的科技人员是非常认真的,开门研究的,所以大家象一家人一样,每隔一些时候,大家总是聚在一起,做工作上的总结讨论,应该在哪方面努力,哪方面缺欠。这是我在国外研究这么多年第一次看见的情形,所以我个人感到十分激动。

  中国在气象工作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村广大的国家,人们仍然想知道有多少雨下在本地区的田里,希望知道在什么时候会下雨,刮什么风,他们好作准备,所以对气象的变化比任何国家都更有切身之感,气象技术人员的合作也很重要。所以在西北,当夏天雹灾很严重时,技术人员便下乡去,指导预防雹灾,用土炮也好,高射炮也好,不光是农民,解放军也全体动员。

  在上海建造一个大的建筑物,当上顶盖的时候,需要派气象局的人来预告指导,以免大雨大风对他们的工作产生阻碍。

  在中国,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人都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为人民服务。在我这次未回去前,以为中国的人造卫星气象是很落后的,可是,我到了不久之后,就发现并不太落后,而我们的国家对人造卫星的应用,对国外人造卫星的应用,已经发展得非常之快。全国在各省市区各重要单位都有接收人造卫星气象的设备,而且都能应用得很好。

  最近在武汉开了一次讨论会,有一个星期的工夫,宣读了八十多篇告,提出许多问题,都想得非常周详。同时利用人造卫星两次相连轨道所收到的材料,能帮助天气预,这也是很重要的发现。

  中国气象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支持。在各省、区、市都有许多气象哨,是由公社自动组织起来的,国家在仪器方面给予支援。这些气象哨对于公社有切实的贡献,帮助他们预告天气的改变,这也是独创的,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还没有由人民自动来预天气,而为当地人民谋福利。这是中国的创举。

  最令我惊奇的是,中国的气象材料并不落后,同时也能达到遥远的边疆地方,天气测量站的设备都是很完整的,这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

  香港《新晚》1974年1月6日

  

标签:中国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