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涨,美意在绞杀中国
油价暴涨 美意在绞杀中国
:上海证券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随着美国地位下降和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国际社会开始出现“去美国化”苗头。为重振世界霸主雄风,美国打击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最有效方式莫过于提高粮食和石油资源价格。对此,我们切不可心存侥幸!
善良的人们总是不愿听到“阴谋”两字,甚至对于谈论“阴谋论”的人有时心生厌恶,潜意识中认为“不是是非人,不谈是非事”。然而,事实毕竟不是愿望。你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并不意味着地球就真是静止的。今天,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异乎寻常的变化,而维护和巩固世界霸权,永远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最高行为准则。如果没有警惕阴谋的目光,依然抱着西方经典经济学的条条框框不放,可能真的会 “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今年以来,经济学家们几乎都快失业了:无论是在分析资本市场、商品价格,还是在分析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时, 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不懂”。 到底是经济学失灵了,还是经济学家们水平太差?我看是经济学失灵了,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说明,今天的经济学家们水平太差,否则,为什么世界银行会聘请林毅夫先生去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呢?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称经济学为社会科学的“皇后”,而政治学和法学等只不过是经济学的“侍女”,实在是感觉太好了。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正相反。今天的经济现象之所以难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因为经济学家回归了其“侍女”地位,政治家们为了其国家利益在操刀经济运行的格局。
那么,谁是当今世界经济运行格局的“操刀人”?毫无疑问是美国。在本栏上一篇中, 笔者曾说:世界粮食危机是美国有意导演出来的一场阴谋。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暴涨同样在很大程度上由美国在主导。
只要将美国政府近几年来对国际油价的态度与第一次海湾战争前后的态度对比一下就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前,老布什总统担心因开战引发油价暴涨,决定动用石油储备,通过净释放1721万桶储备油,把国际油价从每桶32.2美元迅速压低到18美元以下。可在去年1月,当油价呈现加速上涨苗头,有经济专家建议布什总统动用石油储备时,他非但不同意,反而宣称美国要在未来20年里把原有7.27亿桶石油储备再增加一倍。
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年4月下旬美元出现了企稳反弹的走势,以美元标价的油价理当企稳下降,然而,非常奇怪,不早不晚,恰恰此时英美发生了一些蹊跷的事 ,有意无意阻止了油价的下跌:4月21日壳牌石油公司称在尼日利亚的输油管道遭到袭击,公司原油日生产能力下降16.9万桶;4月25日美国政府和军方发言人同时证实,美国军方船只在海湾水域向伊朗军舰开枪;4月29日,布什总统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继续增加美国石油储备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从最近的情况看,美国已经同时在使用粮食和石油两大武器。可以预见,未来有一天,美国人把货币武器也再次祭起之时,也就是美国人收割胜利果实之日了。
现在需要弄清的问题是:美国发动石油和粮食价格战,对象是谁?目的何在?
也许回顾历史,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制订了一个“权力平衡”外交原则:欧洲大陆任何一个经济出现快速持续增长、总体实力有望突飞猛进的国家毫无疑问都成为英国的打击对象,为此甚至不惜发动世界大战。二战之后,美国不仅承接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同样把“权力平衡”外交政策照单全收了。稍有不同的是,美国更多通过经济危机而不是战争来达到目的。所以我们发现,二战以后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总是偏爱那些当时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地区和国家。不管其位置是近还是远,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从历史经验中可以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每当美英自身陷入困境甚至危机时,总要利用其在国际上的优势位势给竞争对手制造更大危机,将自身危机转嫁出去,并化危机为机遇,重新获得和巩固霸主地位。
在过去的5年,美国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事务中四处受挫,国内经济实力因为军事负担过重、IT科技红利减弱而逐步减弱,去年以来更因为次贷危机的爆发而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所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二(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随着美国地位的下降和新兴经济体地位的上升,国际社会开始出现“去美国化”的苗头。重振世界霸主雄风,有效打击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势头,此时便成为美国决策层心头一个“不便公开的秘密”。
打击新兴经济体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提高粮食和石油资源价格。据《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自2002年以来,全球石油产品和金属消费增量的90%以上、全球粮食消费增量的80%以上”来自这些经济体。粮食和石油资源价格的上涨毫无疑问将直接增大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其中,油价上涨对美国实现其战略企图尤其重要:既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使美国财团在生物能源领域的投资能够获得利润,从而可在生物能源领域为未来发起能源战抢占先机。
根据“权力平衡外交”的不二法则,当前对西方霸权主义构成挑战的就是新兴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就是中国。正因为如此,前年华盛顿的一个智囊机构得出了结论:中国,而不是俄罗斯,将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在未来对美国构成全方面挑战的国家”。此结论一出,中国就毫无悬念地成了美国未来“权力平衡外交”需要修理的头号对象了。事实上,油价上涨让俄罗斯也成了最大赢家之一,并成了世界上最大产油国,这本身就表明俄罗斯并不在这次美国的绞杀范围。
对此,我们不应该心存侥幸!对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欧美国家可能对我国使出的各种绞杀阴谋也不应该心存侥幸!
或许有人还有些困惑:美国发起的价格战不同样也给自身经济带来了困难?对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一是所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任何阴谋诡计也需要付出代价,只要收益更大,这种代价就值得。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粮食出口国,粮食涨价只会给其带来巨大收益。石油是美国需要进口的商品,但是美国制造业只占其GDP的13.6%,价格上升对生产成本压力并不大。二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金融与石油财团的利益,在必要时,百宫会毫不犹豫地让国内其他阶层做出牺牲。
当然,谁都没有办法让中国在短期内陷入经济危机,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在中国经济成长路上设置障碍,减弱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持续的高通胀伤害中国经济肌体。与此同时,不断地施加压力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实际上就是为未来的货币战作准备。
面对现实,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保持高度警惕,积极采取防范措施。首先,进一步加强资本管制,在适当时机,将“严进宽出”的外资管制政策改为“严进严出”的政策。这是中国应对国际投机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如果我们能够让投机资本知道, 未来即使在中国境内获得的利润,想顺利汇出去并不容易, 投机资本的流入将会大大减少。其次,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强度,那样,价格战对我们的损伤也将随之大幅度下降。
应对美国战略围剿的蓝海方略
李国旺
2008年09月01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高辉清先生在《上海证券》上发表了《油价暴涨:美意在绞杀中国》的檄文(以下简称为高文),通过历史分析指出美国正在对中国发动能源战争,意在通过能源战争为实现货币战争准备条件。高文引用了许多历史资料,通过严密分析,直指美国石油战在于发动粮食战、粮食战在于发动货币战,其最终目标是将中国经济引向金融危机,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保护美国垄断资本的既得利益格局不因中国等新兴国家发展而受到挑战。
高文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前,老布什总统担心因开战引发油价暴涨,决定动用石油储备,通过净释放1721万桶储备油,把国际油价从每桶32.2美元迅速压低到18美元以下。可在去年(指2007年)1月,当油价呈现加速上涨苗头,有经济专家建议布什总统动用石油储备时,他非但不同意,反而宣称美国要在未来20年里把原有7.27亿桶石油储备再增加一倍。”我们认为,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前,美国还没有直接控制石油资源,涨价对美国的利益不大,因此美国反对涨价甚至运用战略储备相威胁;2008年以后,经过两次海湾战争,美国已经掌握并控制了中东石油资源,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共和党背后的石油寡头(包括布什家族)有利,因此美国在国际石油价格疯涨时宣布增加储备,就是在油价上火上浇油,迫使国际市场增加对石油美元需求的同时,实现美国控制下石油垄断资本的最大利益。
高文说,“受各种因素影响,2008年4月下旬美元出现了企稳反弹的走势,以美元标价的油价理当企稳下降,然而,非常奇怪,不早不晚,恰恰此时英美发生了一些蹊跷的事 ,有意无意阻止了油价的下跌:4月21日壳牌石油公司称在尼日利亚的输油管道遭到袭击,公司原油日生产能力下降16.9万桶;4月25日美国政府和军方发言人同时证实,美国军方船只在海湾水域向伊朗军舰开枪;4月29日,布什总统在白宫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继续增加美国石油储备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实际上,我们认为,一边玩弄石油供给因为地区不稳而短缺,一边又提出要提高储备增加需求,造成人为供求紧张,这与国内一些“庄家”在玩商品期货的手段没有两样,不过美国是以国家力量在玩弄全世界,目的是最大地获得石油涨价的战略利益。
高文引用基辛格说法:“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从最近的情况看,美国已经同时在使用粮食和石油两大武器。可以预见,未来有一天,美国人把货币武器也再次祭起之时,也就是美国人收割胜利果实之日了。”实际上,2001年911事件开始,美国已经在综合运用石油、粮食和美元三大武器,而且在国际上已经玩出上述三大危机了,除了俄罗斯和巴西因为资源能源出口在三大危机大发灾难财外,在危机中收获最大的是美国这位世界庄家,新兴市国家大多正在为美国垄断资本玩出的棋局买单。
高文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所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二(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重振世界霸主雄风,有效打击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势头,此时便成为美国决策层心头一个不便公开的秘密。打击新兴经济体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提高粮食和石油资源价格。2002年以来,全球石油产品和金属消费增量的90%以上、全球粮食消费增量的80%以上来自这些经济体。粮食和石油资源价格的上涨毫无疑问将直接增大新兴经济体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其中,石油价格上升对美国实现其战略企图尤其重要:既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使美国财团在生物能源领域的投资能够获得利润,从而可在生物能源领域为未来发起能源战抢占先机。”如果我们放长做宏观历史和从世界利益瓜分的大棋局上考察美国的战略布局,就会发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妙之处。二战后,世界粮食产地已经从传统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北美、西欧等地,国际粮食的供求已经为国际垄断资本控制。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高额补贴和低价出口政策已经将新兴国家的农业摧残,多数新兴国家却成为粮食进口国。通过沙特和欧佩克组织,美国已经深深将美元植入国际石油贸易体系。在国际市场,美元、粮食与石油已经成为一体三面的互不分离的怪物。美国通过倾销美元,在国际上就能推动石油价格的上升,石油价格上升,必然不仅产生美元的强烈的需求增长并导致粮食价格的上升,美国垄断资本就这样玩弄世界经济于股掌之上。
因此,通过美元这一平台,当前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石油实际控制国家,由于同时也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石油和粮食涨价只会给美国带来巨大收益。石油价格如果保持高位运行,国际垄断资本通过持续的高通胀伤害中国经济肌体。
如果上述分析符合美国国家战略即称霸全球的客观真相,我们认为高文提出的对策可能还无法阻止美国实施的对中国发展的能源、粮食和金融三管齐下的战略围剿。高文的对策是,“首先,进一步加强资本管制,在适当时机,将严进宽出的外资管制政策改为严进严出的政策。这是中国应对国际投机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屏障。如果我们能够让投机资本知道, 未来即使在中国境内获得的利润,想顺利汇出去并不容易, 投机资本的流入将会大大减少。其次,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耗强度,那样,价格战对我们的损伤也将随之大幅度下降。”既然美国的国际战略是石油、粮食和美元环环相扣的,在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深化的过程中,要破解国际金融、石油和粮食三大“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我们扬长避短发挥并利用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优势采取“反扣法”,即不随着美国的战略转动而起舞,而是寻找并实施自己的“蓝海方略”:
首先,采取积极和财政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07年夏天开始迅速上升的物价指数是宏观政策从稳定向偏紧调整的依据。根据中国食品占CPI比重33%左右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36.3%和43.1%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是稳定物价进而稳定人心的关键,粮食价格趋势因此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是否“晴天”的关键。
美国农业是在国际“大棋局”下进行布局的,通过对农业全面高额补贴保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并通过低价倾销摧毁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从而在石油以外储备了另外一个战略武器。中国经济在2007-2008年国际经济三大“危机”中能够实现软着陆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政府手中有粮,即中国经济能够在高油价和高粮价时代创造出全球粮食价格的“洼地”,进而迅速稳定国内物价, 2008年中国政府有效突破了国际资本的全面围攻的核心武器就是粮食,前几年狠抓粮食生产是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三大“危机”并发时平稳着陆的“安全保障”。
但是,目前这个安全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原因是中国经济中“农业补贴工业”的现象并没有彻底改观。近年来由于石油涨价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远高于农业产品涨价幅度,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仍然通过农业生产资料高价形式被倍数转移,农民低技术水平和高成本下的获取的收益远远没有过达到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水平进而提高农民种粮和养猪的积极性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增长的关键。我们的建议是,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协助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专业化的生产合作体系,通过分工协作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利润水平。国家引导并保护农业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和农业专业供销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规模生产,分工协作和规模效应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保护农业生产的稳定。当然,国家直接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并对种粮者加大种子、化肥、农机等实物或者现款补贴及信贷帮助、保险援助,这些措施将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如果这些措施固化成政策或者制度,将会为中国粮食安全建造安全阀。二是直接加大粮食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等实物补助,多少粮食可以换取多化肥和种子,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部分由国家财政承担,避免再次出现工农产品剪刀差。三是开发农产品远期交易合约,保证农民在未来价格约定下,安心生产。远期交易合约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单位只用心按约定价格生产粮食并不关注其中价格变化。四是开发并补助农业生产的商业保险。防止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比如农业生产的商业保险,国家可以补贴50%费用。在气候多变和农业“靠天吃饭”即低技术条件下,在国家扶持和农民自愿下加大农业生产保险的“营销”,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五是国家提供农业生产的商业保险鼓励农民走出去。凡走出国门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者,国家全额进行商业保险费用补助,以解农民国际创业的风险,即通过国家财政补贴将新农村建设概念扩大到全球,从而彻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总之,如果未来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够在积极财政政策下稳定增长,我们就有机会突破三大“危机”的逼迫,在美元定价全球物价和股价的条件下的经济稳定增长,即实现高成本下的中等物价水平和平稳增长,只有这样的经济条件才能为“股灾”后恢复元气打下基础。当然,如果真的实施农业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我们预期经过两年左右的休养生息股市有可能重新稳定上升。
其次,走出与美国不同的能源战略。中国能够在能源“危机”中不倒的原因是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达70%,煤炭相对充裕供应和石油占比相对较小,成为中国可能幸运躲过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
但是,石油作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对中国物价的作用巨大。高油价必然告别低粮价,全球将进入高粮价时代,为此中国将结束低通胀和高增长的黄金时代,进入高成本和平稳增长时代。目前,中国石油在整体能源结构中占到20%左右,但对外储存度近50%。因此,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中国要走与众不同的能源安全战略,防止美元贬值与石油涨价共同阻滞中国经济增长。
2008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是美元“信心保卫战”。在双赤字情况下,美国为了保持美元的“信心价值”,在上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破产的条件下,只能通过控制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石油资源,让石油起到美元“内在价值”的信心作用。
为了美元“想象价值”的保存,美国不惜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制造伊朗核问题并挑动俄格冲突等。当证明伊朗核问题是一个美国制造的谎言时,美国就在自己的身体上割下次贷“危机”这块烂肉,并将次贷“危机”这一金融病毒播散到全世界,从而引发货币倾销。这样在政治上通过恶化地缘政治斗争,在经济上通过美元倾销,两手同时抓,共同激化了石油供求关系,迫使国际油价的节节上扬。从目前情况看,美国已经将货币倾销和制造国际动荡局势当作解决其国内巨额债务问题的主要策略,在新一届总统上台前,这一策略不会有大的改变,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升的美国因素还会继续,2008年下半年石油价格仍有可能在美国“理性”调控下出现非理性的上升,未来几年在弱势美元的作用下,石油平均每桶仍然会在100美元上下游荡。在美国控制国际石油资源的条件下,造成现代金融的悖论即美元越贬值,国际上对美元的需要越强烈。
目前循环型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电、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从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长时角度看,确实是能源发展史上的蓝海战略,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相关行业很可能开辟新的能源发展空间,彻底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保障。但未来五年内,由于技术限制和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新能源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成为主要能源。
为此,根据当前国内的能源结构,除了加大煤炭、石油开采力度、理顺价格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通过合理启动外汇储备的能源战略就很有必要。
我们建议:启动在非洲、拉丁美洲进行新能源开发战略,比如开发热带生物质能源,就可以与非洲大陆合作开发利用非洲的土地,我们与非洲的能源合作战略就会比国际资本提前一步。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各种资源的使用,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开辟能源战略上的蓝海战略提供了实力保证,可以围绕产业升级相关的石油等资源投资和新的生物质能的开发,提前做好能源和资源世界性战略储备。
第三,外汇储备为解决中国的“三农”服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过多的外汇储备如果使用不好,就成为国内流动性泛滥原因和国际上财富被转移的对象。实际上,在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积累是建立在广大民工低收入的基础上的。解决高外汇储备与低民工收入的矛盾是解决国内消费增长不足的关键,将外汇储备从货币形态转变成解决金融“危机”的战略资源,是金融领域蓝海战略的方向。
中国人多,人均占有耕地不到世界平均的1/3,剩余劳动力只能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外向型产业转移。在庞大的外汇储备建立后,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问题既要眼睛向内,更要放眼全球。
眼睛向外主要内容是对外进行移民和农业相关投资。一是直接向地多人少的国家租用或者收购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如果国家出面可能会遇到阻力,但国家可以“化整为零”即通过财政援助,帮助农民组织“国际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白手套”式平台,方便农民对外进行规模化农业开发。比如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与广阔的非洲大地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国内农村无法达到的经济效益。国家财政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外交及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外语培训和财政免费提供出国务农的“商业保险”,为出国务农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二是收购占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际上市公司股权。粮食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竞争中的战略武器。庞大人口基数下的5%的进口需求,会被国际资本放大成粮食版的“中国概念”,使我们的进口成本成倍上升。收购或者参股具有丰富土地资源的海外上市公司,中国就有可能在粮食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对冲国际粮食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如果国际视野上处理好粮食供应与价格平衡问题,外汇的战备作用就会发挥极致。
眼睛向内的长效果机制是在农村建立各类保障制度。农业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剩余价值的历史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年,当前国家已经有巨量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已经具备条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外汇储备高企,农村劳动者转移出来的民工功不可没。如果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财政转移支付,比如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医疗教育机制,解除农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并享受教育方面的全民待遇,则农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会大大提高,一举扭转改革三十年来农村消费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城市的局面。果能如此,农民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能解放思想,敢于消费、能够消费、方便消费,并向享受和发展消费发展。换句话说,农民养老、医疗和教育由国家财政特别是外汇转移支出来实现了,中国就可以通过内需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惠民政策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码对中国内需的拉动有望持续三十年。当中国经济奇迹再次创造后,A股的发展将有可靠的业绩保障。
眼睛向内近期的重要对策是及时应对热钱大规模外流造成的资金窟窿。在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下,我们认为,2007年讨论的“流动性泛滥”在中国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流动性泛滥”是因为在过去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对流入的国际资本被动结汇的结果。一旦热钱撤离,流动性泛滥就有可能转变为流动性紧缺。当前中国经济就处于这种“似滥实紧”的状态,即流动性停滞于金融体系,但实体经济面临衰退却得不到流动性的及时滋养。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国际资本的挑战,迅速将从紧货币政策转变“灵活”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出现衰退拐点。因此,我国的金融对策不局限于对外汇储备的“蓝海战略”式使用,而要在传统的金融政策上实施蓝海战略,特别是面临国际资本搅局的情景下,我们的对策应当是国际资本退走多少,我们就向市场补充多少资金,迅速弥补热钱撤离后流动性不足的风险,让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也为股市人气的提升和业绩的稳定提供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保障。
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战争梅新育:限制战略资源出口是一国基本权利王中宇:“发展”VS“生存”—由山地问题引发的思考黑非洲的悲剧之尼日利亚——《能源战争》节选出租国心理——《能源战争》节选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国土中国资源市场化的结局:“稀土帝国”被外国掏空恩道尔:中美在非洲的石油冷战--达尔富尔?傻瓜,这是石油…文佳筠:不可能的美国梦恩道尔:今天60%的石油价格是市场投机的结果王中宇:“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前景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