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张维迎根本不懂真实的市场经济

2025-02-26 观点 评论 阅读
  

  谁误读了市场经济

  

  2008年02月02日 中国经济评论

  

  
  文/本刊记者 杨志荣

  

  鼓吹放任自由、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目的,无非是打击中国当前推动产业升级以改变加工贸易经济形态的努力,使得中国永远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

  

  近来,担心中国倒退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声音又起,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在《学习时》上发表的《如何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一文,张维迎以理想中的自由放任、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为根据,论证了市场经济对人类社会神话般的巨大贡献。

  

  张维迎理解并捍卫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真实的市场经济,而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都能读到的一些理论教条。

  

  张维迎主张的中心主题其实就是政府不要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只要保护产权推动竞争就够了。一言以蔽之,放任自由经济,这恰恰是张维迎要中国人理解和捍卫的市场经济。

  

  然而,根据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定义,市场一般被划分为四种形态(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且不说这些市场演变过程中血淋淋的非市场的历史,各类市场的行为模式本身也是不同的。张维迎以自由放任、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说事,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在市场竞争中,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的五种改变行业竞争态势的力量一定会成为企业力图打造的能力,致使完全竞争市场变形。

  

  被强国主宰的市场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最先由蒸汽机推动的纺织品世界市场的建立,资本主义经历了血腥的圈地运动和殖民灭绝战争,完全竞争、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差点毁灭了资本主义制度;而垄断和国家干预才是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

  

  随着技术的进步,纺织品等诸多产业逐步演变为低端产业,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上升直至控制全球绝大部分产业,而且产业的控制越来越深入到整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直至最上游的产业和资源。

  

  从关贸总协定到WTO阶段的农产品和纺织品争端,无不看到政府的干预和补贴;更可怕的还在于,近年来,粮食如小麦、玉米等基本生活资料,矿物资源如铁矿石、石油等基础生产资料都逐步演变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产粮国和巴西结成玉米乙醇联盟操纵了世界的粮价,全球铁矿石三大集团通过垄断世界的铁矿石资源连年提价并使全球到岸价都实现了统一,不管从遥远的巴西和邻近的澳大利亚到中国口岸都一个价。

  

  更不要说是高科技领域了。武器、航空航天、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产业领域,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里,我们都没有看到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影子,看到的只是国家主导下的少数集团对高科技的垄断。中国想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但再有钱,再想帮人家弥补贸易逆差,可人家就是不卖;国际空间站项目连比我们更为落后的国家都进去了,但就是没有我们什么事情。

  

  且不说卫星导航我们主要依赖美国的GPS,飞机业主导全球的是波音和空客;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也就美日欧少数几家汽车公司,弄得中国的几家汽车公司出口万把台车到西方的二手车市场就欢欣鼓舞,连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都不如;掌控全球金融投资话语权的也就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瑞银、德意志银行等少数几家投资银行,他们的高管说不定哪天就成为政界大佬了;美国人高喊反垄断,可微软作为全球PC操作系统的巨头一直没有分拆,至今一家独大,与INTEL组成的WINTEL联盟依然主导着全球的计算机产业;思科更是从全球路由器的霸主走向了统一通信。靠组装和搬运电脑谋生的中国联想想卖几台电脑硬件都摸不到美国政府的门槛。

  

  
  通观世界各国,我们看到了真正放任自由、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了吗?

  

  接近“买卖双方谁说了都不算,市场说了才算”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仅仅局限于产业链中非关键的少数环节和领域,比如普通的服装鞋袜玩具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甚至这些领域都要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约下发展,倾销、配额、甚至这些产业国内发展的限制都不是市场说了能够算数的。

  

  “自由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异变

  

  我们发现中国是最接近张维迎所要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国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如今中国的GDP有60%—70%源于出口。另据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一项告显示,中国90%出口产品为OEM,10%才为自主品牌。再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统计显示,出口企业的利润率通常只有2%—3%,而这些可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现实情况是,国外采购商通过中国国内几家制造商的完全竞争,把产品价格搞得极其透明,致使企业只能是微利。

  

  摩根士丹利日前的一项研究显示,10年来,中国的廉价商品相当于为美国人增发了6000亿美元的薪水,而中国呢?这些出口企业却在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苟延残喘。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鼓吹市场经济的企业原来完全在依赖国家计划经济的政策生存!随着提高劳动力待遇的新劳动法的实施和环境保护的加强,这些处于产业化低端的民营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把它们竞争力消弱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国营企业的崛起,把屎盘子扣到中国在倒退回计划经济,那真是没有天理了。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保护和环境保护比中国严厉多了,中国国营企业已经退出竞争性行业,创造的GDP仅占30%,市场化程度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的工人,在民营经济的背景下,由于没有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只能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致使中国出现严重的民工荒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恶化(中国人在三资企业学到的也仅仅是最底端的技术,微软中国研发中心也仅是将VISTA中文化)。

  

  更有甚者说,这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还不够深入的阵痛。那就举彻底市场化改革的房地产市场,10年房地产热销把租售率提高到了200以上的水平,房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房奴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标志。连经济最自由的香港长期以来都有着廉租房制度,而中国还停留在少得可怜的经济适用房、双限房上作秀。

  

  再比如教育市场化改革,由于市场是追求效率的,大量扩招的同时伴随学费大增,学生人均教育资源却迅速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大学教师每年都限定有论文的考核指标,结果搞出来的论文大都粗鄙低劣,治学精神渐不严谨,而作为市场经济楷模的美国可不是这样。

  

  那么鼓吹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了?

  

  这其实完全源于在这场仅仅关注效率(短期利润)的市场化改革中,民营企业已经将国家工业化所造就的基础优势消耗殆尽,技术因逆向扩散而落后,仅仅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劳动力也不干了。民营企业在发展技术、产业升级能力上的缺陷,在全球加工贸易格局中面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竞争力弱化,需要国家基干产业进一步的成长来输血。

  

  钟庆在《刷盘子还是读书》一书中在考察日本产经联后得出如下结论,基干产业才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基干产业却并不产生利润,利润回收主要通过消费品工业来实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面对的是一个经历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压迫掠夺、一穷二白的落后中国,只能通过集中社会有限的资源,包括农业价格剪刀叉转移农业资源,来建立起一个基本完善齐全的基干产业体系,消费品工业的滞后发展致使社会物资匮乏,经济体系无法回收足够的利润持续成长,但这些工业基础却为经济起飞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包括产业工人的培养,致使以民营经济、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消费品工业得以获得廉价劳动力和必要工装设备,从而获得高额利润迅速成长起来,这让人看到了市场化改革的好处。

  

  当前吹捧市场经济的目的无非是,从中国公共基干产业中再剥离出易应用化的技术和资源廉价市场化,向少数私人资本输血,在当前外资通过OEM控制民营经济的情况下,为外资壮大经济控制力做嫁衣,弱化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的竞争力。因而,进一步鼓吹自由放任、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目的无非是,打击当前中国集中国家力量推动产业升级以改变加工贸易经济形态的努力,只能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永远处于仅仅生产鞋袜玩具等国际分工的低端,危害不小。

  

  张维迎在2007年12月9日 “全球化和中国企业的选择”思科网真对话中也说了,中国当前的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向高端移动。这岂不成了幻想?!-

标签:中国   产业   市场经济   竞争   完全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