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伏牛山居士:《刷盘子读书》的读书笔记

2025-02-13 观点 评论 阅读

《刷盘子读书》的读书笔记


伏牛山居士

  

读了《刷盘子读书》一书,感到作者从中日对比出发,对比了国际上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路径,感到非常有价值。主要观点和启发,居士总结了一些,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一个重要的隐含前提: 

 

我们处于“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尽管有人宣称世界是“平的”,但是显然我们不处于“大同”时期,每个国家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基于此每个国家会选择自身的发展模式。就像不同的人基于各种原因和特定条件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会刻苦努力学习,有的人会吃苦耐劳认真工作,有的人好高骛远,甚至有些人以某种特长而当了别人的“二奶”。显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当期生活质量和状态产生本质的影响。

世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就会互相利用、交通有无,也会产生竞争甚至战争。人类的一部发展历史,特别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也是一部血迹斑斑的战争史。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有着占世界20%的人口,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选择最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发展模式,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我们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必须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明天作出自身的贡献。我们在和世界交流沟通互动中,必须把握自身的利益,可以局部出现损失,不能有重大损失全局性损失,当前利益不必看重,但长远利益必须有所考量。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隐含前提就是我们处于一个互相竞争、沟通的“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实现本国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要为人类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是这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

  

二、揭示了2个重要发展规律  

一个国家必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实现工业化有其自身规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且不能够自发的实现。这个规律也部分的回答了“李约瑟难题”。

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走开放式道路必然丧失文化自主性,并最终成为先进国家的依附性经济体。这个规律已经被新加坡、台湾、香港、瑞士等众多小国家和地区发展历史与现状得到充分体现,非洲一些落后贫穷国家卖资源换奢侈品也是这一规律的体现者、实践者,它们本质上就是依附性经济体。

  

三、通过历史史料进行了三种主要的对照,印证了上述的规律。  

一是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对照。驳斥了那些所谓的日本发展速度比中国快的谬论。

二是中国1949年到1978年毛泽东时代与改革开发时期的对照。发现了毛时代的伟大意义。

三是近代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过程的对照。展现了毛泽东思想在建设时期的伟大指导意义。

  

四、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1.毛泽东时代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积累了坚实物质基础,提供了精神准备。

所谓物质基础就是中国1949年到1978年所取得建设成就,我们仅仅29年就建成了部门完整的工业体系,数万个国有企业和上百万集体企业,人均 610公斤 的粮食彻底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精神准备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民族自信心,只要简单回顾一下解放前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东亚病夫等等历史故事,我们就能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是多么重要。

2.毛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远远不是当前宣传的那样,其经济发展之快,科技水平提升之高,工业化成效之大,与世界其他重要国家(日本、欧洲、美国、苏联等)同历史时期(各自工业化时期)、同时代(二战后30年)相比毫不逊色,且更胜一筹。

3.中国实现的工业化成就,没有人类的道德原罪和污点。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原罪”。

英国、法国残暴的殖民统治,美国黑暗的黑奴时期,日本野蛮的对外侵略,苏联的扩张,特别重要的是这些所谓先进国家,历史上对中国的掠夺张大血口,毫不留情,至今却全部回避,甚至美化,无不显示对侵略者的虚弱性。与此相对应,中国在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组织下,依靠毛泽东思想的指引,发扬革命的自觉性,广大人民群众的节俭勤奋、自力更生,战胜了外国的封锁和帝国主义挑衅,在极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4.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突进消费时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不适当的开放政策,我们也部分地丧失了经济和技术的自主性,甚至文化的自主性。

这和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有关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明我们政策中有着极其严重的短视化倾向,片面强调物质享受,忽视了战略的重要性。日本则高度注重企业的纯正民族血统,注重该开放就开放,不该开放就保护,注重本国利益的诉求,防止外资的入侵,有效的保护了本国利益。我们考察中日两国高速发展的对照中,两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速度巨大差异,就能说明问题。中国人民没有因为GDP的高速增长,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相反有些人群的生活压力却与日俱增。更进一步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也影响到欧美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贸易争端在西方国家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几点思考与启示  

1.改革开放是经济改革,更是文化改革和政治改革,给予了外资“超国民待遇”,影响国人福利。从文化改革看总体上是更加反动了,中国的文化自主性在逐步丧失,明星加入外国国籍,国人放弃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古代文物损失超过过去100年的总和。最大的失误就是文化自主性的丧失。

2.3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已经证明了通过市场换技术,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是国家的根本财富,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和技术更多的时候具有着鲜明的国别界限。资本更是有国界的。

3.自觉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掌握技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却是比较容易的达到的。自觉的劳动者则是一种境界,普遍的大量的自觉劳动者则需要大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和国家政策。完全自私化的、个人利益至上的劳动者必然是眼光短浅、唯利是图的经济人,社会的管理成本将是高昂的,经济发展将要付出更高的成本,短暂的繁荣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萧条,为“王朝”的循环提供合理的经济基础。

4.改革后自由主义泛滥,贫富分化加快,贫富分化过大,造成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丧失。但是自由主义隐含了一个重要命题,一旦贫富分化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就要产生,甚至会影响到政治结构,因而引发造反、革命,因为使用暴力也是自由主义的表现之一。所谓自由主义通俗的说就是谁能力强谁就应该挣钱多。但是这种“丛林式”的自由主义却忽视了社会复杂性和文化的双重性。法,治之端也,君子,法之源也。谁能说法律就一定公平正义呢?因为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所以一旦社会分化过于严重,社会就不会稳定。

5.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理念的企业,只知道获取利润,则必然不可能长久持续。国家文化建设重要,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样非常重要,没有高尚文化的企业,就没有核心灵魂,就会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就会其勃兴忽焉、其衰亡也忽焉。

6.斗争和矛盾是永恒的。不是这样的斗争,就是那样的斗争,解决了一种矛盾,就会产生另一种矛盾。但是斗争和矛盾的核心目标永远是一样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而这样的目的有时会接近,有时又会背离。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发展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7.树立民族自信心,认清并尊重历史规律,客观评价近代史上的中国为了今日富强所作出的各种努力,并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而自豪,是一种文化自觉。没有这种文化自觉地中国人,心灵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在当今的教育体系内,传统文化教育是缺乏的,近代中国又饱受欺凌,当代中国受外资影响“崇洋媚外”盛行,民族自豪感十分脆弱,现实社会多有不足之处,本身遭受批判的地方较多,再抛弃为中国之崛起的最高代表毛泽东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毛泽东思想,必然会滑向民族虚无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灵魂不会得到超度,心灵不会得到安宁。所以部分善良的有慧根的人听了佛教、基督教后皈依宗教则源于此,也有些人成为“行尸走肉”道德败坏,也有些人极端自私心灵脆弱,受到挫折或诱惑不是自杀,就是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谋取私利。

8.美国南北战争源于国内深刻的经济矛盾。林肯的伟大恰恰不在于他呼吁解放黑奴,而在于逆潮流而动,为工业化提供了受到保护的国内经济环境。

当时北方适合发展工业,需要自由的劳动力,需要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南方因为种植园经济在国际上有强大的竞争力,需要固定的奴隶制度,需要开放式的贸易政策和自由的市场策略。并且当年大量进口英国的工业品,所以英国大力支持南方。最终北方胜利,开始了数十年的闭关锁国式的贸易保护政策,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这就再次印证了,一、闭关锁国式的保护性经济政策(不是完全不交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大国发展的必要保证;二,奴隶得到解放,迸发出更高的劳动意愿,自觉的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是永远正确的。

总体上看,这本书通过主要国家工业化历史,指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具有参考价值,是左派用于反对“改革教”的重要证据,该书的意义不容忽视。有些观点也同我过去的观点一致,可惜作者没有很好的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结构上也欠缺逻辑性,内容上有些繁琐和重复的地方。作者对于毛泽东时代政策选择的理解是肤浅的,作者指出当年的政策是无意识的符合了工业化发展规律。其实,只要认真研究些建国前后30年的史料和毛泽东建国后的文章,就会清晰的明白,毛泽东完全意识到了该怎样发展中国,他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和政治经济政策,完全是为了实现工业化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绝不是说这样规律是被作者突然发现的。因此说本书意义在于“证据”。

对于科学精神的论述,俺觉有点想揭示本质规律,可惜剑走偏锋,显得多余。

衷心希望作者能有时间再进行一些总结,建议可从思考“李约瑟难题”为出发点,从毛泽东时代重大决策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为研究对象,通过中日对比,挖掘出更具有说服力的历史规律。

标签:中国   发展   国家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