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向性忧患

2025-02-25 观点 评论 阅读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向性忧患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能回避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国情。当代中国一是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二是产能过剩,失业问题严重;三是农村人多地少,就业安置总体困难。在此前提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向问题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事实上,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既是资源,也是技术;既是财富创造者,也是商品消费者。创造与消费紧密相关,没有收入稳定的财富创造者,哪来需求旺盛的社会消费者?因此关键在于能不能把所有人放到社会大生产的过程中去,调动生产力最积极的要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也是如此。

  人多地少、就业与失业的四重压力巨大,决定了当今中国难以在短时期内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三十年来中国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石,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的相对平衡与基本稳定,否则很难促成广大农村的长期安定。只要土地在手,农民家庭的生活生产情况无论如何,总有基本保障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并且重点解决好中国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解决农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既要保障农民生活就业需求,又要全面促进农业进入现代大生产的链条之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状况,努力使中国“三农”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但中国国情决定了,在二三产业规模发展制约严重的前提下,农业生产力整体发展与全体农民安居乐业的矛盾相当深重。农业生产力越发展,需要就业安置的人口越多;农村贫穷人口的就业安置越滞后,农村整体发展的现实问题就越是突出。而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服务于以农民为多数人口的广大人民,因此农民出路也就必然成为贯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始终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末问题不能倒置。

  由此说明,在目前情况下,乃至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农村必然要有自身特色,无法构筑照搬西方效率模式(人少地多)的稳定形态,而在“基本农田”、“自愿转让”、“专业户”和“家庭农场”这类流转方式的关键词中,可能含有土地私有化倾向。如果这类倾向不能得到超前防范和严格控制,“三农”问题的解决必然困难重重,中国整体发展进程可能再度艰险,农村工作就难免出现愿望与实际相背离的情形。

  假如私有化的西方高效农业模式难以照搬,那么在现实国情中,剩下的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必然就是唯一的,它就是集体承包、集约经营、技术改造、立体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道路。只有具备全部产业的产能规模持续扩张、就业空间充分拓展、消费潜力全面发挥的现实经济条件,边消化边提高,才有可能推动现代农业向高效模式迈进。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袁隆平一定就是好人吗?》的有趣发现

  

  

  《袁隆平一定就是好人吗?》说的是,不管他是什么人,不一定始终会是好人,当然包括袁隆平。假如某人有德有才兼有财,那么他就更加具有成为地主乃至农业资本家的现实优势;假如他按照当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就完全可能将一种产品由较低成本推至极高价格;这个价格上的极端变化,无论它对GDP有多大贡献,本身没有太多意义;而且价格膨胀影响不了高消费群体,倒是低收入者日益窘迫;但市场利益的不断挖掘,并不一定要靠技术推动力,相反往往却是市场运作更能达到类似目的。无论袁隆平也好、扁隆平也罢,大致如此,不在于他是什么人;无论袁隆平也好、扁隆平也罢,都有可能进入这个陷阱之中。

  原帖尽管寓理于事,没有直接表明意图,但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从“”的反应看,也许多数人能够明白用意。从昨天发帖开始,在多数时段内,直到本人休息以前的今晨零时左右,似乎支持/反对率为50/4能够说明一些问题,至少支持者一般需要看懂本帖才行,即使对袁隆平始终抱有成见的,也要读懂帖子后才能起哄。时间到了今天早些时候,情况发生戏剧性变化,支持/反对率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变为64/84,但点击仅由原先的800左右上升到1050,似乎在某个时段里,出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反对群。不管其中可能发生什么,这是“”难得遇见的一个有趣现象。

  到了人民网深入讨论区,情况相对复杂了。总的看是反对居多,有的比较婉和地替袁隆平辩护,有的指责本人“是非不分”或者“嘴巴两层皮翻惯了”,有人规劝“别借名人炒自己”,也有人表示“文不对题,不知所云”,甚至有人这样说:楼主用谁来模拟“能人”代表不好?偏拿袁老来说事,有点脑残。很可能有些人是看了标题回帖的,也有一些人或许浏了一遍却没细看,也有人看明白了便匿名发泄情绪,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和网络职业人士的一贯反对,此外自然也有看清之后会意跟帖的。总之,人民网的情况也就说明比较复杂。

标签:农村   问题   中国

条留言  

给我留言